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地区公路桥梁基础冻胀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
张海鹏
内蒙古交科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一、引言
在我国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等冻土分布区,公路桥梁工程面临严峻的冻胀破坏风险。据统计,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约 40% 的桥梁基础存在不同程度的冻胀开裂问题(吴紫汪 , 2005),而东北季节性冻土区桥梁桩基的冻胀位移年均可达 10-30mm (丁靖康 , 2018)。这种破坏不仅导致桥面铺装开裂、支座失效,甚至可能引发桥梁结构整体失稳。现有研究表明,冻土冻胀是水分迁移、温度场变化与土颗粒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机理尚未完全明晰(赖远明 , 2013)。近年来,随着寒区交通建设的推进,学者们针对冻土冻胀特性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张鲁新(2019)对青藏铁路桥梁基础冻胀的监测分析,以及马巍(2020)对冻土冻胀力计算方法的改进,但针对公路桥梁基础的专项研究仍显不足。本文结合现有成果,聚焦冻土地区公路桥梁基础的冻胀破坏问题,从机理分析到防治措施进行系统探讨。
二、冻土地区公路桥梁基础冻胀破坏的机理分析
(一)冻土冻胀的基本原理
1. 冻胀的物理化学过程
当温度降至 0% 以下时,冻土中的自由水首先结冰,形成冰晶透镜体,而未冻结水中的溶质浓度升高,产生渗透压力,促使周边水分向冻结区迁移(徐学祖 , 2013)。马巍(2020)通过室内冻胀试验发现,当土颗粒粒径小于 0.075mm 的含量超过 30% 时,水分迁移速率显著增加,冻胀量可达粗粒土的5-10 倍。
2. 冻胀力的形成与分类
冻胀力按作用方向可分为切向冻胀力(沿基础侧壁向上)、法向冻胀力(垂直于基础底面)和水平冻胀力(作用于基础侧面)。张鲁新(2019)在青藏公路桥梁监测中发现,切向冻胀力是导致桩基上拔的主要因素,其峰值可达200-400kPa,超过桩基摩阻力时即引发基础位移。
(二)冻胀破坏的影响因素
1. 地质与土性因素
· 土颗粒组成:粉土、粉质黏土等细粒土的冻胀敏感性最强,其比表面积大,吸附水分能力强(丁靖康, 2018)。
· 含水率:当含水率超过塑限的1.5 倍时,冻胀量随含水率增加呈线性增长(吴紫汪, 2005)。
· 地下水位:水位距基础底面小于 3m 时,冻胀风险显著升高,因毛细水补给充足(赖远明, 2013)。
2. 气候与温度因素
· 降温速率:快速降温( ≥ 5℃ /d)会抑制水分迁移,冻胀量较小;缓慢降温( ⩽1%/c )则促使水分充分迁移,加剧冻胀(徐学祖 , 2013)。
· 负温持续时间:季节性冻土区的冻胀量与负温累积时长呈正相关,如东北寒区年均冻胀量比华北地区高 30%-50% (丁靖康 , 2018)。
3. 基础结构与施工因素
· 基础埋深:当基础埋深小于冻土层厚度时,基底以下冻土的冻胀会产生法向力;埋深超过冻深时,主要受切向冻胀力作用(张鲁新, 2019)。
· 施工质量:桩基成孔时若孔壁坍塌,导致桩周土密实度不均,易引发局部冻胀差异(马巍, 2020)。
(三)冻胀破坏的典型模式
1. 桩基上拔与倾斜
在切向冻胀力作用下,桩基产生向上位移,当位移量超过 5mm 时,桥面铺装开始出现裂缝;若各桩基冻胀量不均,会导致桥梁墩台倾斜,影响结构受力状态(吴紫汪 , 2005)。青藏高原某公路桥梁监测显示,桩基年均上拔量达 18mm ,3 年后墩台倾斜度超过 1/1000,被迫进行加固(张鲁新 , 2019)。
2. 基础底板隆起与开裂
季节性冻土区的浅埋基础(如扩大基础),在法向冻胀力作用下,底板会向上隆起,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2.5MPa )时即产生裂缝(赖远明 , 2013)。东北某公路桥扩大基础的检测表明,底板裂缝宽度可达0.3mm,导致钢筋锈蚀。
3. 桩 - 土界面脱空与承载力退化
冻胀过程中,桩周土体冻结膨胀会挤压桩基,而融化时土体沉降与桩基脱离,形成脱空区,使桩基摩阻力降低 30%-50% (徐学祖 , 2013)。多次冻融循环后,桩基承载力可能下降至设计值的 60% 以下(丁靖康 ,2018)。
三、冻土地区公路桥梁基础冻胀破坏的防治措施
(一)地基处理技术
1. 换填抗冻胀材料
将基础周围冻胀性土换填为碎石、砂砾等粗粒土(粒径 >2mm 的颗粒含量 ⩾70% ),可降低水分迁移能力。吴紫汪(2005)在青藏公路试验段中发现,换填厚度 2m 的碎石层后,基础冻胀量减少 60%-80% 。换填时应设置反滤层,防止细粒土渗入。
2. 地基土改良处理
采用水泥、石灰等固化剂改良地基土,提高土体密实度与抗冻性。马巍(2020)的试验表明,掺入 5% 水泥的粉质黏土,其冻胀率从 8% 降至 3% 以下。对于粉土,可采用强夯法(夯击能
)提高土体密实度,降低孔隙率至 25% 以下。
(二)基础结构优化设计
1. 桩基埋深与构造优化
· 埋深控制:多年冻土区桩基埋深应超过天然上限 2-3m ,季节性冻土区埋深需大于标准冻深(张鲁新, 2019)。例如,东北寒区标准冻深 2.5m ,桩基埋深宜 ⩾3.5m. 。
· 桩身构造:采用变直径桩(上部直径大、下部直径小),增大上部摩阻力抵抗切向冻胀力;桩身设置环形凸台(间距 1-2m ),增加冻胀力的抵抗面积(丁靖康, 2018)。
2. 基础形式优选
· 桩基础 vs 扩大基础:冻土区优先采用桩基础,因其可通过深埋减少冻胀影响;扩大基础仅适用于冻胀性弱的地基(徐学祖, 2013)。
· 钻孔灌注桩 vs 预制桩:钻孔灌注桩与周围土体结合更紧密,冻胀力分布更均匀,优于预制桩(赖远明, 2013)。
(三)温度调控技术
1. 主动温控措施
· 热棒技术:在桩基周围埋设热棒(直径 89-108mm ,长度 10-15m ),利用氨的气液相变将地基热量导出,维持地基土冻结状态。张鲁新(2019)在青藏铁路应用中发现,热棒可使桩基周围地温降低 2-3C ,有效抑制冻胀。
· 电伴热系统:在基础周边铺设电伴热带(功率 20-30W/m ),冬季通电加热地基土,控制冻结深度。该技术适用于小型桥梁或局部冻胀严重区域(马巍 , 2020)。
2. 被动温控措施
· 保温层设置:在基础外侧铺设聚苯乙烯泡沫板(厚度 10-15cm ),其导热系数 ⩽0.03W/(m⋅K) ,可使地基土冻结深度减少 40%-50% (吴紫汪,2005)。
· 通风管技术:在路基下方埋设直径 30-50cm 的通风管,利用自然风降低地基温度,适用于季节性冻土区(徐学祖, 2013)。
四、结论与展望
冻土地区公路桥梁基础的冻胀破坏是土 - 水 - 热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机理涉及水分迁移、冻胀力形成与基础 - 土体相互作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明确了冻胀影响因素与破坏模式,并提出从地基处理、结构优化到温度调控的综合防治体系。研究表明,换填抗冻材料、热棒温控与桩基构造优化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手段。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以下方向:(1)新型智能温控材料(如相变材料)的应用;(2)基于大数据的冻胀预测模型;(3)生态友好型防治技术(如太阳能热棒)的研发,以实现冻土地区桥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紫汪 . 冻土工程地质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5.
[2] 丁靖康 . 季节性冻土区桥梁桩基冻胀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 [J]. 公路交通科技 , 2018, 35(06): 89-95.
[3] 赖远明 . 寒区工程理论与技术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3.
[4] 徐学祖 , 王家澄 , 张立新 . 冻土物理学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