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布式电源在水利电气系统中的接入与影响

作者

黄江波

湖北省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 湖北武汉 430062

引言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推进,分布式电源在水利系统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水利设施如大型泵站、排水站等具有负荷集中、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可有效降低用电成本、增强应急供电能力。然而,其出力的间歇性和随机性也给传统水利配电系统带来了新的技术与管理挑战,亟待开展深入研究与系统性分析。

1 分布式电源(DG)的类型与特性

分布式电源主要包含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小型水力发电以及储能系统等多种类型,光伏发电依赖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其输出功率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和昼夜周期性。风力发电利用风轮机捕获风能,其发电能力受风速变化影响极大,表现出强烈的随机波动特性。小型水电则利用水流势能,运行相对稳定可靠,但受季节与降水量影响较大。储能系统尤其电池储能,可有效平抑新能源的功率波动,提供短时供电支撑。这些电源共同构成了具有高度分散性和可变性的供电组合,其可控程度各异,对电网的协调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水利电气系统的影响分析

分布式电源接入水利电气系统带来多重影响,在积极方面,它显著提升水利设施的能源自给率,降低对传统电网的依赖与运行电费成本,并在主网故障时作为应急电源增强防汛抗旱供电可靠性。此外,其就地供电特性可改善偏远泵站或水闸的电压水平,提供必要的无功支持。然而挑战同样存在,分布式电源输出的波动可能引发电压偏差、闪变和谐波污染,恶化电能质量。其并网改变了系统潮流的单向模式,可能导致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威胁系统安全。同时,高比例接入可能影响局部电网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增加系统调度运行的复杂性。

3 分布式电源接入水利电气系统的关键技术

3.1 变流器及其控制技术

变流器是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的核心接口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并网电能质量和系统稳定性。光伏发电输出直流电,风力发电输出频率变化的交流电,都需要通过变流器转换为与电网同步的工频交流电。变流器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恒功率控制和恒压恒频控制两种模式。在并网运行时采用恒功率控制,严格按照调度指令输出有功和无功功率。在孤岛运行时必须切换为恒压恒频控制,由主导电源建立稳定的电压和频率参考。下垂控制是实现多电源并联运行的关键技术,它模拟传统发电机的功频特性,使多台分布式电源能够根据系统频率和电压变化自动调整输出功率,实现负荷的自主分配。现代变流器还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在电网发生故障时能够保持并网运行,为系统恢复提供支撑。变流器的控制精度和动态响应特性对维持水利系统电压稳定和频率稳定至关重要。

3.2 并网点选择与保护配置技术

并网点选择需要考虑电压等级、短路容量和负荷分布等多方面因素,通常选择在水利电气系统的母线或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要求该点的短路容量足够大,能够承受分布式电源接入后带来的功率变化。保护配置需要解决潮流双向流动带来的新问题。传统过电流保护可能因反向潮流而误动或拒动,需要采用方向性保护元件来识别故障电流方向。电压闭锁元件可防止电压异常时保护误动,自适应保护技术能够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动态调整保护定值。并网点必须安装具备孤岛检测能力的自动断路装置,在检测到孤岛状态时迅速将分布式电源与主网隔离。保护系统的整定值需要与上级电网保护相配合,确保保护动作的选择性和速动性。还需要配置过电压保护、欠电压保护、过频保护和欠频保护等附加保护功能,全面保障系统安全。

3.3 孤岛检测与运行管理技术

孤岛检测是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技术,被动检测法通过监测并网点电压、频率、相位和谐波等参数的异常变化来判断孤岛状态,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检测盲区。主动检测法通过向电网注入微小扰动信号,如频率偏移、电流谐波扰动或阻抗变化测量,并根据反馈信号判断电网是否存在,这种方法检测精度高但对电能质量可能产生轻微影响。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多种方法组合的方案以提高检测可靠性。孤岛运行时的能量管理需要微电网控制系统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负荷进行实时监测与协调控制。系统需要建立发电预测和负荷预测模型,制定最优调度计划,维持功率实时平衡。电压和频率调节由主导电源承担,其他电源根据调度指令调整输出。保护系统需要适应孤岛运行的特殊工况,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4 储能系统集成与协调控制技术

储能系统在分布式电源接入中发挥着多重重要作用,它能够储存分布式电源发出的过剩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实现能量时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储能系统可以快速平抑光伏和风电的功率波动,为系统提供稳定的功率输出,改善电能质量。在系统发生扰动时,储能凭借其毫秒级的快速响应能力,可瞬间提供有功和无功支撑,有效维持系统电压和频率稳定。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需要根据系统状态在充电、放电、待机等多种工作模式间智能切换。在并网运行时,储能系统主要进行峰谷调节和功率平滑;在孤岛运行时,储能系统往往作为主导电源,负责建立电压和频率参考。储能管理系统需要实时监测系统状态,根据预设策略自动调整运行模式,同时要确保电池工作在安全范围内,延长使用寿命。

3.5 系统仿真与规划设计技术

在分布式电源接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系统仿真分析和规划设计,需要建立精确的水利电气系统模型,包括网络参数、负荷特性和分布式电源出力特性。通过潮流计算分析不同接入方案下的电压分布和功率流动,确保各节点电压在允许范围内。通过短路计算校核保护设备的开断能力,确保系统安全。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系统暂态稳定性和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还要进行电能质量评估,预测可能出现的谐波、电压波动等问题,并提前制定治理方案。规划设计需要确定最优的接入位置和容量配置,制定科学的运行策略。要考虑多种运行工况,包括正常并网运行、孤岛运行和模式切换过程。还需要设计监控系统架构,确定通信方案和数据处理方式。基于详细的仿真分析结果,可以制定完善的工程实施方案,确保分布式电源安全可靠接入水利电气系统。

结束语

分布式电源接入水利电气系统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节能减排、提升可靠性等显著效益,也伴随着技术适应性和运行复杂性等挑战。未来需要从规划设计、技术升级和运营管理等多维度协同创新,推动智能控制与储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水利能源系统安全、经济、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妍,查翔,仇佳鑫.含多种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的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4,(12):231-233.

[2]宋宇.考虑配电网脆弱性的分布式储能配置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4.

[3]吴靓.基于 MAS 的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策略[D].中国矿业大学,2023.

[4]张柳.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信息传输安全与继电保护策略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23.

[5]王干,汤茂东,曲小慧,等.一种含高比例分布式电源的直流电网组网的无差分散式协调控制[J].电网技术,2023,47(05):2089-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