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土豆”主题探究活动案例分析
徐博 汤文娟 丁琼
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一、案例背景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领域明确提出,大班幼儿应“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健康领域则强调“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的食物,知道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基于此,结合大班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对生活中常见事物充满探究欲”的年龄特点,我们选择“土豆”这一贴近幼儿生活、易获取、可多维度探究的食材作为主题,设计了“奇妙的土豆”系列探究活动。
土豆是幼儿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但多数幼儿仅知道“土豆能吃”,对其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内部结构及多样吃法缺乏深入认知。本活动旨在通过多感官参与、生活化体验,让幼儿从“认识土豆”到“探索土豆”,再到“爱上土豆”,既满足探究兴趣,又培养观察、动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珍惜食物”的情感教育。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认识土豆的外形特征(不规则形状、棕黄色表皮、表皮有芽眼)与内部结构(白色果肉、横截面纹理),知道土豆是生长在地下的根茎类蔬菜。
2. 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种薯→发芽 $$ 长叶→开花→结薯)及常见储存方式(避光、通风),知道发芽土豆含有毒素不可食用。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触摸、观察、切割、印画等操作,发展观察比较能力与动手协调能力。
2. 能主动提问、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如“土豆表皮有小坑”“切开后会流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探究思维。
(三)情感目标
1. 感受探究土豆的乐趣,激发对自然与生活的好奇心。
2. 参与土豆美食制作与品尝,体会劳动的价值,养成珍惜食物、不浪费的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 实物材料:新鲜土豆(大小、形状不同)、发芽土豆、带根须的土豆、土豆植株(带花或小土豆);
2. 工具材料:儿童安全水果刀(教师辅助使用)、放大镜、白色托盘、湿巾、素描纸、可水洗颜料(红、黄、绿);
3. 辅助材料:土豆生长过程 PPT(含图片、短视频)、土豆美食图片(薯条、土豆泥、炖土豆等)、小围裙、一次性手套、蒸锅、黄油、牛奶(用于制作土豆泥)。
(二)经验准备
1. 活动前 1 周,发放“土豆小任务”:请家长带幼儿去超市 / 菜场挑选土豆,观察土豆的样子,并记录“我家的土豆吃法”(可用图画或文字辅助);
2. 班级自然角提前 1 个月种植土豆(将发芽土豆埋入土壤),让幼儿初步观察“土豆会发芽”。
四、活动过程(分4 个环节,总时长60 分钟)
环节1:情境导入——“土豆宝宝来做客”(10 分钟)
1. 趣味导入:教师手持一个用彩纸包裹的土豆,神秘提问:“今天有个‘圆滚滚、穿棕衣,切开里面白花花’的朋友来做客,谁能猜出它是谁?”幼儿通过触摸包裹物的形状(硬、不规则)、听提示,逐步猜出“土豆”。
2. 自由观察:教师将准备好的新鲜土豆、发芽土豆分发给小组(每组 3-4 人),让幼儿放在托盘里自由观察、触摸,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 幼儿A:“我的土豆是椭圆的,表皮有好多小坑!”
- 幼儿B:“这个土豆发芽了,芽是白白的,还有点绿!”- 幼儿C:“大土豆比小土豆重,摸起来有点粗糙。”
3. 问题聚焦:教师汇总幼儿的发现,抛出核心问题:“土豆宝宝身上有这么多秘密,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长出来的?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环节2:深度探究——“解锁土豆的秘密”(20 分钟)
(1)探索土豆内部:“切开看看里面”
1. 教师示范:教师戴上手套,用儿童安全刀将一个新鲜土豆纵向切开,放在托盘里,提醒幼儿“刀很尖,要由老师来切,小朋友观察时保持安全距离”;
2. 多感官体验:每组发放一块切开的土豆,幼儿用手摸(感受湿润、光滑)、用放大镜看(观察横截面的纹理,发现“有一圈一圈的线”)、用鼻子闻(“没有味道”)。
- 幼儿D:“切开后会流水,擦干净又会流!”(教师解释:“这是土豆里的水分,说明土豆很新鲜。”)
- 幼儿E:“我的这块土豆横截面有个小点点,是不是土豆的‘心脏’?”(教师引导:“这是土豆的芽眼,以后会发芽哦!”)
3. 创意延伸:教师提供颜料与素描纸,让幼儿将切开的土豆蘸上颜料,在纸上印画(如“土豆小花”“土豆印章”),既巩固对土豆横截面的认知,又增加趣味性。
(2)了解生长过程:“土豆从哪里来”
1. 直观感知:教师展示土豆生长过程 PPT,从“农民伯伯把发芽的土豆(种薯)埋进土里”开始,依次播放“发芽 $$ 长绿叶 $$ 开紫色小花→地下结出小土豆→土豆成熟挖出来”的图片与短视频,结合自然角的土豆植株(已长叶),让幼儿直观理解“土豆长在地下”;
2. 对比观察:将新鲜土豆与发芽土豆放在一起,提问:“为什么有的土豆会发芽?发芽的土豆能吃吗?”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猜测后,教师用简单语言解释:“土豆喜欢黑暗的地方,放在阳光下会发芽;发芽的土豆有小毒,吃了会肚子痛,所以不能吃。”
3. 互动游戏:开展“土豆生长排序”游戏——将土豆生长过程的图片打乱,让幼儿分组合作,按顺序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幼儿纠错、补充,加深对生长过程的记忆。
环节3:生活联结— —“土豆的美味变身”(20 分钟)
1. 分享交流:教师展示土豆美食图片,提问:“你们家平时怎么吃土豆?”幼儿结合“土豆小任务”分享:“我妈妈做薯条”“奶奶会炖土豆排骨”“我吃过土豆泥,甜甜的”;
2. 动手制作:教师带领幼儿制作“简易土豆泥”(确保安全与卫生):- 第一步:幼儿戴围裙、手套,分组洗土豆(用小刷子刷掉表皮泥土);
- 第二步:教师将洗干净的土豆切块、蒸熟,晾至温热后,分给幼儿用勺子压成泥;
- 第三步:教师加入少量黄油、牛奶搅拌,幼儿轮流尝试“拌土豆泥”,感受“土豆泥从硬变软”的变化;
3. 品尝体验:将制作好的土豆泥分发给幼儿,提醒幼儿“慢慢吃,感受土豆泥的味道”。幼儿边吃边说:“自己做的土豆泥真好吃!”“我要把碗里的吃完,不浪费。”
环节4:总结回顾——“我的土豆发现”(10 分钟)
1. 分享收获:教师引导幼儿用一句话总结:“今天你对土豆有什么新发现?”幼儿纷纷表达:“我知道土豆长在地下,不是树上”“发芽的土豆不能吃”“土豆能印画,还能做土豆泥”;
2. 任务延伸:发放“土豆生长观察表”(图画形式:空白的土壤、叶片、土豆),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班级自然角的土豆,每周记录一次“土豆长高了吗”“有没有结小土豆”。
案例总结
本次“奇妙的土豆”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多感官操作与生活化体验,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中认识了土豆的特征、生长过程与用途。活动不仅达成了“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更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持续好奇心。后续,我们将继续围绕“生活化主题”设计活动(如“秋天的南瓜”“冬天的萝卜”),始终遵循《指南》要求,以幼儿为主体,让探究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一时兴趣”变成“长期习惯”,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课题项目 : 本案例分析为《steam 理念下幼儿园劳动种植教育微项目活动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GNJY[2024]GH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