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康复治疗中音乐互动对认知功能恢复的辅助作用

作者

荣芳 刘荣馨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金桥分院) 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脑科医院、内蒙古第三医院) 010010

引言

人口老龄化与脑血管病高发使认知障碍成公共卫生问题,常规康复治疗存在手段单一、参与度低等不足。音乐可激活多认知相关脑区,音乐互动干预通过参与式活动构建多维度刺激场景[1]。本研究以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效果,为康复体系完善提供思路。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3 年1 月-2024 年1 月本院120 例认知障碍患者,符合《中国认知障碍诊疗指南(2021 年版)》,MoCA10-22 分,年龄45-75 岁,病程3 个月-1 年,排除严重疾病、视听/肢体障碍等。随机分两组各60 人。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 x2=0. 133,P=0.715)、年龄分布(t=0.347,P=0.729)、认知障碍类型构成( ,P=0.682)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12 周常规康复,含认知训练(每周5 次,每次 40min)、肢体训练(每周5 次,每次 30min)、健康指导(每周1 次,每次20min)。

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额外增加音乐互动干预,干预周期同样为12 周,具体实施流程如下:① 干预前评估:由康复医师、音乐治疗师共同对患者进行音乐偏好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家属访谈了解患者既往喜爱的音乐类型、曲目及乐器)与认知功能基线评估,制定个性化音乐互动方案;②集体音乐律动训练:每周3 次,每次30min,在专业音乐治疗师指导下,患者围坐成圈,播放节奏明快、旋律舒缓的音乐(如经典民歌、轻音乐),引导患者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拍手、跺脚、身体摇摆等动作,同时穿插简单的乐器模仿演奏(如使用沙锤、铃鼓跟随节奏敲击),训练过程中注重患者间的互动配合,如“一对一”拍手传球、小组节奏接龙; ③ 个性化音乐记忆联想训练:每周2 次,每次25min,基于患者音乐偏好选取具有个人意义的曲目(如患者年轻时喜爱的歌曲、与重要生活事件相关的音乐),播放音乐片段后,引导患者回忆与音乐相关的往事(如“听到这首歌,你想起了什么事情?”“当时和谁在一起?”),鼓励患者进行语言表达,治疗师通过提问、引导补充等方式帮助患者梳理记忆线索,强化记忆提取与叙事能力;④音乐节奏认知训练:每周2 次,每次20min,采用“节奏辨别”“节奏模仿”“节奏排序”三个模块训练,首先播放不同节奏类型的音乐片段(如2/4 拍、3/4 拍),让患者辨别节奏差异;随后由治疗师示范简单节奏型(如“咚-哒-咚”),患者通过拍手或敲击乐器模仿;最后呈现打乱顺序的节奏片段,引导患者按正确顺序排列,训练患者的时间感知、序列认知与执行功能。所有音乐互动干预均在安静、舒适的康复治疗室进行,每次干预前5min 进行热身活动(如简单肢体拉伸、音乐聆听放松),干预后5min进行总结与反馈(如鼓励患者分享训练感受、治疗师给予肯定与指导)。

(三)观察指标

1.整体认知功能:MoCA 评估(8 维度,总分30 分),干预前后各1 次。

2.日常生活记忆功能:RBMT-Ⅱ评估(11 项,总分 24 分),干预前后各 1 次。

(四)研究计数统计

SPSS 26.0 分析,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 X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 两组患者干预后整体认知功能(MoCA 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MoCA 评分对比

干预后实验组 MoC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整体认知改善更优。

(二)两组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记忆功能(RBMT-Ⅱ评分)比较

表 2 两组患者干预后 RBMT-Ⅱ评分对比

干预后实验组 RBMT-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日常生活记忆能力更强。

三、讨论

从神经生理机制来看,音乐互动中的“集体律动训练”通过“听觉刺激-运动反应”的协同作用,激活了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运动规划与执行)、顶叶皮层(负责感觉运动整合)及小脑(负责运动协调)的神经网络连接,这种多脑区的协同激活可增强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改善患者的注意力与肢体协调性,而注意力的提升又为后续记忆、语言等认知功能的训练奠定了基础,这也解释了为何实验组患者的MoCA 评分(涵盖注意力维度)提升更为显著[2]。

在记忆功能改善方面,“个性化音乐记忆联想训练”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情节记忆理论”,音乐作为一种强情绪性刺激,可激活大脑边缘 核、 海马体是记忆编码与提取的核心脑区——当患者聆听具有个人意义的音乐时, 成关联,这种关联可突破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提取瓶颈,帮助其 步强化了记忆痕迹,因此实验组患者的RBMT-Ⅱ评分(侧重日常生活 中发现,部分患者甚至能通过音乐联想回忆起干预前无法记起的家人名字、生活场景,体现了音乐互动对记忆功能的“特异性改善”作用[3]。

此外,“音乐节奏认知训练”对执行功能的改善也具有重要意义。节奏的辨别与排序需要患者进行“工作记忆维持”“序列信息处理”及“抑制无关刺激”等执行功能操作,这一过程可逐步增强前额叶皮层的神经调控能力,而执行功能是认知功能的“核心枢纽”,其改善可进一步带动记忆、语言等其他认知维度的提升,形成 ψdΩ 知功能改善的良性循环”。同时,音乐互动过程中的社交元素(如小组合作、治疗师与患者的互动)也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认知障碍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情绪,而负面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海马体功能,影响记忆形成;音乐互动带来的愉悦感可降低皮质醇(应激激素)水平,缓解负面情绪,间接促进认知功能恢复,这也是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整体提升的重要间接机制[4]。

四、结论

本研究将 120 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行12 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额外加音乐互动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MoCA 评分、RBMT-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这表明音乐互动可通过多感官刺激激活相关脑区、增强神经突触连接等,辅助提升患者整体认知与日常记忆能力,且安全易被接受。但研究样本量小、单中心、干预周期短,未做亚组分析,未来需进一步完善以提供更精准证据。

参考文献

[1]姜财,杨珊莉,黄佳,等.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的 fMRI 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9):4.

[2]王勇健,高云.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6):3.

[3]谢淑华,褚童,曹家翔,等.术前新辅助化疗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神经认知功能恢复延迟的影响[J].武警医学,2024,35(4):294-298,301.

[4]温萌,刘昊昊,王佳佳.帕罗西汀联合奥尔夫音乐辅助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2024(2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