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适偏远小学低功耗微生物教具与操作设计

作者

蒋皓羽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541004

一、引言

微生物教学是小学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观察微生物形态、生长过程,能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认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但偏远小学受限于电力供应不稳定(部分学校每日供电仅 4-6 小时)、专业实验设备缺失(如恒温培养箱、电子显微镜普及率不足 10% )、实验耗材采购困难等问题,微生物实验教学多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学生“看得见、摸不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传统微生物教具依赖恒温培养箱(功率约 100-200W)、电子显微镜(功率约 50-100W)等设备,不仅能耗高,且设备成本(单套约5000-10000 元)超出多数偏远学校预算。因此,设计一款低功耗、低成本、易操作的微生物教具,成为解决偏远小学微生物教学困境的关键。

二、低功耗微生物教具设计

(一)设计原则

1. 低功耗核心原则:全程无需外接电源,仅依赖自然能源或低耗辅助组件(如纽扣电池,续航时长 ⩾30 天),适配偏远学校电力短缺现状;

2. 低成本适配原则:核心材料选用当地易获取、价格低廉的物资(如泡沫箱、塑料瓶、玻璃片),单套教具成本控制在 50 元以内,降低学校采购压力;

3. 易操作安全原则:组件设计模块化、组装简单,避免使用尖锐部件或有毒试剂,符合小学生操作安全标准。

(二)具体结构设计

1. 微型培养单元:以 20cm×15cm×10cm 的保温泡沫箱为主体,内壁粘贴黑色保温棉(减少热量散失),箱内放置 2 个 50ml 塑料培养皿(预装简化培养基,如稀释后的米汤 + 少量白糖,成本约0.5 元/ 份)。泡沫箱顶部开设直径5cm 的观察口,覆盖透明亚克力板(便于观察且防污染),实现“恒温 + 密封”培养环境,无需额外加热设备,利用环境温度即可满足常见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生长需求(温度波动控制在 20-28% ,符合微生物生长适宜范围)。

2. 低耗观察单元:设计便携观察组件,主体为放大 100 倍的简易光学镜头(采用亚克力镜片,成本约5 元),搭配 2 颗纽扣电池供电的LED 冷光源(功率 ⩽0.1W ,续航 ⩾30 天),无需电子显微镜,学生可手持组件通过培养箱观察口直接观察微生物形态,解决“观察难”问题。

3. 取样辅助单元:准备一次性取样棉签(浸泡无菌水,成本约0.1元 / 支)、密封塑料袋(用于装取样样本),避免交叉污染,同时简化取样流程,学生无需学习复杂的无菌操作技术。

三、教具操作流程设计

为适配小学生认知水平与偏远学校实验条件,将传统微生物实验的“无菌环境搭建- 培养基配置- 接种- 恒温培养- 显微观察”五步流程,简化为“取样 - 接种 - 培养 - 观察”四步,每步操作时间控制在5 分钟以内,具体如下:

(一)取样环节(1-2 分钟)

引导学生从身边环境选取样本,如校园土壤(用取样棉签轻沾表层土壤)、馒头碎屑(用无菌棉签挑取少量)、口腔黏膜(用无菌棉签轻擦口腔内侧),将取样后的棉签放入密封塑料袋,标注样本名称与取样时间。此环节无需无菌操作台,仅需提醒学生“取样时不触碰棉签头部”,降低操作难度。

(二)接种环节(2-3 分钟)

打开教具的培养单元,取出塑料培养皿,学生用取样棉签在培养皿的培养基表面轻轻涂抹(即“接种”),涂抹后盖上培养皿盖子,放回泡沫箱内,关闭观察口。无需使用酒精灯灭菌,通过泡沫箱的密封环境减少污染,经试点验证,此操作的污染率仅 15% ,不影响实验观察效果。

(三)培养环节(3-5 天,无需操作)

将泡沫箱放置在教室通风、避光处(如窗台角落),利用泡沫箱

的保温性维持培养温度,无需额外加热或供电。教师每日提醒学生观察培养皿内是否有菌落生长(如白色斑点、绒毛状霉菌),培养3-5 天后,菌落大小可达 1-2mm ,便于观察。

(四)观察环节(2-3 分钟)

学生手持观察单元,将镜头对准培养箱观察口,打开 LED 光源,通过镜头观察培养皿内的菌落形态,记录“菌落颜色(如白色、绿色)、形状(圆形、不规则形)、质地(光滑、绒毛状)”,完成实验记录。无需移动培养皿,避免菌落污染,同时手持观察组件操作灵活,适合小组合作观察(每组3-4 人,轮流观察)。

四、试点应用效果与优化

(一)试点应用情况

选取某偏远小学 6 年级 2 个班(共 80 名学生)进行试点,其中 1班使用本设计的低功耗教具开展实验(实验组),2 班采用传统理论讲解(对照组)。实验组 40 名学生分为 10 组,每组使用 1 套教具,开展“校园土壤微生物观察”实验,实验周期为5 天。

(二)应用效果分析

1. 教学效果:实验组学生中, 85% 能准确描述微生物菌落的颜色、形状, 75% 能说出“微生物存在于身边环境中”,而对照组仅 30% 能描述微生物特征, 25% 能理解“微生物的普遍性”,说明教具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操作适应性:实验组学生的操作成功率达 85% (34/40 人能独立完成四步操作),仅 6 人因“接种时涂抹过轻”导致菌落不明显,经教师指导后重新操作即可成功,证明操作流程适配小学生能力;

3. 能耗与成本:实验组教具全程无外接电源消耗,仅观察单元使用纽扣电池(单套成本5 元,可重复使用 3 次以上),单套教具总成本48.6 元,远低于传统实验设备(约 5000 元),且材料可通过当地小卖部或网购平台采购,解决“耗材难”问题。

(三)优化方向

针对试点中出现的“部分学生观察时镜头对焦不准”问题,在观察单元的镜头处增加刻度线,标注“最佳观察距离(5cm)”;针对“培养时间较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问题,可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色素(如胡萝卜汁),使菌落显色更快(2 天即可观察到浅色菌落),进一步提升实验体验。

五、结语

本设计的低功耗微生物教具,以“低功耗、低成本、易操作”为核心,解决了偏远小学电力短缺、资源匮乏的痛点,通过简化操作流程,让小学生能亲手完成微生物实验,感受微观世界的魅力。后续可进一步优化教具的耐用性(如将塑料培养皿替换为可重复消毒的玻璃皿)、拓展实验类型(如观察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为偏远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提供更多支持 ; 微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适合的教具是教学落地的关键。本设计不仅为偏远小学微生物教学提供了可行方案,也为“教育资源均衡化”背景下的教具创新提供了思路—从实际需求出发,用简单材料解决复杂问题,才能让优质的教学资源真正走进每一间教室。

参考文献

[1] 王艳 . 偏远地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与对策 [J]. 基础教育参考 , 2022(10):45-47.

[2] 李敏 . 小学微生物实验教具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J]. 实验教学与仪器 , 2021, 38(7):78-80.

[3] 张磊 . 低功耗便携式科学实验设备的设计与开发 [J]. 教学仪器与实验 , 2020, 36(5):32-34.

[4] 教育部 .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