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血压患者在长期护理中的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

作者

刘洋

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629000

一、引言

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 23.2% ,患病人数超过 3 亿。由于高血压无法彻底治愈,需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物以维持血压稳定,而用药依从性直接决定了血压控制效果。临床数据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达标率不足 40% ,约 60% 的患者因依从性差导致血压控制不佳,进而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深入分析高血压患者长期护理中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护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高血压患者长期护理中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一)患者自身因素

认知水平不足: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疾病认知存在误区,认为 “无症状即可停药”“血压正常即治愈”,忽视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另有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过度担忧,如担心降压药导致 “肝肾功能损伤”“电解质紊乱”,擅自减少剂量或停药,影响依从性。

年龄与生理状况: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记忆力减退、视力听力下降,易出现漏服、错服药物的情况;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用药复杂性,进一步降低依从性。

心理因素:长期患病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部分患者因对疾病预后缺乏信心,产生 “服药无用” 的消极心理,主动放弃规律服药;此外,年轻患者因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易忽视服药行为,依从性普遍低于老年患者。

(二)治疗方案因素

用药方案复杂性:若医生为患者制定的用药方案过于复杂,如每日服药次数 ⩾3 次、药物种类 ⩾4 种,会增加患者服药难度。例如,部分患者需在晨起、午餐后、睡前分别服用不同药物,易因生活节奏打乱而漏服;同时,不同药物的服用禁忌(如空腹、饭后)若未明确告知,也会影响患者服药准确性。

药物不良反应:降压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干咳(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下肢水肿(如钙通道阻滞剂)等,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这些不良反应,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擅自停药。例如,服用依那普利的患者若出现持续性干咳,可能会自行更换药物或停药,导致血压波动。

药物可及性与经济性:部分进口降压药物或新型降压药物价格较高,长期服用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尤其对于农村地区或低收入患者,可能因无法承担药费而减少服药剂量;此外,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药物储备不足,患者需频繁前往大型医院购药,也会降低其服药依从性。

(三)医疗服务因素

医患沟通不足:临床诊疗过程中,部分医生因接诊时间有限,未能充分向患者解释用药方案的重要性、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导致患者对治疗方案理解不透彻;同时,医生未及时关注患者服药过程中的问题,缺乏定期随访,无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影响患者用药信心。

护理服务不到位:在长期护理中,护理人员若未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用药指导,如未教会老年患者使用分药盒、未提醒患者药物服用时间,会增加患者用药失误风险;此外,部分社区护理机构缺乏专业的心血管护理人员,无法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进一步降低依从性。

三、提升高血压患者长期护理中用药依从性的干预策略

(一)强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认知水平

个性化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患者制定差异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对于老年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手册或视频,讲解高血压疾病知识与用药重要性;对于年轻患者,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用药提醒与健康科普内容。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每月组织高血压健康讲座,邀请心血管医生现场解答患者疑问,同时发放 “用药日历”,帮助患者记录服药情况。

不良反应教育:在患者开始服药前,医生与护理人员需详细告知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如告知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的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可适当抬高下肢,无需擅自停药。

(二)优化治疗方案,降低用药难度

简化用药方案: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缬沙坦),此类药物每日服用 1 次即可维持 24小时血压稳定,减少服药次数;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种类,对于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可选择复方制剂(如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将两种或多种药物成分整合,降低用药复杂性。例如,对于需同时控制血压与血脂的患者,可选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减少服药种类。

考虑药物经济性与可及性: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优先推荐医保报销范围内、价格适中的药物;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物储备,确保患者在社区即可购买到所需药物,减少购药不便。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与药品供应商合作,保障常用降压药物的充足供应,为患者提供送药上门服务。

(三)完善医疗服务,加强医患互动

加强医患沟通: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预留充足时间与患者沟通,采用 “共同决策” 模式,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建立定期随访制度,通过电话、微信或门诊随访,每 2-4 周了解患者服药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医院可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档案,由护理人员定期随访,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复查。

专业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长期护理中,需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如教会老年患者使用电子药盒、设置手机服药提醒;对于记忆力较差的患者,可采用 “颜色标记法”,将不同药物用不同颜色的药盒区分,方便患者识别。此外,社区护理机构可组建专业的心血管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如测量血压、评估服药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用药问题。

四、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是影响长期血压控制与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其受患者自身认知、治疗方案、医疗服务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提升用药依从性,需采取综合干预策略,通过强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认知,优化治疗方案降低用药难度,完善医疗服务加强医患互动,强化社会支持营造良好氛围。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长期的临床研究,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高血压患者的长期护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最终实现血压的有效控制,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路会萍 ; 蔡华杰 ; 汪海娅 .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水平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分析[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0(01)

[2] 程晓琳 ; 张华君 . 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健康检查高血压人群高血压初始危险因素及知信行现状调查[J]. 职业与健康,2019(22)

[3] 许卓帆 ; 郑韶欣 ; 冯小倩 . 广州市高血压患者“ 互联网 +′′ 社区健康管理接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2020(05)

[4] 吐达洪 ; 张晶 ; 陈丽婷 ; 陈兆兰 ; 王峰华 ; 吴永全 . 应用手机微信技术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及血压管理效果的影响 [J]. 中国医学装备 ,2019(06)

[5] 陈玲 ; 涂燕玉 ; 陆柳营 ; 王文广 ; 杨连招微信管理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 广西医学,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