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无障碍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杨剑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杨剑,1986.05,男,汉族,湖南娄底,研究生,一级注册建筑师 ,研究方向:无障碍设计、绿色建筑设计
课题项目:
湖南城市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A-H-CDIO教学模式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湘城院教字(2023)30号)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建筑设计课程群四位一体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HNJG-20231003)
数字化城乡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平台编号2018TP1042)
摘要:“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与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对《无障碍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认知局限、教学单一、考核僵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改进考核评价,教学改革有效实现了该课程目标从技术合规向社会价值创造的转型。
关键词:“以人为本”;《无障碍设计》;教学改革
一、无障碍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无障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无障碍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环境、设施及服务的优化,消除因生理、年龄、文化等因素导致的参与障碍,实现社会成员平等、自主地获取资源与参与活动。其内涵经历了从“残障专属”到“全龄友好”的演变:早期,无障碍设计以《残疾人权利公约》为基础,强调为残疾人提供物理环境与信息服务的平等接入。当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全龄友好”理念,将服务对象扩展至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短期或长期能力受限群体,倡导通用设计,即无需适应或特殊设计,就可满足所有人需求。这一转变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设计不应仅服务于特定群体,而是创造能够适应不同生命阶段和需求的环境。
发达国家在无障碍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成熟经验。日本通过《交通无障碍法》等政策,构建覆盖地铁、公交、建筑的连贯无障碍网络,构成精细化体系。例如,东京地铁站87%配备无障碍电梯,公共交通系统的无障碍服务极为细致,车内设置轮椅固定装置与呼叫按钮,同时通过DPI-Japan等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意识普及,形成“设计—使用—维护”闭环。
(二)“以人为本”理念的教育内涵
“以人为本”理念是无障碍设计的核心价值导向,其教育内涵不仅强调以人的需求为设计出发点,更注重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共情能力与创新思维,最终实现“全龄友好”的社会目标。
传统无障碍设计教育常聚焦于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功能性要求。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易导致学生将无障碍设计等同于“弱势群体救济”,忽视其作为社会文明标志的深层意义。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应超越工具理性,关注设计对人的尊严与自主性的维护。无障碍设计的教学,既要坚持实用主义原则,又要关注情感传递[1]。这种理念投射到教育中,要求课程不仅教授技术标准,更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消除“特殊化”标签,使所有人在无差别环境中获得尊严感。“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教育者以动态眼光看待行为能力变化。根据全龄友好理论,任何人在生命周期中都可能经历能力受限阶段,因此无障碍设计应覆盖“从摇篮到终老”的需求。
二、当前《无障碍设计》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无障碍设计》课程是建筑类专业培养全龄友好设计人才的核心课程,然而,当前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
群体覆盖狭窄,认知局限明显。传统教学多聚焦于残疾人群体需求,忽视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短期障碍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形成“无障碍=残疾人专属”的片面认知。理论更新滞后,课程内容仍以物理环境无障碍为主,对智能导盲、语音交互的信息无障碍及消除歧视性设计的社会心理无障碍等新兴领域涉及不足。
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依靠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体验缺失。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单向地传递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互动与参与。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被动接受那些枯燥的技术指标,难以深入理解设计背后的“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缺乏共情体验是另一个显著问题,教学中很少通过模拟障碍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
实践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当前的教学案例多引用国外经典项目,这些案例虽然具有借鉴意义,但缺乏对本土化问题的针对性分析。此外,校企合作也明显不足。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多依托虚拟课题进行,与地方政府或社区的真正需求对接有限。
考核评价僵化,重技术轻创新。考核以结课论文为主,内容多集中于技术规范复述,缺乏对创新思维与社会价值的考察。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过分注重论文的结论性和形式性,导致学生忽视了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性思考。过程性评价缺失,不能有效激励课堂互动、调研汇报等动态表现。
三、《无障碍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
(一)优化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理念是《无障碍设计》课程改革的核心起点,旨在从根源上突破传统教学对技术规范的过度依赖,转向以“全龄友好”为目标的系统性思维培养。
传统教学强调对无障碍技术规范的机械遵循,忽视设计的社会属性与人文关怀。如今教学应注重全生命周期视角,引入益阳市“长期障碍者”(老年人、残疾人)与“短期障碍者”(孕妇、儿童)的划分逻辑,要求学生分析不同群体在行为特征、需求层次上的差异。在教学中,强调“全龄友好”设计对促进社会融合、消除隐性歧视的深层意义,实现价值导向重构。
及时更新无障碍设计理论,明确无障碍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扩展的状态,随着社会对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日益重视,无障碍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物理环境的改造,而是涵盖了信息交流、服务提供乃至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
坚持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无障碍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来掌握设计技能。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无障碍设计》课程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规范标准,难以激发共情能力与实践创造力。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开展共情式教学,打破学生的认知壁垒,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教师可设置模拟障碍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学生直面用户痛点。还可邀请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走进课堂,讲述真实生活困境。通过这样的共情式教学,学生们不仅在知识层面有所收获,修正了“无障碍=残疾人专属”的刻板印象,更多的是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唤醒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重视,引发他们对“隐形歧视”的反思。
开展案例式教学,对标真实场景,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比如,可深入分析东京地铁无障碍电梯布局逻辑,探讨其背后的设计理念。从换乘节点全覆盖,到紧急呼叫系统的无缝联动,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对使用者的深切关怀和“连贯性”理念的完美诠释。学生将学习如何将这些设计原则应用于益阳市公交枢纽改造,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交通便利性。又如,以北辰洲际酒店为例,详细拆解无障碍客房的设计细节,如可移动淋浴凳、低位猫眼等。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残疾人群体的尊重,也展现了“全龄友好”的包容性设计原则。通过这一案例,学生将思考如何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融入这种普适设计理念。结合益阳市社区调研数据,可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在信息无障碍缺失层面,针对老年人在使用健康码时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设计出“声纹识别+语音播报”的无接触通行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出行,也提高了公共场所的健康安全防控效率。通过对比国内外不同案例,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技术移植”与“本土适配”之间的关系。
开展体验式教学,以技术赋能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视障者过马路场景,学生通过手柄交互优化红绿灯语音提示频率与路口触觉标识布局。在这种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视障者面对的挑战,从而更细致地调整设计方案,确保红绿灯的语音提示频率能够恰到好处地引导视障者安全过马路,同时科学合理地布局路口的触觉标识,使视障者能够清晰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利用AR辅助设计,在CAD图纸中叠加AR图层,实时检验无障碍通道与消防通道的空间冲突,避免设计返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将CAD图纸中的设计模型与现实环境进行直观对比,实时发现并解决无障碍通道与消防通道在空间布局上可能存在的冲突问题,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三)拓展教学形式
传统《无障碍设计》课程以“教师讲授+图纸设计”为主,难以满足全龄友好理念对多元场景、技术融合与社会协作的需求。教师应主动拓展多种教学形式,构建虚实结合、多向互动、动态反馈的教学生态。
将教学多媒体引入课堂,让学生多维度感知无障碍设计的价值。虚拟现实(VR)技术和视频资源能有效弥补实践场地不足的问题,学生也因缺乏对残障群体真实需求的了解易导致设计失误,因此,教师需通过视听媒介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建立学生的共情基础。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案例,可开发“无障碍设计微课”系列视频,涵盖轮椅通行等主题,通过真实场景记录、动画模拟直观呈现设计细节。引入BBC纪录片《残障者的一天》、TED演讲《无障碍设计如何改变世界》等优质资源,引导学生从社会视角理解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高校还可联合地方政府、公益组织拍摄本地无障碍设施现状调研纪录片,作为课程实践素材。利用VR技术构建动态教学场景,让学生佩戴VR设备进入虚拟超市、地铁站等场景,模拟视障者通过语言导航完成购物任务,或听障者依赖视觉提示乘坐公交等不同残障状态下的环境交互,直观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将学习大师案例与参与在地实践结合,构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通过研究大师作品,学生能理解无障碍设计背后的系统性思维与人文关怀,避免“技术至上”误区。选取坂茂的纸管无障碍建筑、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的无障碍设计等大师作品,从用户需求、技术创新、社会影响三个维度进行拆解,训练学生的设计评估能力。邀请日本无障碍设计专家解析“东京羽田机场无障碍系统”,重点学习导视标识的色彩对比度与触觉信息布局逻辑,指导学生优化高铁站设计。另外,还要以大师案例为蓝本开展在地化研习。在益阳市全龄友好试点社区开设现场教学点,让学生实地测量无障碍设施数据,结合居民访谈优化设计。设计“校园无障碍改造”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应用大师的设计理念完成方案,并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实地测试。
应用翻转课堂与项目制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预习[2],学生可分组调研益阳市某老旧社区无障碍痛点,录制3分钟“问题纪录片”并提出初步改造思路。课堂中通过互动深化学习效果,开展“设计诊断会”,学生分组汇报课前研究成果,教师组织残障人士、行业专家进行远程点评,重点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人文关怀。实施“设计辩论赛”,如“电梯按钮是否需要语音提示?”,训练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开展项目制学习,设计校企联合课题,学校可与益阳市住建局合作“社区无障碍微更新”项目,学生团队需完成“调研—设计—实施—评估”全流程,并将项目成果纳入课程成果库,供下届学生优化参考,形成“设计—反馈—升级”闭环。学生可深入研究社区、养老院、幼儿园以及公园等公共环境,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无障碍环境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3]。
(四)改进考核评价
传统《无障碍设计》课程考核以结课论文为主,侧重技术规范复述,忽视学生创新思维与社会价值的培养。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改革后的考核评价体系应通过多元化指标设计与过程性动态反馈,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设计多元化考核指标,覆盖全维度能力。设定知识掌握指标,通过结课论文检验学生对无障碍设计规范与通用设计规则的掌握程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设计提案与创新性纳入考核范围,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无障碍设计解决方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记录学生在共情体验、翻转课堂辩论中的发言质量与互动频次。
实施过程性动态反馈,并贯穿教学全周期。通过期中汇报或迭代日志进行阶段性评审,采用双导师评分制,校内专业教师评估设计的技术规范性和创新性,还可邀请残障社群代表、社区管理者作为校外社会导师从用户体验、落地可行性等维度评分。
四、结语
“以人为本”理念与《无障碍设计》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教学体系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型,更重塑了设计教育的价值内核。通过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形式、改进考核评价,有利于将用户需求转化为教学行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设计的温度,助力其成长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核心力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介入以及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善,无障碍设计教育将进一步突破物理与认知边界,为构建包容、平等、智慧的现代城市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与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冀峻,赵佩雯.无障碍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研究[J].设计,2021,34(14):114-117.
[2]贾巍杨,冯天仪,赵伟等.虚拟仿真实验在无障碍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无障碍通用标识环境设计实验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4,33(4):153-160.
[3]赵子涵.无障碍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建设路径探究[J].艺术科技,2024,37(1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