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
王璐佳
深圳市光明区第六幼教集团中粮云景幼儿园 518106
一、 引言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后,开启集体生活的首要环境,也是进行早期教育和安全保障的关键场所。幼儿期孩子活泼好动但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身体各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心智与抗压能力也处于萌芽阶段。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如何系统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有效规避风险,为幼儿构建一个真正安全、可靠且富含支持的成长空间,保障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 幼儿园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1. 部分园所设施设备存在隐患:
·硬件陈旧或设计不当:大型玩具设施锈蚀、松动,边角尖锐未做防护;电路老化、插座位置过低;地面湿滑或不平整;门窗安全锁缺失或失灵。
·细节防护不足:药品、清洁剂、小型尖锐/ 细小物品存放不当;盥洗室、楼梯缺乏有效防滑措施;消防通道阻塞或标识不清。
2. 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制度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未覆盖所有风险点(食品溯源、特殊幼儿照料等),职责界定不明晰。
·应急体系欠缺:预案陈旧、不具体、缺乏实操性(如针对不同类型火灾、地震、突发疾病、社会安全事件的细致方案);演练流于形式,频次与真实性不足。
·监管执行不严:日常安全检查走过场;对制度执行缺乏有力监督与考核机制;事故信息报告渠道不畅或存在瞒报。
3. 教职工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参差不齐:
·安全意识薄弱:部分教师对安全隐患警惕性不高,日常管理中疏忽细节。
·安全知识匮乏:对常见意外伤害(烫伤、触电、跌落、窒息、异物卡喉、简单外伤)的预防和处理知识掌握不足。
·应急能力不足:面对突发状况(幼儿高热惊厥、严重过敏反应、暴力入侵、踩踏风险等)慌乱,无法迅速、规范执行应急预案。
·心理健康照护技能缺乏:未能识别幼儿恐惧、攻击性等不良情绪行为的早期信号;缺乏基本的心理疏导沟通技巧。
4. 幼儿心理安全及情感需求常被忽视:
·过度关注显性安全,忽视“隐性安全”:确保无人身意外伤害的前提下,对幼儿在园是否感到“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被支持”重视不足。
·师幼关系质量影响安全感:教师语言暴力(讥讽、威胁、贬低)、冷落疏远、不公平对待、过度控制等,极大损害幼儿心理安全感。
·同伴冲突管理不善:未能有效处理幼儿间的争执、欺凌,导致部分幼儿在园内产生持续的紧张、恐惧或孤独感。
5. 家园协同存在“壁垒”:
·沟通不畅:家长不了解幼儿园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幼儿园对幼儿在家的特殊健康情况(过敏史、先天性疾病、心理特质、家庭重大变故等)掌握不全面或不及时。
·理念存在分歧:双方在安全教育侧重点(如运动风险、自理能力培养等)、处理孩子间冲突的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看法,影响协同合作。
三、 加强安全管理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安全的物理与心理环境(安全防护网)
1. 完善基础设施安全:
定期彻底排查与维护: 建立台账并动态更新,确保玩具器材稳固无破损、设施锐角软包、电气线路规范、消防设施有效、监控覆盖无死角。
环境细节优化:保证活动场地平整防滑;通风采光达标;室内地面干燥;危险品(药品、化学品、清洁剂)安全加锁管理;消除一切窒息、卡夹风险。
创设安全活动分区:明确标记不同区域功能(如安静阅读区、动态活动区、创作区),利用不同色彩、材质、矮围栏等引导幼儿安全、有序活动。
2. 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营造“情感安全基地”:教师应成为温暖的“安全岛”,通过微笑、拥抱、积极关注、耐心地倾听与回应,让幼儿感到被无条件接纳和关爱。建立亲密的师幼依恋关系。
尊重与赋权幼儿:允许幼儿在安全前提下进行自主选择、探索与
适度的冒险,接纳并认可他们的情绪表达(如悲伤、愤怒、恐惧),并引导其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
建立平等、互助同伴关系:组织合作性游戏,引导幼儿学会表达需求、协商、轮流、分享与解决冲突的策略(可引入情绪绘本、角色扮演、教师及时调解指导),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欺凌。
(二)建立健全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管理框架)
1. 构建系统性、全覆盖制度:制定涵盖门禁、接送、食品、消防、交通、意外伤害处理、传染病防控、活动组织、设施维护、信息报送等全环节的规范化流程文本。
2.明确精细化岗位职责:从园长、安全主任、保教人员、到后勤保障、食堂人员,明确界定安全管理职责清单与考核标准,实现“事事有人管、岗岗有职责”。
(三)提升教职工安全素养与专业能力(核心力量)
1. 强化安全意识与责任教育:定期(如每月例会)组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强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使安全意识融入骨髓。
2. 系统化、进阶式安全培训:
必训项目:幼儿常见意外预防与急救(海姆立克法、心肺复苏、外伤包扎)、消防安全实操、情绪识别与初步疏导、行为观察与风险评估、危机沟通技能。
提升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开展幼儿发展心理学、儿童异常行为识别与应对、正面管教、幼儿心理咨询技术基础等培训,帮助教师建立科学心理教育观,避免对幼儿造成隐形心理伤害。
(四)将安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与课程(主体参与)
1. 开发符合认知水平的主题教育:
开发专项活动/ 主题:设计《身体安全小卫士》《不跟陌生人走》等单元活动,通过故事、儿歌、绘画、情景游戏、小实验、儿歌、手势舞等让幼儿理解与记忆安全知识和技能。
2.模拟体验训练:模拟火灾逃生疏散路线、防拐骗演习(教会说“不”并求助)、学习跌倒时的保护姿势等,提升应对能力。
3. 促进自我保护能力发展:
身体安全:通过安全规则的讲解与实践,鼓励幼儿主动规避危险、学习寻求帮助、增强安全预判能力。
(五)加强家园社区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安全网(重要支柱)
1. 信息共享无壁垒:
全面告知:通过家长会、通知书、园公众号清晰告知安全制度及要求。
精准信息收集:建立《幼儿特殊健康信息登记表》,动态更新重大病史、过敏原、心理状况及家庭变动情况。
2. 多元沟通渠道:除了接送时的简短交流,灵活运用家长群、成长档案、约谈等方式深入沟通幼儿在园在家表现及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3. 借力专业社会资源:定期邀请公安、消防、交警、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安全宣教与督导;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健康管理与应急指导;有条件可引入专业社工或心理咨询机构协作。
五、 总结
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绝非单纯的技术性或事务性工作,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打造一个物理上安全可靠、心理上温暖支持的整体环境,为幼儿生命健康与长远发展铺设坚实基石。将安全管理深度融入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过程与细节,是保障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性、基础性与战略性工程,值得持续投入资源并深入研究优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
[2] 教育部.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3] 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