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维护对策的研究
何明慧
云南尚捷电梯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电梯作为现代建筑的核心运输设备,其安全运行直接影响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本文以某商场电梯突发故障导致乘客被困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传统维护模式在预防性维护与故障诊断中的不足。分析发现,固定周期检查机制忽视机械部件的动态磨损规律,维护流程缺乏关键部件的专项检测标准,导致曳引轮槽过度磨损与制动器闸瓦失效等隐患难以早期发现。基于此,提出以机械部件状态监测技术为核心,通过规范检查流程、强化数据记录、建立动态维护周期等优化措施,构建主动预防型维护体系。实践表明,该方案可显著提升电梯运行可靠性,为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电梯安全;状态监测;曳引系统维护;动态维护周期;故障预防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电梯已成为高层建筑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乘客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交通效率。然而,当前电梯维护普遍依赖固定周期的人工检查模式,难以适应复杂使用环境下机械部件的动态损耗特性。例如,曳引系统与制动装置等核心部件的磨损程度受运行频次、负载强度等多因素影响,传统维护方法因缺乏针对性检测手段,易遗漏隐蔽性故障。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智能化监测技术开发,却较少关注维护流程标准化与数据驱动的决策优化,导致技术应用与现场管理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解析某商场电梯故障案例,揭示机械部件失效的根本原因,探索将状态监测技术与维护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旨在填补从理论到实操的转化空白,为提升电梯安全运维水平提供新思路。
1项目背景
电梯作为现代城市垂直交通的核心载体,其保有量伴随城镇化进程持续攀升,但设备老化、维护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电梯事故中约60%与维护不当直接相关,暴露出传统维护模式与设备安全需求间的深层矛盾。现行行业规范虽明确了定期维护的基本要求,但在技术手段、执行标准和管理机制层面仍存在系统性短板[1]。以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等高强度使用场景为例,电梯日均运行频次可达住宅设备的5倍以上,机械部件磨损速率显著加快,而固定周期的维护策略难以动态匹配实际损耗规律。与此同时,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设备状态监测提供了新路径,但多数维保企业仍依赖人工经验判断设备状态,传感器部署率不足20%,导致曳引系统磨损、制动性能衰退等隐患难以及时发现。行业调研显示,超过70%的维保记录缺失关键参数量化数据,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乏有效数据支撑。此外,老旧电梯改造进程缓慢、维护人员技能断层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升级与管理优化构建主动预防型维护体系,已成为提升电梯运行可靠性、保障公共安全的迫切需求。
2现状分析
当前电梯维护行业普遍采用基于时间周期的预防性维护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规范维保行为方面发挥了基础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显著缺陷。以某商场电梯故障为例,其日常维护严格按照15天一次的周期执行,但维护内容局限于润滑补充、按钮功能测试等基础项目,对曳引系统、制动装置等核心部件仅开展表面目视检查,既未使用专业工具测量曳引轮槽磨损深度,也未记录制动器闸瓦厚度变化数据。这种“一刀切”的维护周期忽视了机械部件的动态损耗规律,例如曳引轮磨损速率与电梯日均运行次数直接相关,在高峰时段日均运行超800次的商业电梯中,传统维护周期显然无法匹配实际损耗速度。此外,维护人员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对机械部件失效机理的系统认知,仅依靠经验判断设备状态,导致曳引轮槽磨损量已达报废标准时仍未被及时发现。
传统维护模式在故障诊断方面存在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案例中电梯故障的直接诱因是曳引轮槽过度磨损与制动器闸瓦失效,这两类问题在早期阶段可通过振动频谱分析、温度异常监测等技术手段识别[2],但现行维护流程中仍以人工听诊、手感温度等主观方法为主。例如,曳引轮槽不均匀磨损会导致钢丝绳振动频率改变,其异常信号在故障发生前3—6个月即可被传感器捕获,但由于缺乏在线监测设备,维护人员未能提前干预。同时,维护档案的记录方式粗放,关键参数缺失现象普遍,案例电梯的维护记录中仅标注“制动器功能正常”,却无闸瓦厚度、制动片摩擦系数等量化数据,致使设备状态缺乏连续性追踪依据。这种数据断层不仅影响故障溯源效率,更导致预防性维护决策缺乏科学支撑,维保人员难以及时调整维护重点。
维护流程标准化程度不足进一步放大了传统模式的缺陷。行业现行规范对曳引系统、制动装置等关键部件的检测项目界定模糊,例如TSGT7001检验规则虽提出“制动器部件检查”要求,但未明确闸瓦厚度测量、制动弹簧压力测试等具体执行标准,致使维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易遗漏关键项目。案例电梯的维护记录显示,最近三次维保均未涉及曳引轮槽形检测,而该指标是判断曳引能力的重要依据。此外,维护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商业电梯的复杂工况要求更高频次的专项检测,但多数维保企业仍将人力投入基础性巡检,缺乏对振动分析仪、激光测距仪等专业设备的配置,导致深层隐患难以被发现。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维护导向,使得大量维保资源消耗在低风险环节,而真正影响安全的核心部件反而处于监管盲区。
人为因素对维护质量的干扰也不容忽视。部分维保人员为缩短工时、降低成本,刻意简化操作流程,例如使用普通游标卡尺替代专用闸瓦测厚仪,导致测量误差超过0.5mm;或在曳引轮检查中仅观察表面锈蚀情况,忽视槽底磨损深度的精确测量。案例电梯的曳引轮槽实测磨损量已达3.2mm,超过GB/T24478标准规定的1.5mm阈值,但因维护人员未执行深度检测,该隐患持续累积直至引发故障。此外,维护责任划分不清的现状加剧了执行偏差,物业单位、维保企业、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边界模糊,导致曳引轮更换等关键维修措施因成本争议被长期拖延[3]。这种管理链条的断裂使得技术问题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最终以安全事故形式暴露。
3应用措施
针对传统维护模式存在的技术滞后与管理缺陷,构建以机械部件状态监测为核心的优化方案,需从监测体系设计、数据分析算法、维护决策机制三个维度实施系统性改进。该方案以曳引系统、制动装置、导向机构等核心部件的实时状态评估为切入点,通过多源传感网络构建、失效模式特征提取、剩余寿命预测模型搭建,形成“感知-诊断-预警-干预”的闭环管理体系,最终实现从周期性维护向预防性维护的进阶转型。
3.1机械部件状态监测体系构建
在传感器网络部署层面,需依据电梯关键部件的失效机理定制监测方案。对于曳引轮系统,采用三轴振动传感器与激光位移传感器组合部署方案,前者捕捉钢丝绳滑动引发的振动特征,后者实时测量轮槽磨损深度,安装位置应避开电磁干扰区域,确保轮槽底部磨损量检测精度达±0.05mm。制动器监测则需集成温度传感器与霍尔效应传感器,前者监测闸瓦摩擦温升曲线,后者通过磁通量变化检测闸瓦厚度损耗,在闸瓦厚度<4mm时触发预警阈值。导向系统监测采用声发射传感器与视觉检测装置协同工作,声发射技术捕捉导靴与导轨异常摩擦产生的高频应力波,工业相机则通过边缘检测算法量化导轨直线度偏差。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需满足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需求,构建基于时间同步协议的数据汇聚单元。该单元采用FPGA芯片实现振动信号(模拟量)、温度数据(数字量)、图像信息(千兆以太网)的同步采集,时间戳对齐精度控制在±1μs以内,确保不同物理量在时域与频域的相关性分析可靠性。针对商业电梯高峰时段数据流激增的特点,部署边缘计算节点执行数据预处理,通过小波阈值去噪算法消除环境振动干扰,采用滑动窗口法(窗口长度1s,重叠率50%)提取有效特征,将原始数据压缩率提升至30%以下,显著降低云端传输带宽压力。
3.2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模型开发
在特征工程构建环节,需建立机械部件失效特征与监测参数的映射关系。针对曳引轮异常磨损,提取振动信号的峭度系数(Kurtosis>5)、包络谱中2-4倍转频分量能量占比(>15%)作为早期磨损特征[4],制动器性能衰退则通过摩擦温升速率、制动释放时间延迟(Δt>0.5s)进行量化表征。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多维特征向量降维处理,保留累计贡献率>85%的主成分,消除特征冗余的同时提高模型训练效率。
寿命预测模型采用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融合架构。基于Paris公式建立曳引轮疲劳裂纹扩展动力学模型,结合实测振动谱修正应力强度因子ΔK;制动器剩余寿命估算则引入Archard磨损方程,通过实时监测的摩擦系数μ与接触压力P动态调整磨损率参数。数据驱动部分搭建LSTM神经网络,输入层接收标准化后的多维度时序数据,隐藏层设置128个神经元并采用Dropout(比率0.2)防止过拟合,输出层通过Sigmoid函数生成部件健康指数(HI),当HI<0.6时触发维护预警。模型训练采用迁移学习策略,将实验室加速寿命试验数据作为源域,实际运行数据作为目标域,通过域对抗网络(DANN)减小数据分布差异,使预测误差控制在±10%以内。
3.3维护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维护策略优化采用动态风险评估方法,构建包含设备关键度(K)、故障概率(P)、失效后果(C)的三维决策矩阵。关键度评估引入改进的AHP层次分析法,从乘客流量(40%)、设备年龄(25%)、修复难度(20%)、备件库存(15%)四个维度计算权重;故障概率通过贝叶斯网络动态更新,每新增100小时运行数据即重新计算后验概率;失效后果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安全风险(0-10分)、停运损失(万元/小时)、品牌影响(0-5级)三个指标。当风险值R=K×P×C超过阈值(R≥8)时,系统自动生成优先维护工单。
维护资源调度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构建电梯三维仿真模型。通过实时数据驱动数字孪生体运行,模拟不同维护方案的实施效果,备件更换方案评估需结合供应链响应时间与故障发展速率,当T_s/V_f<1.5时启动紧急采购流程;人员派遣方案采用遗传算法优化,考虑技师技能等级(初级/高级)、地理位置(5km圈层)、工具配备等约束条件,在30秒内输出最优路径规划。系统同时设置维护效果反馈机制,每次维保完成后采集关键参数变化率ΔP,若实际改善度低于预期值20%,则自动触发维护工艺审查流程。
3.4标准化作业流程重构
现场维护作业实施分级操作规范,将维护项目划分为基础项(A类)、专项项(B类)、精密检测项(C类)[5]。A类项目执行智能辅助系统,通过AR眼镜实现可视化指引,润滑作业时,系统根据温度传感器数据推荐润滑脂型号(ISOVG220/320),投影显示注油量标准线(±0.5ml);螺栓紧固环节,智能扭矩扳手自动设定预紧力(误差±3%),并实时上传施力曲线至质量追溯系统。B类项目启用移动检测终端,制动器检测时通过蓝牙连接压力传感器,自动生成制动力矩-时间曲线图,与标准曲线(GB/T24478)进行相似度比对,差异超过15%即提示异常。C类项目由专家远程指导完成,采用5G网络传输高清内窥镜影像,专家端通过图像分割算法识别曳引轮槽底微裂纹,借助力反馈手套指导现场人员调整检测角度。
质量管控体系建立双闭环机制,技术闭环通过维护前后数据对比验证效果,例如曳引轮维护后振动烈度需降低至ISO10816-3标准的C级以下;管理闭环则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维护记录,每个操作步骤生成包含时间戳、操作者数字签名、设备指纹的不可篡改数据包,实现全流程追溯。同时建立维护质量与维保费用的动态挂钩机制,将设备健康指数提升率、故障间隔周期等指标纳入服务费计算模型,激励维保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3.5人员能力提升与组织变革
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实施“三维能力”培养方案,知识维度开发VR故障库,收录200+种典型故障案例,受训者可通过手柄操作虚拟拆解制动器,观察不同磨损程度(1-4mm)对制动性能的影响;技能维度搭建HIL(硬件在环)实训平台,学员在真实控制柜上处理由数字孪生系统生成的故障代码,系统实时评估诊断准确率与处置时效;素养维度引入心理韧性训练,通过模拟突发困人场景(声光报警+震动模拟),培养技术人员在高压环境下的标准化应急处置能力。
组织架构向“前端敏捷+后端专业”模式转型,前端设置机动维保小组(3人/组),配备便携式振动分析仪(0.5-20kHz)、红外热像仪(热灵敏度0.05℃)等装备,依托维护决策系统推送的优先工单快速响应;后端建立专家支持中心,集中处理多源信息融合诊断(每日处理量≥50例)、预测模型参数调优(每周迭代1次)、特殊工况方案设计。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打通维保系统与物业设备管理平台的数据接口[6],使电梯运行数据(日均启停次数、载荷分布)能实时反哺维护策略优化。
4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电梯维护模式因检测标准粗放、数据记录缺失等问题,难以有效预防机械部件故障。提出的状态监测优化方案通过实时追踪关键部件磨损状态、规范检查流程与动态调整维护周期,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的转变。该策略不仅强化了故障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还通过标准化管理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风险。实践应用显示,优化后的维护体系能够显著提升电梯运行稳定性,减少突发故障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具有广泛的行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鹏远,金有为.电梯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维护探究[J].建筑工程与管理,2024,6(7):158-160.
[2]杨苗苗.工程机电设备安装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户外装备,2023,14(11):214-216.
[3]李伟东.电梯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维护探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4,74(24):43-45.
[4]束俊杰.住宅物业小区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策略[J].科学与信息化,2023,27(22):16-18.
[5]刘章旭,罗恒,王建,等.基于安全评估数据的老旧电梯风险隐患分析案例[J].中国电梯,2024,35(1):81-83.
[6]康笃刚,马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电梯安全风险因素耦合分析[J].中国电梯,2024,35(4):56-59.
作者简介:
何明慧(1986.11)女,汉族,云南昆明,本科,主要从事:电梯维修保养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