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快乐体操在农村校园的推广策略

作者

顾舒婷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保华镇中心幼儿园553000

引言

快乐体操属于趣味性与运动性并重的体育项目,可以改善儿童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和心理素质,符合“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少年全面发展需求。城市校园快乐体操推广已初见成效,而农村校园受资源,认知等影响,仍处于起步阶段。结合农村校园实际,制订科学可行的推广策略,对于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推动农村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农村校园推广快乐体操的现状分析

(一)推广机遇

一方面,政策支持提供保障。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双减”政策》等文件,指出要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形式,推动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快乐体操作为低门槛、高趣味的项目,符合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农村校园有基础场地条件。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都有较大的操场和闲置的教室等空间,经过简单的改造就能满足快乐体操教学需要,且农村孩子身体适应性强,对运动项目接受度较高。

(二)主要挑战

其一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校园体育教师少,且缺少快乐体操专业培训,不能开展系统教学;其二器材资源紧缺。专业体操器材昂贵,农村学校经费有限,不能大量购买;其三认知有偏差。一些学校管理者把体育活动当作“课外活动”,没认识到快乐体操的教育意义,家长担心体操运动有危险,不愿让孩子参加;其四地域差别大。偏远农村学校交通不便,难以得到外界资源援助,不同地方农村气候、场地条件不同,统一推广模式很难适应。

二、快乐体操在农村校园的核心推广策略

(一)构建政策保障体系以夯实推广基础

联动地方教育部门制定专项方案:以县为单位,把快乐体操列入农村校园体育特色项目推广清单,明确推广目标(如 3 年内 80% 农村中小学开设快乐体操课),责任主体(教育局体卫艺科、学校校长),考核标准(课程开设频次、学生参与率),对积极推广的学校予以经费倾斜,比如把快乐体操器材采购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装备补充计划,按学生人数拨付经费。

建立试点先行机制:选择县域内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心小学进行试点,联合当地体育部门、体操协会进行示范教学,总结出可以复制的经验(简易器材、课时安排模式等)再向周边的偏远学校辐射。如河南省某县采取“1 所试点校 +3 所辐射校”的“ 1+3 ”模式,半年内在全县20 所农村学校实现了快乐体操课程全覆盖。

(二)创新师资建设路径以解决教学短板问题

打造“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一方面,从县域内体育教师中选派参加省级快乐体操教练员培训,主要培训基础动作教学、安全防护等内容,培训合格后回校担任农村校园“骨干教练”;另一方面,实行“走教制”,骨干教练每周到师资薄弱的农村学校 2-3 天开展教学,同时带教该校体育教师,做到“教学 + 培养”。

引入社会资源补充师资:与本地体育院校、体操俱乐部合作,成立“志愿教练库”,组织大学生、专业教练定期去农村校园进行公益教学;通过线上平台搭建“快乐体操云课堂”,邀请省级体操教练录制教学视频,供农村体育教师随时观看,解决地域限制问题。

(三)优化器材配置以降低推广成本

推广“简易化、本土化”器材:根据快乐体操项目特点,采用成本低、易获得的器材代替专业器材,如使用帆布拼接做体操垫、PVC 管搭建简易平衡木、废旧轮胎改造跳跃障碍物等;鼓励学校师生自制器材,降低器材成本,增加学生参与感。

建立器材共享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村校园体育器材共享平台”,将乡镇中心学校购买的器材(小型体操垫、体操球等)进行登记造册,供周边村小按需借用,采用“集中采购 + 循环使用”模式,提高器材使用率,减少重复投入。

(四)创新课程模式以提升参与兴趣

设计“趣味化 + 本土化”的课程内容:根据农村儿童的生活场景和兴趣点,把快乐体操动作与民俗游戏、劳动技能相结合,比如“前滚翻”与“摸鱼游戏”相结合、“平衡练习”与“田间走埂”相结合等;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特点分层设计课程,低年级主要进行基础平衡和柔韧性练习,高年级增加简单的技巧动作,避免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丧失兴趣。

融入日常教学场景:把快乐体操放进体育课常规内容,每周安排 1到 2 课时专门教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搞“快乐体操社团”,举办趣味比赛(“体操动作接力赛”“小组技巧展示”),用积分奖励,荣誉表彰之类的东西唤起学生参加的热情;在运动会上设置快乐体操表现环节,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这个项目的魅力。

(五)强化家校社协同,营造推广氛围

强化家校沟通引导:通过家长会、家校群、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宣传快乐体操对儿童身体发育、性格培养的积极意义,展示学生课堂练习视频、成果照片,打消家长对“安全风险”的顾虑;定期开展“亲子体操活动日”,邀请家长一起做简单的体操动作,让家长亲身感受项目的乐趣和安全性,提高家长的支持度。

联动社会力量支持:对接本地企业、公益组织,争取器材捐赠和资金支持,比如邀请企业赞助“农村校园快乐体操公益计划”,给偏远学校捐器材;联合乡镇政府搞“快乐体操文化节”,搞校园成果展、社区体验活动,把项目从校园带到社会,形成“学校带路、家庭助力、社会帮忙”的推广局面。

结语

快乐体操在农村校园的推广,是补齐城乡体育教育短板、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之举。要立足农村校园实际,以政策为引、师资为核、创新为源,用“低成本、可复制、重趣味”破解资源不足、认识不够等难题,让农村孩子在快乐体操中强身健体、提升素养,真正实现“健康成长、快乐运动”。

参考文献

[1]孙志雪 , 张悦桐 . 体适能对快乐体操课程发展的研究 [J].体育世界 ,2023(2):157-159.

[2]季彦霞 , 吕万刚 .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快乐体操创新发展研究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1): .

[3]李贵庆 , 王岗 , 杨继美 . 对我国竞技体操保持长盛不衰的理性思考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10):30-38.

[4]余佳俊 , 李佐惠 . 我国少儿快乐体操发展的现存问题与对策探析 [J]. 福建体育科技 ,2016(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