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她”力量:社区留守劳动力灵活就业帮扶平台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研究
杨涵 杨妹艳 王玉莲 秦琦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四川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社区留守劳动力规模庞大,约580 万,这一群体多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却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然而,受技能水平、就业信息不对称、家庭责任束缚等因素影响,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困难重重,就业难题亟待解决。参考已有研究,如《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调研报告》,深入剖析了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眷面临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关注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紧迫性。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深入探索“数字赋能 + 社区治理”融合模式,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通过分析“巾帼”平台的实践案例,有助于深化对灵活就业帮扶机制的理解,为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提供实证支持。为社区留守劳动力灵活就业帮扶提供切实可行且可复制推广的方案,助力解决实际就业问题。通过“巾帼”平台的成功经验,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推动更多留守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三)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以“巾帼”平台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运营模式、实施路径、成效与挑战,通过详细的案例研究,揭示平台运行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PEST - SWOT 分析:全面分析平台所处的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参考相关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支持女性就业的指导意见》、四川省《2024 电商发展规划》,结合平台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其发展态势。
二、项目背景与问题分析
(一)宏观环境
政策驱动:国家高度重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相关工作的重要性,为项目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女性就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保障妇女就业权益,为解决社区留守劳动力(多为女性)就业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社会痛点:四川省人口老龄化加剧,60 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1.09%,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下降、家庭收入减少,严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疫情等因素进一步冲击部分家庭收入,加之大量社区留守劳动力闲置,使得巩固脱贫成果面临巨大挑战。
(二)留守劳动力就业困境
结构性矛盾:社区留守劳动力中 80% 以上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多数未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导致他们缺乏就业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岗位错配: 74% 的社区留守劳动力有居家灵活就业意愿,但市场上此类岗位供给严重不足;而他们因家庭责任等原因,又难以适应多数定点岗位要求,造成就业岗位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性别弱势:社区留守劳动力多为女性,她们肩负着家务和照看子女等责任,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竞争力较弱。参考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21 - 2030 年 )》,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工作力度,进一步凸显了留守女性劳动力面临的困境。
(三)“巾帼”平台的运营模式设计
“巾帼”平台构建了“技能培训 - 就业对接 - 产品生产 - 品牌销售 - 技能培训”的闭环运营模式。技能培训为就业对接提供有技能的劳动力,就业对接促成产品生产,产品生产通过品牌销售实现价值,品牌销售的收益又反哺技能培训,各环节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四、实施路径与创新策略
工作中心、劳务派遣公司与合作工厂签订三方协议,保障社区留守劳动力就业及产品销路,保证合作工厂回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并拓展其销售渠道,同时保障工作中心的影响力和可信度。这种合作机制明确了各方权利与义务,为平台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巾帼小程序:具备课程学习(含 24 个培训视频)、社区交流(“风起圈”供用户展示和分享作品及技能)、工厂导航等功能。考虑到用户多为35 - 55 岁且对手机操作不熟练,设置语音搜索功能,方便用户使用,内测阶段好评率达 90‰ 。创新点: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了平台的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为留守劳动力提供了便捷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促进了技能提升与就业对接。
五、结论与展望
“巾帼”平台通过构建“技能培训 $$ 灵活就业 $$ 品牌增值”的闭环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社区留守劳动力就业帮扶提供了新的范式。
提出了“社区治理 + 电商赋能”相融合的模型,将数字技术与社区治理相结合,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弥合了公益与商业之间的鸿沟。丰富了灵活就业帮扶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跨区域复制:将项目模式推广至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扩大项目影响力,为更多地区解决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技术升级:引入 AI 技术,开发定制化培训课程,提升培训针对性和效果。利用先进技术,进一步优化平台服务,提高培训质量与就业匹配度。
绿色发展:推动手工艺产品获得碳中和认证,顺应绿色发展趋势,提升产品竞争力。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省人口老龄化与健康养老状况分析.
[2] 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 四川省农村社区留守劳动力生存与
[3] 知乎网区域产业分析. 四川省的产业结构情况
[4]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36Kr 网;华经情报网. 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0-2025 年电商平台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5] 广东省WTO/TBT 通报咨询研究中心.WTO 公布对2023 年贸易增长最新预测.
[6] 联合国新闻 . 世界银行预测:2020-2024 年将成为全球经济 30 年来最疲弱的五年.
[7]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
[8] 新华网 . 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
[9] 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
[10] 中国青年报.“妈妈岗”能否缓解女性生育后再就业焦虑.
[11] 四川劳动保障. 完善就业培训保障 促进再就业;.
[12] 保定日报. 精准发力促就业 托起“稳稳的幸福”.
本论文由“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划项目”资助资助,项目编号:S202514037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