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体验缺失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及教学补偿策略
毛培富
湖北工业大学
一、引言
在传统的中国英语教学课堂中,我们常常观察到一种“情感剥离”现象:学生可以熟练地背诵“I love you”的语法结构,却难以体会其背后深沉的情感分量;他们理解“freedom”的字典释义,却难以共鸣其在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这种语言知识与情感体验的脱节,根源在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是在一个缺乏自然情感浸润的非目标语环境中习得英语的。这与 Caldwell-Harris (2014) 所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语言的情感共鸣强度并非由语言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其习得与使用的语境。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情感缺失问题对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影响,并基于相关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补偿策略。
二、情感与语言分离的理论根源及主要问题
(一)理论根源:从“管道隐喻”到“工具范式”
传 统 的 语 言 观 深 受“ 管 道 隐 喻”(Conduit Metaphor)(Reddy,1979) 的影响,将词语视为装载意义的容器,认为只要实现准确的翻译,意义(包括情感意义)就能无损传递。这种观点反映在教学中,即过度聚焦词汇和语法的机械操练,忽视了情感与文化的植入。
然而,神经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证实,情感与认知密不可分(Damasio, 1994)。母语的情感优势源于其是在情感丰富的真实互动中,通过“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方式习得的(Caldwell-Harris,2014)。每一个母语词汇都与大量的情境记忆、感官体验和自主神经反应紧密相连。而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大多始于课堂,其核心是抽象规则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缺乏与情感、身体感觉和社会互动的深度绑定。因此,他们的英语知识更像是存储在逻辑脑中的“惰性知识”,而非能够调动全身心反应的“鲜活知识”。
(二)情感体验缺失引发的主要问题
1. 语言输出生硬,缺乏感染力: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表达往往语法正确但枯燥乏味,无法像本族语者那样运用语言来有效地传递情绪、建立共情和实现交际目的。
2. 文化理解流于表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中的价值观、幽默、禁忌等深层元素都包裹在情感中。情感体验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为何某些话题敏感,某些笑话可笑,某些表达倍显真诚。
3. 学习动机工具化:由于学习过程本身缺乏情感愉悦和积极反馈,学生的学习动机极易从内在兴趣(如对文化和交流的渴望)转变为外在驱动(如通过考试、找到好工作),不利于长期可持续的学习。
三、教学补偿策略:创设情感语境,弥合体验鸿沟
鉴于情感体验对于语言深度学习的关键作用,我们的教学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语境创设”和“体验赋能”。以下是几种核心策略:
(一)推动多模态情感浸润,模拟“沉浸式”环境
在无法完全置身海外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搭建一个多维度的感官刺激环境:
视听沉浸:引导学生观看原版电影、电视剧、纪录片、TED 演讲和 YouTube 博主的视频。关键在于从“看”转变为“沉浸”——不仅要理解内容,更要观察人物的表情、肢体语言、语调变化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例如,通过观看《老友记》等情景喜剧,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美式幽默的节奏和语调。
听觉输入:推荐学生收听英文播客、新闻和各类音乐。音乐尤其是情感的强大载体,歌词中的韵律、比喻和情感表达能深深印入脑海。
阅读延伸:鼓励阅读英文原版小说、人物传记和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是体验复杂情感和文化的绝佳途径,能够让学生在共情中习得语言。
(二)创设真实交际情境,促进“具身”互动
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教师必须努力在课堂内外创造真实的、有意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的身体和情感参与到语言使用中。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设计如“餐厅点餐”、“机场值机”、“商务谈判”、“辩论赛”等复杂情景,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对,还要演真,体验语言在真实互动中的情感流动。
项目式学习(PBL):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如“制作一部英文宣传片”、“策划一场英文慈善活动”、“撰写一篇英文深度调查报告”等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真实任务,需要进行调研、讨论、争执、合作,这些充满情感投入的互动能极大地强化语言学习。
利用外教与跨文化交际机会:积极创造学生与母语者互动的机会,无论是通过外教课、国际交流生项目,还是利用像HelloTalk、Tandem这样的语言交换软件。与真人的真实对话所带来的情感紧张、兴奋和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学习催化剂。
(三)实施CLIL 与情感教育,融合内容与情感
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法(CLIL) 是解决情感剥离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将语言作为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工具,从而使语言学习本身拥有真实的目的和情感背景。
用英语学习感兴趣的主题:可以开设如“英文戏剧课”、“英文电影鉴赏课”、“世界地理探索(英文)”等课程。当学生专注于用英语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时,语言就成为了获取快乐的工具,其情感体验自然是积极和深刻的。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在讲解语言点时,同步深入探讨其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例如,学习“Thanksgiving”时,不仅教授单词和历史,更可以组织学生分享他们自己关于“感恩”的经历,将目标语文化的情感与自身的情感体验连接起来。
四、结语
语言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系统,而是承载着人类丰富情感与文化体温的活体。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在非目标语环境中弥合情感体验的鸿沟,是一项挑战,更是教学改革的契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超越传统的“管道隐喻”式教学,主动借鉴Caldwell-Harris 等人的理论,通过创设多维情感语境、推动多模态情感浸润、实施真实互动任务,将情感重新注入语言学习之中。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不仅“会说”,而且“敢说”、“爱说”,能够真正用英语进行有效、有深度的跨文化沟通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C aldwell- Harris, C . L. (2014). Emotion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a Native and Foreign Language: Implications for Context- Dependence and Embodimen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1055.
[2] Damasio, A. (1994). *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 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 London: Vintage.
[3] Dewaele, J.- M. (2010). *Emotions in Multiple Language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4] R eddy, M. J. (1979). T he conduit metaphor: A case of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pp. 284- 32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
[5] 董燕萍 . (2021).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词汇情感意义习得 研究 [J]. 现代外语 , 44(4), 567- 579.
[6] 王初明 . (2015). 内容要创造 语言要模仿——有效外语教学的 学习 [J]. 外语界 , (2), 42- 48.
[7] 文秋芳 . (201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问题与 展望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 (1),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