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骨科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研究现状

作者

林朔岳

浙江省温州市昆阳镇平阳县人民医院 325400

引言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 DVT)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妨碍静脉回流。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下肢多见。若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能并发肺栓塞,有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之分;后期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易出现难愈合的静脉性溃疡,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DVT 严重威胁患者健康,轻者丧失劳动力,重者致残或死亡。国内外对骨科卧床患者 DVT 的形成因素及护理策略开展了诸多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防治和术后康复提供参考。

一、骨科卧床患者 DVT 形成的影响因素

(-) 静脉血管损伤

静脉损伤主要在手术过程里进行预防,手术操作需要做到轻巧并且精细,以此避免静脉内膜受到损伤,当前静脉血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囊括了静脉穿刺、留置静脉导管以及手术等方面,溶栓系统异常、应激反应、血管内皮遭受破坏、血管壁遭到破坏等手术因素皆是 DVT 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学者经研究指出,手术时间越长,那么患者发生 DVT 的风险便会增加,比如在一些复杂的骨科手术当中,因手术操作时间较长,对静脉血管存在较多的牵拉、挤压等刺激,更容易致使血管内膜受损,引发血小板黏附、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二) 血流缓慢

骨科患者术后多需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下肢肌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缓慢。下肢骨折患者制动后,血流缓慢加剧。研究显示,卧床时长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正相关,长期卧床使下肢静脉血相对滞缓,利于血栓形成。尸检报告表明,卧床 0 至 7 天死亡患者中 15% 有深静脉血栓,卧床 2 至 12 周患者该比例达 79% 至 94% 。术前制动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几率增加两倍。长期卧床使下肢活动减少,下肢肌肉泵作用和血管舒缩反射减弱,致外周静脉扩张、血流缓慢,且创伤后血液高凝,这些都易引发血栓形成。

(三) 血液高凝状态

创伤以及手术可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使得血液凝固性有所增高,大手术、失血以及输血等情况会让血小板增多,凝血因子含量也会增加,这同样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就像骨折患者遭受创伤之后,身体会启动一系列应激机制,激活凝血系统,让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浓度上升,血小板的活性也随之提高,如此便增加了血液的凝固性,容易形成血栓。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现状

(-) 评估风险

当前临床常见的血栓评估量表有 Caprini、Wells 和 Autar 三个,其中 Autar量表最常见。相关研究显示,病例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与对照组(非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 Autar 评分差异显著,被 Autar 评估为高风险的患者是DVT 高危人群,风险等级越高,DVT 发生风险越高。 Autar 量表基于骨科设计,涵盖高危疾病、手术风险等七方面内容,操作简便、耗时短,临床应用广泛。国外研究指出,急性跟腱断裂患者中,D - 二聚体检测无法排除 DVT,其整体高风险降低了 D - 二聚体阴性预测值。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案,Wells 评分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急性跟腱断裂后深静脉血栓更敏感准确,但 Wells 量表主要涉及体征和症状,很少涉及高龄、创伤等高危因素。这三个量表各有优缺点,Wells 量表可提高 DVT 预测及诊断价值,Caprini、Autar 量表可识别高危因素 。

(二) 术前护理及预防

举办患者培训班,介绍血栓形成原因、机制及预防方法,每次培训超 20分钟。结合血栓评估,采取机械及药物预防措施,如维护留置针,同时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术前观察患者心理,告知术后可能发生 DVT,强调预防重要性,叮嘱清淡饮食、戒烟戒酒、控制基础疾病。弹力绷带伸缩性好,术前使用可增加静脉回血量、防血液淤积、预防腿部静脉血栓。缠绕时动作温和工整、松紧适宜,以能伸进一指且患者无不适为宜。研究表明,术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观察组 DVT 发生率为 11.11% ,未用的对照组为 24.36% 。因此,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可挤压双下肢静脉、防深静脉曲张、加快血液回流,配合运动能有效预防DVT,且方法简单易操作。 。

(三) 强化术中护理

有学者研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改进后的术中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2.41% ,对照组为 10.81% ,表明改进后的术中护理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护理措施如下:术前检查手术室温湿度,准备体位软垫、复温毯、保温被,提前十分钟预热手术室,温度维持在 20-23‰ ,预热保温箱内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在 。做好急救药物和设备准备,建立静脉通路后输注 500ml 平衡液,连接心电图监护设备,为患者佩戴间歇性充气压力仪,做好输血护理,尽量一次性穿刺。术中积极配合医师操作,巡回护士为患者肢体进行被动伸展、屈曲和按摩肌肉等操作,加温冲洗液和控温毯后使用,防止血流不畅。若手术时间长,及时与医师沟通,按摩患者受压部位,减轻局部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四) 术后护理

谈晶等学者开展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当天便可在病床开展下肢按摩等活动,返回病房后配合使用足底及下肢静脉泵,每天使用时长为 18 小时,并结合病情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肢 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意味着连续性护理干预可降低 DVT 发生率。王婷婷等学者进行研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引导患者选择高纤维、高蛋白等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下肢血液回流放缓,结果说明,观察组下肢肿胀及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综合护理干预可预防DVT。

结束语

DVT 属于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外科临床对此颇为重视,然而当下我国针对 DVT 的预防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该领域会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护理于骨科患者 DVT 的预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身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多发群体,骨科患者的科学护理十分关键,首先要开展风险评估以及术前宣教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需依据临床实际情况做好对症或者对因处理,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临床DVT 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卢梅秋 . 骨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 2009(10):3.

[2] 甘晚芳 . 神经外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全科护理 , 2013, 11(009):788-789.

[3] 武艳霞, 石玉君, 魏琳琳, 等. 老年膝关节

[4] 徐庆庆 , 罗颖 , 崔清洁 . 颅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 31(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