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

作者

陈锐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自然资源局 622650

水是循环性资源 , 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 ,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方式存在 , 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处于往复不停的循环运动状态中。水资源作为维系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要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持续加剧,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以及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变得日益凸显,严重妨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粗放使用加剧了水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还给予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环境污染加剧这两方面的挑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科学合理地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与科研机构共同关注的关键课题。

一、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现状

(一)全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

在全球范围之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问题已然成为了环境治理以及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重点内容。联合国所发布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地提出了“保证人人都可享有水和卫生设施”这一目标,以此推动国际社会去探索综合管理的模式。欧美等发达国家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着重强调法律、市场以及公众之间协同进行治理。发展中国家则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资源调配方面,积极地引入生态补偿、水权交易等机制来提升配置效率[1]。遥感监测、智能调度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从整体上来看,全球的研究正在从资源供给朝着生态维护、气候适应以及社会公平等多个维度进行拓展,逐渐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导向的综合治理理念。

(二)我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领域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我国水资源管理研究持续深入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成果。一方面,关于水资源评价、水循环规律以及生态系统演化等基础研究工作持续推进,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流域治理、水价改革以及水权制度建设等政策实践逐渐成熟,促使其从“重开发、轻保护”朝着“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向转变[2]。在实践领域,依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水资源管理正朝着精准化、智慧化的方向迈进。

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开发利用不协调

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前列位置,然而其分布情况极不均衡,呈现出南方丰富北方短缺、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格局。再加上季节变化明显,使得部分地区常年面临干旱缺水的状况,对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区域发展进程中,部分水资源紧张的省份由于缺少有效的调配机制以及跨区域协调机制,很难达成资源的高效配置。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水资源开发强度远远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引发了地下水超采、水体干枯、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3]。

(二)水环境污染与水生态退化问题突出

水资源保护涉及水量与水质两方面,当前我国部分流域水体污染状况严峻,具体体现为化工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排放超出标准。部分河湖水质长时间处于劣Ⅴ类,对生态安全以及饮用水源造成影响。部分地方政府对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欠缺,治污投入以及执法监管力度不足,致使“重开发、轻治理”的现象依旧较为常见。过度的工程干预以及河道改造破坏了水体的自然特性,使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出现生物多样性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变弱等情况。

三、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区域协同的水资源调配与优化机制

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以及开发利用失衡的状况,要从流域整体角度出发,促使区域间水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得以建立。一方面,要加强全国范围的水资源监测与调度平台构建,依靠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达成对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使用状况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控以及预测预警,为调度决策给予科学支持[4]。另一方面,推动跨区域、跨流域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完善,强化中央与地方在水资源管理里的统筹职能,防止出现“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管理情形,从制度层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性。

在实际的实践操作当中,南水北调工程堪称我国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关键典型例子。借助东、中、西这三条线路达成水资源从长江流域朝着华北以及黄淮等水资源相对紧张地区的跨区域输送,有效缓解了北方城市生活用水以及生产用水方面的压力,还初步构建起跨流域协调调度的实践根基 [5]。此项目在实施进程里重视工程、生态以及管理的有机融合,促使从“调水工程”朝着“生态工程”的转变得以推进,为全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给予了制度和技术方面可被复制的经验。

(二)加强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水污染以及水生态退化问题存在,需要构建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其核心是“源头控制—过程监管—系统治理”。排污许可制度要严格落实,产业结构朝着绿色方向转型推进,高耗水、高污染行业,节水减排以及清洁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要积极推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要加快,污水收集率与处理达标率需提升,农村生活污水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系统治理要强化,打通水环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健全水生态保护法律体系也很必要,生态红线、河湖健康评估等内容要纳入常态化管理体系,保证水体生态功能可持续恢复与维持。

以太湖治理作为实例,江苏省采取了“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水系连通”这三项举措,达成了污染减排和生态恢复同步推进的效果,当地构建起“河长制 + 智慧水务”双轮驱动的模式。借助大数据平台达成对入湖水质的实时监测以及分析,各级河长依据监测数据精确开展治理行动。在生态修复方面,运用种植沉水植物、营造生态缓冲带等办法,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这一治理模式提升了流域水环境质量,还为水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路径与治理范式。

四、结语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格局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是达成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水和谐共生状态的关键保障所在。在当下资源环境约束不断提高的形势背景之下,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方向,重新构建水资源管理的思路以及实践的路径,以此推动水资源从开发到配置、利用再到保护这一整个过程实现协同优化。唯有秉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以及多方协同的原则,才可有效破解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治理方面的瓶颈问题,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安全屏障筑牢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锡伟 , 陈彬 , 王燕 , 等 . 沱江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J]. 内江科技 , 2024, 45 (01): 136-138.

[2] 张飞 , 尤凤翔 .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太湖水资源综合治理研究 [J]. 价值工程 , 2016, 35 (25): 323-324.

[3] 杨青山 . 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J]. 中外建筑 , 2008, (06): 81-84.

[4] 杨锦华 . 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治理方略 [J]. 水利规划与设计 , 2006, (03): 22-23+68 .

[5] 李波 , 赵宏兴 , 辛云峰 .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实现辽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J]. 农业与技术 , 2005, (06): 83-86.

作者简介:陈锐,男,汉族,1978.05.19 出生,本科,工程师,方向,自然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