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企业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业费定价模型构建与实践研究
张少馨
陕西省西安市 712046
一、引言
物业费作为物业企业的核心收入来源,其定价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业主的消费体验与权益保障。当前,我国物业企业常用的物业费定价方法主要包括 “成本加成法”“市场比较法” 和 “政府指导价法”。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存在明显局限性:成本加成法以总成本为基础简单加成利润率,无法区分不同服务项目的成本差异,易导致 “高成本低服务” 或 “低成本高定价” 的失衡;市场比较法依赖周边项目定价数据,忽视企业自身成本结构与服务特色,难以体现定价的个性化与精准性;政府指导价法则多适用于保障性住房等特定项目,灵活性不足,难以满足市场化物业项目的多样化需求。
二、作业成本法在物业费定价中的应用原理与优势
(一)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逻辑是 “资源 - 作业 - 服务对象” 的三层追溯。首先,识别物业企业的各项资源消耗,包括人工成本、物料成本、设备折旧、水电费用、管理费用等;其次,将资源消耗分配至为实现物业服务而开展的各项作业中,例如 “公共区域清洁作业”“电梯维护作业”“安保巡逻作业”“客户服务作业” 等,这些作业是连接资源与服务的桥梁;最后,根据业主或物业项目对各项作业的消耗程度(即“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具体的服务对象(如住宅单元、商业商铺等),从而计算出不同服务项目或不同业主的单位服务成本,为物业费定价提供基础。
(二)作业成本法在物业费定价中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打破了传统方法 “一刀切” 的间接成本分配模式,通过多维度的作业动因将间接成本精准分配至各项服务,能够清晰反映不同服务项目的真实成本。例如,对于高层住宅与低层住宅,由于电梯维护、二次供水等作业的消耗差异较大,作业成本法可通过 “电梯使用频率”“供水楼层高度” 等动因,计算出两者不同的单位成本,避免了传统方法按面积分摊导致的成本失真。作业成本法使物业费定价建立在 “服务成本” 的基础上,业主支付的费用与享受到的具体服务直接关联,体现了 “谁受益、谁付费” 的原则。例如,业主若选择额外的增值服务(如室内保洁、代收快递等),物业企业可通过作业成本法单独核算该增值服务的成本,进而制定合理的增值服务定价;对于不使用某些服务的业主(如无车业主不使用停车场管理服务),则无需承担相关成本,有效减少了业主与物业企业之间的定价纠纷。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业费定价模型构建
(一)步骤一:作业识别与分类
作业识别是模型构建的基础,需结合物业企业的服务范围与业主需求,全面梳理物业服务涉及的各项作业。为保障物业服务正常运行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培训、财务核算、档案管理等,此类作业的服务对象为整个物业项目,是所有业主均需享受的基础服务。针对物业项目内公共设施的维护与保养活动,包括电梯维护、给排水系统维护、供电系统维护、消防系统维护、公共照明维护等,此类作业的服务对象为公共设施的使用者。
针对公共区域的清洁、绿化、安保等活动,包括公共楼道清洁、小区道路清扫、绿化修剪与灌溉、安保巡逻、监控系统运行等,此类作业的服务对象为所有业主。针对业主个人或家庭的专属服务活动,包括入户维修、快递代收、家政服务、装修监管等,此类作业的服务对象为提出服务需求的特定业主。针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响应活动,包括火灾应急、水管爆裂抢修、停电应急、疫情防控等,此类作业的服务对象为整个物业项目的业主。在作业识别完成后,需对各项作业进行定义与描述,明确作业的内容、责任部门与资源需求,为后续的成本分配奠定基础。
(二)步骤二:资源与作业成本分配
资源与作业成本分配作为模型构建核心环节,需先对物业企业各项资源消耗进行归集以形成资源成本库,其资源消耗主要涵盖人工资源(保洁员、安保员等人员的工资、奖金、社保、公积金等)、物料资源(清洁用品、维护材料、绿化用品等)、设备资源(电梯、保洁设备等的折旧费用)、能源资源(公共区域水电费、电梯及设备运行电费等)与其他资源(办公费、差旅费等管理费用及税费、保险费等),且归集需以企业财务数据、物资领用记录、设备台账等为依据,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再根据各项作业对资源的消耗程度,按不同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至对应作业形成作业成本库,其中人工资源以作业工时为动因、物料资源以物料领用数量为动因、设备资源以设备运行时长或使用频率为动因、能源资源以能源消耗量为动因、其他资源以作业重要性权重或工时占比为动因,最终使每个作业形成独立作业成本库以清晰反映各项作业总成本。
(三)步骤三:单位服务成本计算
服务对象可分为 “住宅业主”“商业业主”“车位业主” 等不同类型,不同服务对象对作业的消耗程度不同,需选择对应的作业动因。例如,对于住宅业主,“公共区域清洁作业” 的动因可选择 “住宅建筑面积”,“电梯维护作业” 的动因可选择 “住宅所在楼层”或 “电梯使用频率”;对于商业业主,“公共区域清洁作业” 的动因可选择 “商业经营面积”,“安保作业” 的动因可选择 “商业经营时长”。作业成本分配率 Σ=Σ 某作业成本库总成本 ÷ 该作业的总动因量。例如,“公共区域清洁作业” 的总成本为 10 万元,总清洁面积为 10 万平方米,则该作业的成本分配率为 1 元 / 平方米。某服务对象的单位服务成本 =Σ(某作业成本分配率 × 该服务对象消耗的该作业动因量) ÷ 服务对象的计量单位(如建筑面积、车位数量)。例如,某住宅业主的住宅建筑面积为 100 平方米,消耗 “公共区域清洁作业”的动因量为 100 平方米(分配率 1 元 / 平方米),消耗 “电梯维护作业”的动因量为 50 小时(分配率 2 元 / 小时),则该业主的总作业成本为100×1+50×2=200 元,单位服务成本为 200 元 ÷100 平方米 =2 元/ 平方米 / 月。
(四)步骤四:定价决策
单位服务成本计算完成后,物业企业需结合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业主支付能力与企业盈利目标,进行定价决策。物业费定价不得低于单位服务成本,确保企业不亏损;同时,利润率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定价过高引发业主不满。参考周边同类物业项目的定价水平,结合自身服务成本与服务质量,调整定价策略。若自身服务成本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服务质量更优,可适当提高定价;若服务成本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可通过合理定价提升市场竞争力。根据业主对服务的不同需求,制定分级定价方案。例如,基础物业费覆盖 “基础管理作业”“公共设施维护作业”“公共区域服务作业” 的成本,业主可根据需求选择增值服务(如 “客户专属服务作业”),并支付相应的增值服务费用;对于不同楼层、不同户型的住宅,可根据作业成本差异(如高层住宅的电梯维护成本更高)制定差异化定价。
结论
综上,资源与作业成本分配作为物业企业物业费定价模型的核心环节,通过 “资源归集 - 成本分配” 的有序流程,为物业费精准定价提供了关键支撑。资源消耗归集阶段,全面覆盖人工、物料、设备等多类资源,且以财务数据、领用记录等为依据,确保了成本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后续核算奠定可靠基础;成本分配阶段,针对不同资源匹配差异化动因,实现资源成本向作业的科学分配,最终形成独立作业成本库。这一过程不仅清晰呈现了各项作业的真实总成本,解决了传统成本核算模糊的问题,还为后续单位服务成本计算与定价决策提供了精准依据,助力物业企业实现成本透明化管理,减少定价纠纷,同时推动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为物业费定价模型的有效落地与物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换一种思路看物业服务费应如何定价——写在住宅小区物业费放开之前 [J]. 住宅与房地产 , 2016, (16): 49- 52.
[2] 舒可心 . 物业费定价 , 如何纠正业主共同决定中的不公平 [J].现代物业 ( 中旬刊 ), 2016, (05): 61- 63.
[3] 孟显印 , 欧良锋 . 武汉市非保障房小区物业费定价方法探究——基于灰色预测法 [J]. 中国房地产 , 2016, (06): 71- 80.
[4] 物业费如何定价才合理 [J]. 城市开发 , 2015, (05): 4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