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STEAM 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科学思维启蒙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

桑吉草 宁金芳 周毛 赵俊

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一、引言

幼小衔接中,科学思维的断层是核心难点之一:幼儿园科学启蒙多以“感官体验、游戏操作”为主,侧重“感知现象”;小学科学课程则要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论”,侧重“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许多幼儿进入小学后,因缺乏“从操作到思考”“从单一经验到跨学科整合”的过渡,出现“听不懂实验要求”“不会记录探究过程”等适应问题。

二、STEAM 教育与幼小衔接科学思维培养的适配性

(一)衔接“具象操作”到“抽象思维”,契合认知过渡规律

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小学科学需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STEAM教育通过“操作→感知 $$ 归纳”的路径,搭建认知阶梯:例如“探究物体沉浮”时,幼儿先动手尝试“积木、塑料瓶、石头”的沉浮(具象操作),再用图画记录结果(符号表征),最后讨论“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初步归纳)——这一过程与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结论分析”的流程高度契合,为抽象思维的发展埋下伏笔。

(二)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对接小学科学核心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强调“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而STEAM 教育以“问题导向”为起点,如“怎样让小纸船装更多砝码不沉”,引导幼儿自主思考“用什么材料”“怎么设计船型”“如何改进”。这种“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幼小衔接中需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能帮助幼儿进入小学后快速适应“自主设计实验、独立分析现象”的学习模式。

(三)强化“跨学科应用”,适应小学知识整合需求

小学科学常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植物生长”需结合数学测量、语文记录、艺术绘画),而STEAM 教育本身就是跨学科的载体。幼儿园阶段的STEAM 活动(如“制作简易时钟”),能让幼儿在整合“数学认时、工程搭建、艺术装饰”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不是孤立的”,提前适应小学“多学科整合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三、聚焦幼小衔接的幼儿园STEAM 科学思维课程实践策略

(一)课程设计:对接小学科学内容,搭建“阶梯式”探究主题课程需围绕“小学科学核心概念”设计,避免脱离衔接目标的“碎片化活动”,可遵循“基础感知→进阶探究→衔接预备”的三阶逻辑:

1. 基础感知层(大班上学期):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小学基础内容,设计低难度操作主题,如“奇妙的影子”(对应小学“光的传播”)、“植物喝水”(对应小学“植物的生长需求”),重点培养“观察与描述”能力;

2. 进阶探究层(大班上学期末):增加“问题解决”难度,如“怎样让种子长得更快”(控制“水分、光照”变量)、“如何让小球滚得更远”(调整“斜面高度、地面光滑度”),渗透小学科学“控制变量”的初步思维;

(二)能力培养:聚焦“三大衔接能力”,贯穿 STEAM 活动全程

1.  任务规划能力:小学科学实验需“按步骤操作”,幼儿园STEAM活动可通过“分步骤任务卡”培养该能力。例如“制作简易浇水器”时,提供图文任务卡:“1. 给塑料瓶扎孔 2 . 测试水流大小 $$ 3. 调整孔的数量/大小 4. 给植物浇水”,让幼儿按流程操作,避免“无序尝试”,为小学“按实验步骤操作”奠基;

2. 合作交流能力:小学科学常以“小组实验”形式开展,幼儿园STEAM 活动需强化“小组分工”。例如“搭建小房子”时,明确“材料员(拿积木)、设计师(画图纸)、搭建员(拼积木)、记录员(画成果)”角色,引导幼儿讨论“谁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商量”,培养小学所需的“小组协作”意识;

四、实践案例:“小小桥梁工程师”STEAM 主题活动(聚焦幼小衔接)

(一)活动目标(衔接导向)

1. 科学:初步感知“桥梁承重与结构的关系”(为小学“力学基础”铺垫);2. 数学:学习用积木块测量桥梁长度、高度(对接小学“长度测量”);3. 工程:尝试用积木、纸板搭建“能承重的桥梁”,培养“按需求设计”的能力;4. 能力:通过小组分工、记录成果、改进设计,提升“任务规划、合作反思”的衔接能力。

(二)活动过程(分三阶段,渗透衔接细节)

1. 情境导入与问题提出(10 分钟)

教师展示小学“桥梁模型”图片,提问:“小学的哥哥姐姐会设计能走小车的桥梁,我们能不能也做一座能放积木(模拟小车)的桥梁?怎样让桥梁放更多积木也不塌?”——用“小学参照”激发兴趣,同时明确“承重”的核心问题(对接小学“问题驱动”的探究模式)。

2. 分组探究与动手搭建(25 分钟)

- 材料提供:积木(不同长度)、纸板(做桥面)、记录单(分“设计图”“承重测试结果”两栏,设计图用图画,结果栏用“积木数量 ”记录,如“5 块: √ ;6 块: × ”);

- 分工引导:每组4 人,明确“设计师(画设计图)、搭建员(拼桥梁)、测试员(放积木)、记录员(填记录单)”,教师巡视时提醒:“如果桥梁塌了,记录员要记下来‘放了几块塌的’,等下一起想办法改进”(培养“记录 $$ 反思”的衔接习惯);

- 难点支持:针对“桥梁总塌”的小组,教师引导:“看看小学的桥梁图片,底部是不是有‘柱子’支撑?我们要不要也加几根‘柱子’?”(用小学案例启发改进思路)。

(三)活动成效

通过活动, 85% 的幼儿能按“设计→搭建→测试→改进”的流程完成任务, 70% 的幼儿能在记录单上清晰标注“承重结果”, 65% 的小组能通过讨论解决“桥梁不稳固”的问题——这些能力直接对应小学科学“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合作探究”的核心要求,为科学思维的平稳衔接提供了实践支撑。

五、现存问题与优化建议

(一)现存问题

1. 课程衔接精准度不足:部分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不熟悉,设计的 STEAM 活动与小学衔接“脱节”,如过度侧重“艺术装饰”,忽视“科学探究与记录”,难以真正服务衔接目标;

2. 评价偏向“成果导向”:多数活动评价聚焦“桥梁是否搭成”“作品是否美观”,忽视“幼儿是否主动思考”“是否尝试改进”等思维过程,与小学“关注探究过程”的评价理念不符;

(二)优化建议

1. 加强幼小协同备课:定期组织幼儿园教师与小学科学教师共同研发课程,明确“幼儿园STEAM 活动需渗透的小学科学核心能力”(如“变量控制”“简单记录”),确保课程衔接“精准落地”;

2. 建立“过程性衔接评价”体系:设计“STEAM 衔接成长记录册”,从“任务规划(是否按步骤操作)”“思维表达(是否能说清改进理由)”“记录能力(是否能标注关键结果)”三个维度,用照片、幼儿语录、记录单等记录成长,替代“只看成果”的评价;

六、结论

在幼小衔接科学思维启蒙中,STEAM 教育并非“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而是通过“跨学科实践、问题导向探究、过程性能力培养”,搭建幼儿园“具象操作”与小学“抽象探究”的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幼儿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发展“观察记录、逻辑推理、合作反思”等能力,这些能力既是幼儿园科学思维的终点,也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幼小衔接中科学思维启蒙课程的实施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GNJY[2024]GH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