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律”到“自律”:幼小衔接阶段“渐变式”教育评价的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周毛吉 江贵丽 石蕊 当子草
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一、案例背景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幼小衔接需“关注幼儿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社会适应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教育评价作为“引导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方式直接影响衔接效果。当前,多数幼儿园对大班幼儿的评价仍以“他律为主”——教师通过“贴星星”“评小红花”判断幼儿表现,家长聚焦“是否会拼音、算算术”,忽视了幼儿“自主判断、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幼儿进入小学后出现“依赖老师监督、不会规划时间”等适应问题。基于此,本案例以大班(5-6 岁)幼儿为对象,围绕“从他律到自律”的核心目标,设计“渐变式”教育评价体系:通过“教师主导 $$ 师幼互动→幼儿自主”的三阶段过渡,将评价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需求”,帮助幼儿在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社会适应三方面逐步建立自律意识,为小学自主管理能力奠定基础。
二、案例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幼儿能理解“自律”的简单含义(如“自己整理书包”“按计划完成任务”),知晓生活、学习中的基本评价标准(如“坐姿端正”“主动问好”)。
2. 教师与家长明确“渐变式评价”的核心——不追求“结果达标”,而关注“幼儿自主尝试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 幼儿逐步掌握“自主评价”的方法:从“能说出自己的优点”到“能发现不足并尝试改进”,最终能制定简单的“自我提升计划”。
2. 教师与家长形成“联动评价”能力,避免“双重标准”,共同引导幼儿从“依赖外部评价”转向“主动自我调节”。
(三)情感目标
1. 幼儿在评价中感受“自主管理的成就感”,减少对教师、家长的依赖,增强“我能行”的自信心。
2. 缓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让家长从“关注知识储备”转向“关注幼儿自律能力的成长”。
三、实践准备
(一)物质准备
. 幼儿专属评价工具:设计《我的“自律小达人”手册》
2. 班级可视化评价环境:创设“自律成长墙” —墙面划分“生活小能手”“学习小标兵”“友好小伙伴”三个区域。
3. 家园联动工具:发放《幼小衔接评价手册(家长版)》。
(二)经验准备
1.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幼小衔接评价要点”,明确三阶段评价的操作方法(如第一阶段“教师标注标准,幼儿模仿判断”,第三阶段“幼儿自主标注标准,教师引导改进”),避免评价中“过度干预”或“放任不管”。
2. 幼儿预热:通过绘本《小熊的自律小计划》开展集体活动,让幼儿在故事中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处,初步感知“评价不是‘挑错’,而是‘帮自己变更好’
3. 家长沟通:召开“幼小衔接评价专题家长会”,用案例说明“过度他律的危害”(如“长期靠家长催写作业,小学易拖延”),统一“‘自律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理念,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过程。
四、实践过程(分三阶段,周期为12 周)
第一阶段:他律主导,感知标准(第1-4 周)——“老师说,我知道”本阶段核心是“让幼儿明确‘好行为’的标准”,评价以教师主导为主,通过“清晰指引 + 正向反馈”,帮助幼儿建立“行为与评价”的关联。
1. 生活习惯:“我的整理小任务”
2. 学习能力:“专注小印章”
3. 家长配合:“每日小记录”
第二阶段:半他律半自律,尝试参与(第5-8 周)——“我会看,我能评”
本阶段重点是“让幼儿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通过“师幼互评、同伴互评”,引导幼儿用标准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1. 学习能力:“小组互评小纸条”
集体活动后,教师给每组发放“互评小纸条”(印有“专注听讲”“主动分享”“轻声讨论”三个项目,附带笑脸/ 半笑脸符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为同伴勾选符号,并说明理由:“我给小轩画笑脸,因为他刚才分享积木时没有抢。”
教师在旁引导:“如果小浩刚才偶尔和小朋友讲话,应该画什么呀?”幼儿讨论后得出“半笑脸”,教师追问:“那他下次怎么做能拿到笑脸?”幼儿回答:“讲话前先举手!”— —通过互评,幼儿不仅理解了标准,还学会了“提出改进建议”。
2. 生活习惯:“《自律小达人》手册自主勾”
每天离园前10 分钟,幼儿自主填写《手册》:先对照手册上的“整理书包”“按时喝水”项目回忆当天表现,再勾选符号。教师不直接纠正,而是用提问引导:“你今天真的做到‘按时喝水’了吗?上午户外活动后你好像忘了哦。”多数幼儿会主动修改符号,并说:“明天我要记着喝水!”
3. 家园联动:“周末自我总结会”
家长每周六和幼儿开“总结会”,让幼儿当“小老师”:“你觉得这周自己在‘整理玩具’方面做得怎么样?给妈妈讲讲你为什么画半笑脸?”部分幼儿会主动说:“我有时候玩完玩具会忘收,下周我要玩完就收。”家长则用“鼓励 + 支持”回应:“妈妈可以和你一起贴个‘收玩具提醒贴’在玩具箱上。”
第三阶段:自律主导,自主改进(第9-12 周)——“我计划,我做到”
本阶段目标是“让幼儿将评价转化为‘自主行动’”,通过“制定自我计划、跟踪改进过程”,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跨越。
1. 社会适应:“我的交友小计划”
针对部分幼儿“不敢主动交友”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制定“交友小计划”:先在《手册》上画“我想和谁做朋友”,再写下简单的行动(用图画代替文字,如“主动分享绘本”“一起玩滑梯”)。
案例片段:幼儿琪琪性格内向,不敢主动和同伴说话。在教师引导下,她制定计划:“周一和小雅分享我的贴纸,周三和她一起玩拼图。”第一周,琪琪在教师鼓励下完成了“分享贴纸”;第二周,她主动邀请小雅玩拼图,还在《手册》上画了两个牵手的小人,旁边勾选“笑脸”,兴奋地对教师说:“我和小雅做朋友啦!”
2. 学习能力:“我的时间小管家”
结合小学“课间 10 分钟”的适应需求,教师在班级设置“模拟课间”:幼儿自主制定“课间计划”(如“先去厕所,再整理桌面,最后看5 分钟绘本”),用“沙漏”计时,完成后在《手册》上记录“是否按计划做”。
多数幼儿从“一开始忘记时间”到“能看着沙漏调整速度”,如幼儿浩浩一开始总沉迷看绘本,导致上课迟到;经过一周练习,他会主动说:“沙漏快漏完了,我要把绘本收起来准备上课了。”
3. 总结反馈:“自律小达人”分享会
第 12 周,召开“自律小达人”分享会:幼儿展示《手册》,分享自己的成长:“我以前要妈妈催着刷牙,现在我自己定闹钟,每天都画笑脸!”“我以前不敢提问,现在会主动举手,还帮同伴评小纸条。”
教师和家长为每个幼儿颁发“自律成长奖”(奖状上写着“会自己制定计划的小达人”“能主动改进的小勇士”等个性化评语),强化幼儿的自律成就感。
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渐变式”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小学的联动,让评价真正成为“幼儿从幼儿园走向小学的‘桥梁’”,助力幼儿平稳、自信地适应小学生活。
课题项目:本案例分析为《基于“他律”变“自律搭建幼小“渐变式”衔接阶梯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GNJY[2024]GH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