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背景下政工师的支撑性作用

作者

陈强

辰溪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湖南省怀化市 419500

前言:文明城市创建从“运动式迎检”转向“常态化治理”,对治理主体的协同性、持续性提出更高要求。政工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其在价值引领、组织动员、队伍建设中的专业优势,与常态化创建的深层需求高度契合。

1 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概述

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属于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里颇为关键的实践形态。其本质是把阶段性、集中式的创建活动转变为日常性、制度性的治理机制。它的核心特征呈现出治理逻辑的持续性转变:一方面,借助构建完善管理体系,促使创建标准从“迎检达标”朝着“日常对标”方向延伸,以此保证文明建设要求能深入地融入城市规划、管理以及服务的整个流程之中;另一方面,着重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依靠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功能,又重视激发社会组织、社区单元以及市民个体的主体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合力 [1]。

这种常态化转变不只是管理方式的一种革新,更朝着城市文明内涵的持续培育发展。依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行为规范等具体场景,让文明从外在要求转变成城市的精神底色以及居民的自觉追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的价值支撑。

2 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背景下政工师的角色定位

在文明城市创建步入常态化的大背景之下,政工师的角色定位要紧密贴合常态化治理的核心特质。其职能的履行,一方面要延续思想政治工作的所有传统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顺应治理模式转型带来的新要求,具体呈现在三个实践维度之中。一是身为价值共识的凝聚者。政工师要凭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长处,借助理论宣讲、政策解读以及案例阐释等诸多方式,把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导向(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以及城市精神的培育等)与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行有机衔接,消除那种“为创建而创建”的工具化倾向,促使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市民群体从“任务执行”朝着“价值认同”转变,为常态化创建筑牢思想根基。二是作为协同机制的构建者。面对常态化治理过程中“条块分割”“主体离散”这样的现实挑战,政工师需要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依靠搭建“党建引领 + 群团组织联动 + 社区动员”的沟通平台,梳理清楚不同主体的权责边界,畅通民意反馈的渠道,推动创建任务从“单向部署”转变为“双向互动”,形成“目标共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治理生态。三是作为文明浸润的推动者。针对常态化创建里“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涵”的潜在问题,政工师要聚焦于市民文明素养的持续提高,借助设计主题实践活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培育基层文明细胞等具体途径,把抽象的文明标准转化成可感知、可践行的行为规范,推动文明从“外在约束”内化为市民的日常习惯以及城市的精神气质。

3 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背景下政工师的支撑性作用

3.1 思想价值引领者

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的进程当中,政工师身为思想价值引领者,其本质是把抽象的文明建设目标转变成多元主体的共同认知以及行动自觉,核心任务是要破解常态化治理里“价值共识难以持续、思想引领容易断层”的实践困境。

一是政工师承担着政策文本与大众认知之间“转译桥梁”的功能。文明城市创建的顶层设计大多时候是以政策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其表述有着高度的概括性与原则性,而市民个体的认知结构更倾向于具象化、场景化的理解,政工师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法,把“文明”“和谐”“法治”等抽象价值理念和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依靠“政策解读 + 生活案例”的双向互动,达成“文件语言”向“群众语言”的转化。比如在阐释“公共文明”要求的时候,可以围绕“垃圾分类的道德意义”“公共空间使用的权利边界”等具体议题展开讨论,让抽象的文明标准变成可感知、可对照的行为准则,防止价值引领变成空洞的口号宣讲。二是政工师是多元主体价值分歧的“调解者”。常态化创建涉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市民个体等多个参与主体,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与价值认知一般存在差异,政府部门更关注整体目标的实现效率,企业可能更看重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市民个体则更在意创建活动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实际影响。政工师要借助深入调研精准识别这些价值认知偏差,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技巧,引导各方跳出“局部视角”,从城市整体发展以及长远利益的高度去理解创建意义 [2]。

3.2 动员参与组织者

在文明城市创建步入常态化的进程当中,动员参与组织者是政工师发挥支撑性作用的一个核心实践维度。常态化创建与阶段性迎检有所不同,最关键的是要打破“政府热、群众冷”以及“运动式参与”这样的困局,构建起可持续的全民参与生态。政工师需要构建起分层分类的多元动员网络,以此来解决参与主体“覆盖不全”的情况。政工师要依托党建引领的组织体系,建立起“党委 - 支部 - 网格”三级动员架构:在宏观层面,和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一同制定动员方案,明确不同群体的参与重点,例如企业更侧重于文明生产,青少年更侧重于志愿宣传;在中观层面,指导社区党支部梳理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的资源清单,形成“社区+ 物业 + 商户 + 志愿者”的联动机制;在微观层面,借助楼长、网格长等基层骨干,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防止动员出现“大水漫灌”的情况。这样分层分类的网络构建,保障了动员覆盖的广度以及针对性,为常态化参与奠定了组织基础 [3]。

3.3 队伍建设保障者

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的进程当中,政工师所发挥的支撑性作用,其关键的实践维度就在于成为队伍建设的保障者。常态化创建对工作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以及可持续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防止出现“人员换岗就导致断层”这样的短期化问题,又要解决“能力不足难以持续发展”的专业化困境。政工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专业力量,需要借助系统性的队伍建设策略,为常态化创建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便是实现人员选拔的精准化。政工师要依靠对创建任务的深入理解,协同组织部门构建科学的选拔标准。一方面,要着重考察政治素养与责任意识,优先选用那些认同文明创建价值、熟悉基层治理逻辑的人员,防止让创建队伍变成“临时拼凑”的任务型团队。另一方面,要强调能力的适配性,依据岗位需求,选拔有群众工作经验、沟通能力或者组织协调特长的人员,保证队伍结构可与创建任务的多元需求相匹配。这种精准化的选拔,从源头上保障了队伍的基础素质。

结束语

研究表明,政工师通过精准定位角色、有效动员参与、系统保障队伍,切实发挥了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的支撑作用。未来需持续强化政工师与治理实践的融合,深化其专业能力建设,为城市文明内涵的持续提升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忠 .“城市中国”的文明自觉——关于城市文明及其中国建构的文明批评史反思 [J]. 天津社会科学 ,2025,(03):15-21.

[2] 熊虎 .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卓越城为例 [J]. 住宅产业 ,2025,(04):52-54.

[3] 刘娟 , 郝立忠 .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审思 [J]. 现代交 际 ,2025,(04):89-100+123-124 .

作者简介:姓名:陈强(出生年份1972.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辰溪,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专技十一级),学历:大专,单位:,研究方向:城管大队分管文明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