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当代电影蒙太奇中的转化路径研究
李燕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
一、引言:从话本逻辑到蒙太奇逻辑的文化转译
在电影理论体系中,蒙太奇特指通过影像与声音的剪辑组合来实现意义建构的创作技法。当这一技术传入中国时,它并未被机械移植,而是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经历了深度的话语转译。中国早期电影叙事明显依附于 " 话本逻辑 "——一种以线性时间、道德教化和圆环封闭性为特征的传统叙事模式。但随着电影艺术的逐渐成熟,中国电影开始形成新的叙事逻辑:" 蒙太奇逻辑 "。这种转变不仅是西方影像文化影响的结果,更意味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叙事实践的根本变迁,昭示着中国叙事逻辑全新的发展方向。
二、理论根基:从话本传统到诗学蒙太奇的历史转换
(一)话本逻辑的文化特质与历史局限
中国式蒙太奇的理论内核植根于复杂的文化转换过程。根据胡士莹对话本概念的界定,话本在严格科学意义上应该是 " 说话艺人的底本 ",话本逻辑的核心特征在于其线性时间观念和教化功能。话本 " 强调时间连续性远胜于对中断性的追求 ",说书人作为话本叙事的核心,不断地介入事件,打断叙事节奏,进行道德评说,使整个叙事过程服务于封建意识形态的传播。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话本逻辑开始显现其历史局限性。到了《儒林外史》等作品中,已出现 " 叙述者全知能力的自我限制 ",叙述者如同 " 置身场外的偷窥者 ",通过隐藏自己的存在来 " 展现 " 相对客观的视觉图景。对话本逻辑的内在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也为" 影戏" 的出现酝酿了实践基础。
(二)诗学传统中的蒙太奇思维
中国式蒙太奇的真正根基来自古典诗学的 " 比兴寄托 " 传统。诗性语言的跳跃性组合机制体现了独特的 " 蒙太奇思维 "。"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这种 " 思接千载 "、" 视通万里 " 的时空自由,正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固有的蒙太奇美学。诗歌通过意象的跳跃式组合,打破了表层的连线,将过去和现在、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直接联系在一起。
三、创作实践:中国式蒙太奇的美学建构与技法创新
(一)费穆《小城之春》:诗化长镜头与" 气韵" 美学的奠基性实践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费穆的《小城之春》早在 1948 年就展现了中国式蒙太奇的美学自觉,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同时期好莱坞电影快节奏剪辑以及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冲突理论形成鲜明对比,费穆大量运用 " 淡入淡出 " 剪辑与横移长镜头,拒绝暴力剪接,追求意境统一的东方特质。
影片中最具奠基意义的是周玉纹七次城墙漫步的段落。镜头如卷轴画般缓缓展开,模拟了传统绘画 " 游观 " 体验,画面节奏如呼吸般舒缓,使 " 气 " 的流动成为情绪载体。这种 " 以静制动 " 的美学处理,直接呼应了谢赫 " 气韵生动" 的绘画理论,以时空绵延消解戏剧冲突,奠定了中国电影独特的美学基因。
(二)陈凯歌《黄土地》:地理意象的" 象外之意" 与民族记忆重构
《黄土地》通过黄土高原的辽阔地貌与人物命运的交织,将 " 土地 " 塑造为超越地理实体的 " 大意象 "。影片运用山水画散点透视理论,以广角镜头打破西方焦点透视,使土地成为" 可游可居" 的精神场域。
影片的悲剧结构呈现出诗性闭环,婚礼与求雨仪式的首尾呼应,暗合《诗经》" 兴 " 的循环叙事结构。翠巧之死并非单纯的个体命运悲剧,而是土地吞噬生命的深层寓言,其 " 象外之意 " 直指文化惰性与启蒙困境的根本矛盾。陈凯歌通过意象的诗性并置,实现了从传统 " 话本逻辑 " 向现代 " 地理诗学 " 的美学转换。
(三)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梦境时空的" 神游" 美学与感官联觉
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将中国传统的 " 神游 " 美学推向现代影像的极致表达。影片后半段长时间的 3D 长镜头并非技术炫耀,而是对庄子”乘物以游心”哲学的视觉复现。旋转房屋、水中乒乓球等超现实意象,构成”思接千载”的视觉符码,观众随罗纮武在梦境中完成”气”的蓄积 - 释放 - 回归的完整循环。
相比费穆长镜头重 " 压抑的流动 ",毕赣长镜头更重 " 迷幻的沉浸 ",体现了从古典含蓄向现代迷幻的时代美学变迁,但其核心的 " 气韵 " 追求始终一脉相承。
四、美学特征:中国式蒙太奇的三重建构逻辑
1. 意象的诗性并置:从”分镜头剧本”到”镜头语言”的整体化
中国式蒙太奇在意象组合层面强调的是诗性关联而非因果推进。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中国电影从 " 电影编剧 " 到 " 镜头语言 " 的整体性建构密切相关,如同王维诗中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的画面感,中国式蒙太奇中的人物形象与自然景观组合成为情感投射与哲思表达的视觉媒介。这种意象并置不追求逻辑的严密性,而是通过" 气韵" 的内在联系达成诗意的统一。
2. 情感的韵律流动:心理时间对物理时间的超越
中国式蒙太奇的第二层特征体现在其独特的时间处理方式上。与西方蒙太奇强调" 时间中断" 的现代性认识不同,中国式蒙太奇更注重" 情感韵律" 对"叙事节奏 " 的主导作用。叙事结构服从心理节奏而非情节推进,镜头的时间节拍如同古琴音乐的散板处理、中国画的留白技法,展现出 " 气韵生动 " 的艺术张力。
这种时间观念的转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传统话本逻辑中的 " 线性时间" 承载着 " 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形态 ",而蒙太奇逻辑引入的 " 碎片化时间 " 则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意识。但中国式蒙太奇并非简单接受西方的时间观念,而是在 " 万花筒式的片断性与聚合性 " 基础上,形成了以情感逻辑为主导的独特时间美学。
3. 哲学的深层表意:文化记忆与现代性体验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蒙太奇的第三层特征在于其深厚的哲学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表达。通过影像结构承载文化记忆与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电影对 " 载道 " 传统的现代转化。传统话本逻辑中的 " 说教 " 功能在蒙太奇逻辑中得到了诗性的升华,通过意象的组合与情感的流动来传达深层的文化理念。
五、结论:中国式蒙太奇的文化价值与理论贡献
中国式蒙太奇是中华文化在现代影像媒介中的创造性转化成果,体现了从“话本逻辑”向“蒙太奇逻辑”的深层文化转译。它融合古典诗学中的“比兴寄托”“象外之意”与现代电影语言,构建出非线性、非因果的东方叙事体系。这一影像实践不仅丰富了全球电影美学,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提供了路径。中国式蒙太奇逐步形成了以“气韵美学”“诗性时空”为核心的视觉表达方式,展现出东方独有的哲学思维与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道新 . 中国电影文化史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2. [ 法 ] 吉尔·德勒兹 . 运动 - 影像 [M]. 谢强 , 马悦 , 译 . 长沙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2016.司 , 2013.3. 戴锦华 . 雾中风景 : 中国电影文化 1978–1998[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0.4. 周晓燕 . 声像蒙太奇 : 新中国 70 年电影音乐的审美形式——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例 [J]. 电影艺术 , 2022(13): 102–115.5. 刘镝. 非线性叙事中的声画对位: 蔡明亮电影音画蒙太奇研究[J]. 电影新作 , 2024(2): 88–95.6. 林年同 . 中国电影的“单镜头—蒙太奇”美学观念建构 [J]. 学术主义论坛 , 2022(6): 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