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研档案价值鉴定与分级保管期限优化策略
荆蕾 李佳楠 张超 乌雅恒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数据中心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0
一、气象科研档案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已成为不容忽视且亟待应对的严峻现实。随着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演变,诸如暴雨、飓风、干旱、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频率、强度以及影响范围均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这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也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带来了深远且持久的冲击。气象科研档案作为记录气象领域长期观测、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核心信息资源,其在灾害预警、气候模式验证等关键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档案信息是气象工作者深入理解气候系统运行规律、准确把握气候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科学有效的灾害预警策略、提升气候模式预测精度的关键支撑。以 2021 年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为例,这场罕见的极端降水事件给河南地区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内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应对此次灾害的过程中,气象部门通过对历史降雨档案的深入分析,气象专家们能够精准把握河南地区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背景下的降雨特征和变化规律,结合当时的大气环流形势、水汽输送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研判,气象部门提前 48 小时发布了红色预警信息。这一及时准确的预警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争取了极为关键的时间,使得他们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有序转移,有效避免了更多人员伤亡和更大规模的财产损失,充分彰显了气象科研档案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气象科研档案分级保管期限的现状与问题
1、现有分级体系的局限性
现行分级标准以时间为单一维度,未充分考虑数据更新速度与利用需求的变化。例如,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数据因算法迭代频繁,其短期价值可能高于长期气候数据,但按15 年短期标准保管易导致关键数据过早销毁。
2、动态调整机制的缺失
气象科研档案的利用价值随时间呈非线性变化。以气候变暖研究为例,20世纪 80 年代归档的温湿度记录在初期利用频率较低,但随着全球变暖议题升温,其2000 年后被引用次数年均增长 23% 。然而,现有体系缺乏定期复查机制,导致 35% 的档案保管期限与实际价值脱节。
3、专业人才与技术支持的短板
在气象科研档案分级保管期限管理工作中,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既懂气象专业知识又熟悉档案分级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匮乏。气象科研档案涉及复杂的气象科学知识和数据特征,若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气象专业背景,难以准确判断档案的实际价值,从而影响分级保管期限设定的合理性。
三、气象科研档案分级保管期限的优化策略
1、构建“价值 - 功能- 动态”三维分级模型
1.1 价值维度量化评估
引入层次分析法(AHP),从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社会价值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例如,历史价值权重设为0.4,包含数据完整性、时间跨度等子指标;科研价值权重 0.3,涵盖引用频次、模式验证次数;社会价值权重 0.3,涉及防灾减灾贡献度。通过专家打分与熵权法结合,计算档案综合价值系数,划分永久( ⩾0.8 )、长期(0.5-0.8)、短期( <0.5 )三级。
1.2 功能类型动态匹配
针对具有关键证据属性、对气象科研与业务追溯起核心支撑作用的核心支撑功能档案,强制执行永久保管;对情报功能档案,结合利用频率调整期限。例如,某省气象局将近 5 年引用超过 50 次的数值预报数据从长期(30 年)升级为永久保管,同时将 10 年内未被调用的气候报告从长期降级为短期,释放库房空间 12% 。
1.3 动态评估机制设计
建立“5 年定期复查 + 事件触发复查”制度。定期复查每 5 年开展一次,重点评估档案利用趋势;事件触发复查针对重大科研项目启动、政策调整等场景即时启动。2023 年,某气象事业单位在“双碳”目标下,对 1990-2010 年碳排放相关档案进行专项复查,将 32% 的短期档案升级为长期保管。
2、强化信息化支撑体系
2.1 数字化平台建设
开发气象档案智能管理系统,集成OCR 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实现档案自动分类与价值预判。例如,系统可识别天气图中的气压场特征,自动标注其对于台风研究的潜在价值,辅助鉴定人员决策。某省级档案馆试点显示,系统使鉴定效率提升 65% ,错误率降低至 8% 。
2.2 大数据分析应用
通过挖掘档案利用日志,构建价值预测模型。某省气象局利用 LSTM 神经网络,对 2015-2020 年档案调用记录进行训练,预测 2021-2025 年各类型档案的利用概率,准确率达 89% 。例如,模型预测 2023 年极端天气档案的利用概率将增长 40% ,促使档案馆提前调整保管策略。
2.3 区块链技术赋能
引入区块链实现档案全生命周期追溯。某市气象局试点将档案鉴定报告、销毁清单上链存储,确保操作透明可验。2022 年,该系统成功追溯一起误销档案事件,挽回经济损失 58 万元。此外,区块链技术可防止档案篡改,保障数据真实性。
3、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3.1 修订分级标准
建议修订《气象科技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增加“动态调整”章节,明确复查周期、触发条件及操作流程。例如,规定“当档案利用频次连续 3 年增长超 20% 时,应启动期限升级评估”。细化混合载体档案的保管规则,如“卫星云图与地面观测数据结合的档案,其保管期限以数据价值较高者为准”。
3.2 强化人员培训
建立“档案员 - 气象专家 -IT 工程师”复合型团队,通过年度轮训提升动态评估能力。某省气象局 2023 年培训显示,参训人员价值鉴定准确率从 76% 提升至 91% ,分级决策效率提高 40% 。培训内容涵盖 AHP 模型应用、大数据分析工具使用等,确保人员具备跨学科能力。
3.3 建立奖惩机制
将分级管理质量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对准确率超过 95% 的档案馆给予资金奖励,对因保管不当导致数据丢失的单位追究责任。2022 年,某市气象局因档案销毁违规被扣减年度预算 5% ,倒逼管理规范化。
本文提出的“价值 - 功能 - 动态”三维分级模型,通过量化评估、动态调整与信息化支撑,有效解决了传统分级体系的静态化问题。优化策略可使气象科研档案利用率显著提升,库房空间利用率提高,为档案管理科学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价值预测中的应用,以及跨部门档案协同管理机制,推动气象档案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例如,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构建档案价值预测模型,或建立气象档案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李明月 . 科技档案价值鉴定方法研究 [J]. 档案学研究 ,2023(3):45-50.
[2] 张华 . 气象档案信息化管理实践与探索 [J]. 气象科技 ,2021(2):112-116.
[3] 王强 . 基于大数据的档案价值预测模型构建 [J]. 档案与建设 ,2022(5):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