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研究
郑然
身份证号:42060219900911101X
引言
在经济发展飞速的中国,普通大众对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是建筑业的机遇,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而怎样能确保普通大众能在满意的情况下又能高效的提升建筑业的的经济效益这正是建筑业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在建筑工程行业里,建筑工程监理和施工单位作为核心参与方。两者在相互配合的同时,既达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还满足了普通大众的精神及物质需求。而这些都需要相关的方法来用优化提高的。本文站在管理理论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全面探究监理和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希望给改善工程管理效能给予理论参照和操作途径,研究放弃个案剖析,重点总结普遍规律并提炼机制框架,从而加强成果的普遍性和流传价值。
1 沟通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
1.1 沟通协调的概念与内涵
沟通协调指不同主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意见交流和达成一致,从而达成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在建筑工程背景下,沟通协调具有明确目标性及组织属性,其本质是消除信息不对称、解决意见冲突、整合资源行动。沟通不只是正式的文件传达,会议协商这些形式,还包括非正式的交流互动,协调则侧重于沟通之后行动一致,节奏同步,包含计划调整,任务安排,问题解决的协同运作,两者共同作为项目管理中的软性技术支撑,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
1.2 建筑工程管理中沟通协调的重要性
有效沟通协调为工程顺利开展创造重要条件,一方面可以提前发现问题解决施工中的技术及管理方面的问题防止由于理解不当或者时间拖延造成质量瑕疵现象;另一方面利于团队内部相互信赖减轻了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提高了集体决策执行力水平。从大方面来说,沟通协调还能控制工程风险,改善资源调配情况,通过不断地信息反馈以及动态调整,监理方和施工单位能够一同应对突发情况,保证工程在预算和工期的限定条件下实现预期目的,所以它的重要性并不仅仅表现在操作上,还牵涉到整个工程能否成功。
2 监理与施工单位沟通协调现状分析
2.1 当前沟通协调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当中,监理同施工单位之间的交流协调存有不少问题,其一便是沟通渠道不畅顺,信息传递慢半拍或者走样,造成指令执行有偏差或者反应迟缓,其二就是责任界限不清,双方对于问题的判定以及处理权限常常产生分歧,这会影响到争议解决的速度。沟通方式单一、没有制度化安排也很常见,很多项目过度依靠临时开会或者口头上说说,没把信息记录下来,也没办法回头查一查,于是重要的决定就没有依据,出了事情也没人能负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工程进度,也为质量与安全管理埋下隐患。
2.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组织层面,监理与施工单位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其目标诉求不同,易形成本位主义思维,降低合作意愿;制度层面,很多项目没有明确的沟通流程与责任约定,未形成有效的冲突调解机制。从技术上来说,传统的沟通方式像纸质文件、电话通知这些效率比较低,而且也不好留下证据,信息化工具的应用还没完全普及起来,人的素质也各不一样,有些管理人员不会沟通技巧,没有协作精神,这就让沟通变得困难又低效。
2.3 问题导致的负面影响
沟通协调问题会直接导致工程质量隐患增多,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许不能及时被察觉并加以修正,这就会引发质量缺陷,而且这种缺陷大概会在工程后期才被发觉,那时修正就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更多的时间。除了这些,沟通不畅还会影响工程进度,由于协调不到位引发的工序衔接失误,资源调配不合理等情况都会造成工期延迟,成本超标,而且,安全问题也许会被沟通不畅所忽略,从而加大现场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3 沟通协调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方案
3.1 构建沟通协调机制的基本原则
构建沟通协调机制要遵照这些原则,第一是目标一致原则,双方要以工程总体目标作为协作基础,突破部门利益局限,第二是及时准确原则,信息传递需迅速又真实,不能有误判或者延误现象。第三是权责对等原则,确定监理与施工单位的责任范围及决策权限,防止推诿和越权现象,四是制度化与规范化原则,把沟通的流程、形式以及内容融入到项目管理框架里,创建起稳定可以依靠的操作手册,这些原则共同为机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指引。
3.2 沟通协调机制的构建内容
机制搭建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形成分层级的沟通架构,包含日常例会、专题协调会以及应急会议,涵盖从操作层到决策层的不同需求,二是制订标准的沟通流程,信息发起、传递、反馈以及归档等各个环节都有规范要求。还要引进信息化管理工具,项目管理软件,协同平台等等,以此来改进沟通效率和透明度,要确定好常见的问题怎么协调,争议怎样解决之类的路径,保证纠纷可以迅速化解,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可操作的沟通协调框架。
3.3 优化沟通协调机制的保障措施
要想让这个机制正常运转起来,就得做一连串改良举措,第一,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改善各个层级管理者之间的交流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第二,创建起绩效考核机制,把沟通协调成效算进双方的工作评判范畴之内,从而激发执行动力。还要定时回顾并修正沟通机制,适应项目动态变化的需求,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于协议当中表明沟通责任及违约后果,给机制运作给予法律和制度上的支撑,通过上述举措,能够保证沟通协调机制不但能建立起来,而且还能不断改进,发挥实际作用。
3.4 机制实施的预期效果
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有望明显提升工程管理效能。首先,信息传递效率和准确度会得到很大改善,工程中的问题可以被及时察觉并加以解决,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返工和质量瑕疵就会减少。第二,机制的建立会明确各方责任边界及工作流程,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有助于提升决策与执行效率,预计工程进度能更好地被把控,成本管理会更精确,安全管理水准也会有所提高,从而给工程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项目管理各项目标的达成,为行业建立可推广的标准化沟通范式,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结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中的监理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展开全面的研究,从理论内涵到现实问题再到机制建立做了多层次的探究,研究显示,沟通协调不是单纯的技术或者操作层面的事情,它是工程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搭建起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沟通体系,并且借助人员,制度和技术方面的保障,就能明显改善双方的合作效率,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地达成目标,以后,随着项目管理观念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沟通协调机制也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才能符合日益繁杂的工程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曾东.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的相互促进作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10):201.
[2] 刘柒云. 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要点[J]. 住宅与房地产,2020,(09):152.
[3]刘柒云.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0):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