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作者

吴慧

榆林市第十一中学 719000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应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同时,国家“双减”政策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良好环境。各地教育部门也纷纷出台具体措施,既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同时,我特别强调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创新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灵活的课堂安排为基础,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以便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形成深层理解数学知识,我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身思维的边界,进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同时,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认识数学概念,增强思考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既兼顾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思维,使数学学习不仅限于公式和运算,更侧重于培养思考过程[2]。

以三年级上册《周长》为例,在课堂开始时,我首先把一本硬皮数学书、一片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树叶以及教室里的课桌边缘等实物摆放在学生视线范围内。我引导学生围绕每件实物,观察其边缘线的形状与长度,鼓励学生用手指沿着边缘慢慢划一圈,感受边缘的连续性与形状差异。随后,我分发彩色笔,让学生选取数学书的封面,使用彩笔沿着封面边缘仔细描绘轮廓,重点强调描绘应紧贴边缘线,避免画偏。学生完成后,再用同样方式描绘树叶的边缘,发现树叶边缘的曲折和不规则。接着,我发给学生尺子,让其在描绘好的边线旁边,用尺子测量每一条边的长度。面对树叶不规则的边缘,学生尝试用尺子分段测量,把边缘分成多段较直的线段,分别测量后再加起来算出总长度。我提问:“为什么要这样测量?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测出周长?”激发学生思考不同测量方式的优劣。此时,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测量方法,有的建议用细绳沿边缘绕一圈后测量绳长,有的认为用分段测量更精确。各组汇报后,我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测量结果,进一步认识周长的计算原则,最后总结出统一的计算方法,为后续的周长计算练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丰富多样问题,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丰富且多样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空间,从而推动数学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我逐步递进题目的类型与难度,因此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拓宽思考的广度与深度[3]。不仅如此,多样化的问题形式不仅涵盖基本计算,也涵盖推理、判断及综合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设计中强调问题的层次感,从而激励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促使思维更加细致严谨。同时,依赖系统化的问题安排,培养学生归纳、比较、演绎等思维品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我设计题目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认知水平。

以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为例,在课堂开始时,我先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图形有没有对称轴?为什么?”随后,提供多种图形,要求学生利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并说明理由,这一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直观操作验证判断。接着,我提出难度稍高的问题:“哪些数字、汉字或字母是轴对称的?请找出对称轴的位置。”进一步,我安排任务,让学生测量图形对称轴的长度及角度,要求学生计算并描述对称轴的数量与位置,促进学生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课堂中还设计开放性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轴对称的?请举例说明对称轴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生活实例,例如有的同学说剪刀是轴对称的,对称轴在剪刀的中心折叠线;有的说蝴蝶的翅膀是轴对称的,对称轴是身体的中线;还有同学提到车轮对称,轴对称轴在轮子的中心。最后,我安排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把多种图形按不同对称轴分类,并写出分类理由,培养归纳与逻辑表达能力。

三、引导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考能力

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充分激活思维活动。教学设计不仅指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还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思考过程更加自主和深入 [4]。我设置活动内容注重培养分析与归纳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以及推理中获得数学知识。我借助探究的方式,激励学生勇于提出假设检验并调整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以三年级下册《千克、克、吨》为例,我让学生带来家里的西瓜、鸡蛋、洗衣粉、硬币等实物,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称重活动。每个小组先用手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估计一下重量,随后用教室里的电子秤或天平称出准确重量,并把对比估计值与实际称量结果。例如,一个小组拿出一个西瓜,估计其大约5 千克,实际称量后发现是 4.8 千克,学生讨论估计偏差的原因。另一组用称量硬币的方法来感知克的重量,3 个曲别针大约重 1 克,利用反复称量,学生理解克的轻重。接下来,我提出问题:“1 千克等于多少克? 1 吨又是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在查阅课本与小组讨论中,得出 1 千克等于 1000 克,1 吨等于1000 千克的结论。然后,学生用称量的苹果总重量,计算出每个苹果的平均重量,进一步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 , 我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货车运载多少吨货物,超市买菜时如何用克和千克计量等实际应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从创新教学、设计多样化问题到自主探究活动,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与学习主动性。我利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深入思考,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的发展,应继续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健 . 小学数学序列性教学的内涵意蕴及实施策略 [J]. 教学与管理 ,2025, (14): 53-57.

[2] 尹雨晨, 崔智钇, 吴心怡, 乔祎然, 董彦邦. 小学生对数学课后作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J]. 科教文汇 , 2025, (09): 185-188.

[3] 钟建林 . 小学数学我教学胜任力的“四维知能” [J]. 教学与管理 , 2025,(14): 36-39.

[4] 蒋敏杰 .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转型与实践理路 [J]. 教学与管理 , 2025,(14):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