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黄薇

溧阳市濑江幼儿园 213300

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其形态与质量直接影响成长轨迹。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突破了传统同龄教育的局限,为不同年龄段幼儿创造了自然互动的成长空间。这种游戏模式既符合幼儿天性,又能满足其社会性发展需求,在促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情感认知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游戏的自主性与教育性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探究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实施策略,不仅能丰富幼儿教育实践方法,更能为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新的思路。

一、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实施现状

(一)教师指导行为过度干预

就现阶段自主游戏实施的情况而言,部分老师在户外自主游戏进行阶段,依旧持有传统的教育思维,较为典型的一类现象是把自己定位成游戏掌控者,而不是支持者,他们过度留意游戏的秩序性及安全性,多次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自主权造成了剥夺。在游戏开启之际,教师会详细界定玩法与规则范畴;游戏进行的这个阶段,持续纠正幼儿的“错误”举动;等游戏结束的阶段,急着做总结评价,这种高强度的干预挤占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致使幼儿失去独立思索与自主抉择的机会,教师对幼儿能力的不信任情形明显可见,始终认为幼儿不能独立把游戏任务完成,需一直给予引导,此种状态造成幼儿对教师有强烈的依赖现象,缺少主动开始游戏、处理难题的意识与本领。

(二)游戏分组模式固化单一

多数幼儿园在户外自主游戏当中继续采用班级同龄分组的传统模式,把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严格的分隔,就算偶尔搞混龄活动,往往采用教师指定分组的办法,而且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完全由教师提前规划好,该分组方式使幼儿长时间处在同质化的互动情景内,不容易接触到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同伴,幼儿在游戏里没有自主挑选玩伴的权利,互动对象被严格约束,年龄差异造成的认知冲突以及经验互补无法有效实现,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范围和深度形成限制,游戏分组沦为一种形式化操作,未真正体现混龄教育的独特价值。

(三)游戏材料配置缺乏层次性

户外游戏材料的投放明显暴露出同质化与固定化问题,绝大多数幼儿园按照统一标准配置各类材料,未顾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差异,材料功能少之又少,不易激起幼儿的创造渴望,材料存放依据严格的区域划分实施,各区域的材料无法彼此借用使用,限制了材料混合的可能性。小班幼儿面对超出自己能力的材料,往往会显露出无助的样子,大班幼儿往往由于材料缺乏挑战性而失去兴致,材料更新频次低,长时间重复运用导致幼儿游戏热情下降,该材料配置方式很难满足混龄自主游戏里不同层级的需求,影响了游戏深度层面的开展。

(四)游戏时间规划碎片化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时间被剖分成多个短时片段,插入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里面,晨间活动、课间操、餐后散步等时段里有户外部分,但真正投入自主游戏的连续时间少于 30 分钟,教师在时间管理这件事上过度强调流程紧凑性,常因后续活动的安排而打断幼儿的游戏进程。幼儿刚进入游戏状况便被要求停掉,无法全程经历游戏的开启、发展、高潮以及结束环节,这样碎片化的时间安排使得幼儿不易深入探索游戏内容,没办法进行复杂的游戏构思跟执行,游戏教育价值在频繁中断情形下被削弱,幼儿专注度及其持续性发展受负面影响。

二、开展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实施策略的探讨

(一)重构教师指导方式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成为游戏的观察者及支持者,此种转变并非达成弱化教师作用的结果,而是采用更科学的手段介入,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过程里,教师的核心使命是营造安全且富有挑战的环境,凭借细致观察抓住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互动规律与发展诉求。要是幼儿碰到困难时,教师切勿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利用启发性提问带动幼儿自主思索,针对年龄偏幼小的幼儿,能采用示范、暗示等途径给予协助;针对年纪稍大的幼儿,则勉励其自我解决问题并辅导同伴,这种分层引导策略,既能护住幼儿的自主性,又可保障游戏活动有序进行,教师得定期对观察记录做分析,时时调整支持策略,使指导更体现出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户外搭建游戏里,教师事先在开阔区域投放了品类多样的低结构材料,囊括了规格多样的木质积木、长短不一的木板以及柔韧性各有不同的绳索,未设置任何具象的搭建主题,给幼儿留下了足够的自主探索范畴,活动刚刚开始阶段,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进行主导,把积木胡乱堆砌、摆放,在反复垒高然后坍塌的过程里感知物体平衡特性;大班幼儿显露出初步的计划属性,就“城堡”这一构思进行热烈探讨,慢慢勾勒出建筑的整体结构。这一隐性的指导很快就被大班幼儿察觉到了,他们主动凑到小班同伴那里,用稚嫩且明晰的话语说明“交叉叠放更牢固”的技巧,在经验传递过程里自然形成了彼此互助互学的良好氛围,游戏推至中期阶段,好些幼儿因争抢那有限的长木板陷入了争吵,教师恰当地用启发性提问进行介入:“长木板数量有限,说不定可以试试别的组合办法,”这一引导让幼儿把目光转到了散落的短木板上,经过反复试探,他们发觉采用首尾相接的做法,短木板同样能契合搭建需求,问题在自主探索实践里成功化解。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一起协作完成了包含尖顶塔楼、环形护城河和吊桥的建筑群,作品反映出大班幼儿的规划能力,又增添了小班幼儿的创新构思,教师在整个进程中仅凭借微调材料摆放位置、抛出开放性问题等方式间接参与活动,既尊重了幼儿开展游戏的自主性,又巧妙助力混龄互动向深度合作阶段发展,让游戏环节成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与认知水平提升的鲜活载体。

(二)创新游戏分组形式

要做好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构建动态开放的分组机制是关键,幼儿园可破除班级的界限,采用区域开放做法,让孩子们凭兴趣自由选游戏区域,自然凑成混龄小组,教师需摒弃对分组秩序的过度约束,准予幼儿按照游戏开展自主重新拼凑,为推动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互动,不妨设置要协作达成的游戏任务,诸如集体搭建大型构造、开展角色模仿等。在开展分组流程的时候,教师需留意个别幼儿的融入情形,针对难以顺利参与的幼儿采用间接引导手段,就如安排这名幼儿传递材料,慢慢树立归属感,这种灵活的分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年龄差异造就的优势,促使年长幼儿在带领同伴期间增强领导力,年幼幼儿在模仿里得到成长经验。

在户外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之际,幼儿园用心布置“森林探险”主题区域,投放了探险帽、可携带的放大镜、空白地图还有彩色蜡笔这类专业化物品,为幼儿打造出带有探索性的游戏环境,幼儿凭借兴趣自主加入后,很快就组成了几个混龄小组,反映出自然的群体区分特性。大班幼儿依靠丰富生活经验主动扛起“队长”职责,拿树枝在地上勾勒路线图,激烈探讨途经溪流与山丘的最佳路径;中班幼儿聚精会神地整理装备,把绳索盘成规整的圆圈,把放大镜按类别收纳进帆布包,表露了不错的任务跟进意识;小班幼儿还不明白具体的分工细则,却兴味盎然地模仿整理东西的动作,用小手傻傻地叠放探险帽,借由模仿融入集体。当“发现山洞”情节出现之际,游戏分工得到进一步细化:大班幼儿趴在地上观察洞口模样,绘制简易剖面图并谋划进入办法;中班幼儿挑出长短不一的树枝,多次去测量洞口的宽和高,记下关键的相关数据;小班幼儿把收集来的那些石块按间距摆放,为返回路径做标识。一名小班幼儿因“山洞昏暗”而出现退缩的情绪,大班幼儿马上讲起了自己编的“小勇士探秘”故事,以共情方式鼓舞其坚持参与,教师一直就在旁边默默观察,未做任何干预举动,这种自主形成的混龄合作模式,既让大班幼儿有机会施展组织能力,再为中小班幼儿提供了可作模仿学习的样本,让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在自然互动中实现能力上的互补,于真实的场景中,社会交往的主动性与策略性实现显著提升。

(三)优化游戏材料供给

科学又合理的材料投放是户外混龄自主游戏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石,材料供应得展现出层次性,贴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诸如纸箱、布料、绳索等低结构材料,需保证数量充裕,准许幼儿自主创造玩法;诸如积木、拼图的高结构材料,要给出不同难度梯度,让幼儿自主选定。材料存放要冲破区域界限,搭建中央材料库,方便孩子们跨区域取用,按周期组织“材料创意日”活动,带动幼儿去改造废旧物品,增添游戏材料的多样品类,就材料更新而言,结合幼儿的兴趣及发展需求,及时补充可催生新玩法的材料,维持游戏的新奇感与挑战性,这样的材料供给办法,可充分展现材料的教育价值,推进混龄互动里的经验交换与创意诞生。

在户外开展的科学探索游戏里,幼儿园开辟“自然实验室”区域,投放体现多层次的材料,基础层有放大镜、昆虫观察盒、植物标本夹等物品,适合小班孩子做简单的观察;进阶层存有温度计、雨量器、土壤检测仪等类型的工具,供中班幼儿实施测量活动;创新层给出显微镜、方便实验记录的本子、标本制作的工具,满足大班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需求。各类材料集中存放在开放式货架,幼儿可以自由拿取,当大班幼儿借助显微镜观察花粉结构的当口,小班幼儿好奇地围拢观看,大班幼儿主动把焦距调好,让他们瞧瞧,当处于中班阶段的幼儿测量土壤湿度遇到难题,大班幼儿示范操作方法,小班幼儿帮着把数据记录好,幼儿还跨越区域,从建构区取木板搭建实验台,从美工区取彩纸去制作观察海报,丰富的材料给予与自由取用模式,为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互动合作拓展了广阔空间,助力游戏从简单观察迈向系统探究深度发展。

(四)合理规划游戏时间

保障充足且连续的游戏时间是户外混龄自主游戏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幼儿园应调整一日活动安排,每天设置 90-120 分钟的连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时间,避免被其他活动分割。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需尊重幼儿的游戏节奏,不随意中断活动。为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可采用“游戏计划 - 实施 - 回顾”的三段式结构:活动开始前,允许幼儿讨论游戏方案;活动中,给予充分探索时间;活动结束后,预留分享交流环节。对于需要长期完成的游戏项目,可采用“游戏延续制”,允许幼儿在次日继续开展。这种时间规划策略,能让幼儿深入投入游戏,完整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混龄互动中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户外种植游戏中,幼儿园将每周三下午设定为连续 120分钟的“农场时光”。首次活动中,大班幼儿提议种植蔬菜,中班幼儿讨论种植种类,小班幼儿则好奇地观察种子。不同年龄段幼儿自然分工,大班幼儿翻整土地,中班幼儿分发种子,小班幼儿负责浇水。因种植面积较大,当日未能完成全部工作,教师允许次日继续。次日活动中,幼儿延续之前的分工,大班幼儿教小班幼儿识别种子种类,中班幼儿记录种植日期。后续每周,幼儿定期参与除草、施肥等工作,大班幼儿用尺子测量植物生长高度,中班幼儿绘制生长记录表,小班幼儿则负责采摘成熟的蔬菜。充足的连续时间使这一跨年龄种植项目得以持续开展,幼儿在长期互动中形成默契,年龄差异带来的能力互补充分显现,责任感与合作意识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强化。

结语:

综上所述,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发展。当前幼儿园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教师干预过度、分组模式固化、材料供给不足及时间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这种游戏模式教育价值的发挥。通过重构教师指导方式、创新分组形式、优化材料供给及合理规划时间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现存问题。这些策略的核心在于回归幼儿主体地位,创造适合不同年龄幼儿互动成长的教育环境。在实践中,幼儿园需结合自身条件灵活运用策略,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实施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策略的适用场景,为不同类型幼儿园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方案。通过持续优化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实施,终将为幼儿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成长可能的游戏世界。

参考文献:

[1] 朱瑜 . 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策略 [J]. 好家长 ,2023,(37):32- 33.

[2] 乐 丽 . 幼 儿 园 户 外 混 龄 自 主 游 戏 的 实 施 [J]. 江 西 教育 ,2024,(39):94- 95.

[3] 陈芳 . 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实施策略研究 [J]. 家长 ,2024,(28):180- 182.

[4] 黄智明 . 幼儿园游戏评价策略分析——以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为例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21):80- 83.

[5] 叶 雅 园 . 幼 儿 园 户 外 混 龄 角 色 游 戏 实 施 策 略 [J]. 读 写算 ,2022,(15):4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