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研究
陶子豪 王晨宇 刘冰冰
河南工学院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3
摘要: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本文聚焦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阐述物联网技术在提升配电网故障处理效率上的关键作用。分析传统配电网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的局限性,探讨物联网技术如何通过海量数据采集、高速传输与智能处理,实现配电网故障的精准定位。研究基于物联网架构下故障隔离的策略与方法,包括智能开关设备的应用与协同控制。旨在提高配电网应对故障的能力,减少停电时间与范围,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为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提供技术参考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物联网;配电网;故障定位;故障隔离;智能电网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电力供应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与用户连接的关键环节,其运行的稳定性尤为重要。然而,配电网结构复杂、分布广泛,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故障,如自然灾害、设备老化、外力破坏等。
传统的配电网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多依赖人工巡检与简单的自动化装置,存在故障定位不准确、隔离时间长等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物联网通过传感器、通信网络和智能处理技术,实现对配电网设备状态和运行参数的实时感知与监控,为故障定位与隔离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智能化手段。因此,研究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对于提升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配电网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的局限性
2.1 故障定位方法的不足
2.1.1 阻抗法
阻抗法是传统故障定位常用方法,通过检测故障线路的阻抗值来确定故障位置。然而,配电网存在线路分支多、负荷变化大等特点,使得线路阻抗计算复杂且不准确。实际运行中,负荷电流的波动会影响阻抗测量结果,导致故障定位误差较大。而且,当配电网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时,由于故障电流较小,阻抗法难以准确测量故障线路的阻抗,故障定位精度受到严重影响。
2.1.2 行波法
行波法利用故障产生的行波在输电线路上的传播特性来定位故障。但该方法对通信和测量设备要求较高,行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线路参数变化、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畸变。此外,配电网中存在大量的分支线路和电气设备,行波在这些部位会发生折射和反射,使得行波信号分析困难,增加了故障定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2 故障隔离技术的缺陷
2.2.1 自动化程度低
传统的故障隔离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或简单的自动化开关设备。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时,需要人工前往故障现场进行排查和隔离,这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可能因人为因素导致操作失误。即使采用自动化开关设备,其自动化程度也较低,通常只能根据预设的简单逻辑进行动作,无法根据配电网的实时运行状态和故障类型进行灵活、准确的隔离操作。
2.2.2 缺乏全局协调能力
传统故障隔离技术中,各开关设备之间缺乏有效的通信和协调机制。在故障发生时,各个开关设备往往独立动作,容易出现误动作或漏动作的情况。例如,在复杂的配电网拓扑结构中,可能会出现部分非故障区域被误隔离,导致停电范围扩大;或者故障区域未能完全隔离,影响故障修复和供电恢复。这种缺乏全局协调能力的故障隔离方式,严重影响了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三、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原理
3.1 物联网架构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3.1.1 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在配电网中,感知层由大量分布在各个节点和设备上的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配电网的运行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温度等,以及设备的状态信息,如开关位置、设备健康状况等。例如,通过在配电线路上安装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线路的电流和电压变化,一旦出现异常,能够及时捕捉到故障信号。
3.1.2 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应用层。在配电网中,网络层采用多种通信技术,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如光纤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对数据传输要求较高的场合,如变电站与主站之间的通信。无线通信则包括4G、5G、Wi - Fi等技术,具有部署灵活、成本较低等特点,适合用于分布广泛的配电网终端设备与主站之间的通信。通过多种通信技术的融合,实现了配电网数据的快速、可靠传输,为故障定位与隔离提供了数据传输保障。
3.1.3 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在配电网中的核心应用部分,主要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决策。通过建立故障诊断模型和智能决策系统,应用层能够根据感知层传来的实时数据,快速准确地判断配电网是否发生故障,并确定故障的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然后,根据故障诊断结果,制定合理的故障隔离策略,并通过控制指令对配电网中的开关设备进行远程操作,实现故障的快速隔离和供电恢复。
3.2 基于物联网的故障定位技术
3.2.1 数据驱动的故障定位算法
基于物联网采集的大量配电网运行数据,采用数据驱动的故障定位算法。这些算法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历史故障数据和实时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故障特征与故障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让其学习不同故障情况下配电网的电压、电流等参数变化特征,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时,将实时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到模型中,模型即可快速预测出故障位置。这种数据驱动的故障定位算法能够充分利用物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优势,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性和速度。
3.2.2 多源信息融合定位
物联网使得配电网能够获取多源信息,包括电气量信息、设备状态信息、地理信息等。基于物联网的故障定位技术通过融合这些多源信息,实现更精准的故障定位。例如,将电气量信息与地理信息相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功能,能够直观地展示故障位置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方便运维人员快速到达故障现场。
3.3 基于物联网的故障隔离技术
3.3.1 智能开关设备的应用
在基于物联网的故障隔离技术中,智能开关设备起着关键作用。智能开关设备不仅能够实现传统开关的分合闸功能,还具备数据采集、通信和智能控制能力。通过物联网与主站进行通信,智能开关设备能够接收主站发送的控制指令,根据配电网的实时运行状态和故障情况,自动进行分合闸操作,实现故障的快速隔离。
3.3.2 故障隔离策略与协同控制
为了实现高效的故障隔离,需要制定合理的故障隔离策略,并实现智能开关设备之间的协同控制。故障隔离策略应根据配电网的拓扑结构、负荷分布和故障类型等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在隔离故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同时,利用物联网的通信和控制功能,实现智能开关设备之间的协同动作,确保故障隔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结束语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将不断完善。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克数据处理、通信和设备兼容等关键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标准规范的制定,促进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相信在这些努力下,该技术将在配电网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唐禹强.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1,(11):129-131.
[2]李昭君.含特殊负荷配电网故障定位与识别[D].兰州交通大学,2021.
[3]戴中坚.基于深度学习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故障定位研究[D].东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