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生态智慧监测体系助力扩绿增长的关键技术支撑与策略研究
崔金龙 高贝贝 郭宝军
沧州交通学院 河北沧州 061100
一、引言
“扩绿增长”强调在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的同时,同步实现经济质量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沧州地处渤海之滨,土壤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本底问题突出,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需探索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发展路径。生态智慧监测体系通过集成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精准感知与智能管理,为“在哪儿扩绿”、“如何增长”、“何以持续”等核心问题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对于沧州破解生态约束、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沧州构建生态智慧监测体系的现实需求与基础
沧州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对其监测体系提出了特殊要求。一方面,盐碱地分布广泛、生态系统脆弱,要求监测设备具备耐腐蚀、高精度和长寿命的特性;另一方面,大气污染、水环境容量不足、绿地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交织,要求监测体系必须具备多要素协同、多维度评估的能力。尽管沧州已在部分领域开展了监测工作,如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分析,但总体上仍存在监测站点覆盖不均、数据共享机制缺失、技术应用深度不足、监测与决策联动脱节等突出问题。传统的监测手段难以满足“扩绿增长”对数据实时性、精准性和预见性的高阶需求,因此,构建一个全域一体、智能高效的智慧监测体系已成为沧州实现生态跃升的迫切需求。
三、以智慧监测驱动沧州“扩绿增长”的实施策略
先进技术必须与科学的实施策略相结合,才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体系构建策略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制定《沧州市生态智慧监测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一张网、一平台、N 应用”的总体架构。优先在生态红线区、重要河湖库、中心城区等关键区域布局监测站点,逐步向全域覆盖。避免重复建设,强制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确保新建设备与系统的兼容性。
(二)技术融合策略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等本地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针对盐碱地传感器防腐、区域特色算法模型等“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积极引入国内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示范项目(如智慧公园、盐碱地生态修复监测示范区)进行验证和推广,加速技术落地与应用迭代。
(三)扩绿增长协同策略
数据驱动的精准施策。将监测数据深度融入“扩绿增长”全流程。规划阶段,利用历史与实时数据识别生态退化严重、亟需修复扩容的重点区域,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实施阶段,实时监测绿化工程的土壤、水质等指标,指导科学灌溉与养护,提高苗木成活率;监测绿色产业(如生态农业、碳汇项目)的发展状况。评估阶段,通过连续监测数据量化评估各项“扩绿”行动的生态效益(如固碳释氧、降温增湿)与经济效益,为政策调整和绩效考评提供客观依据。
(四)机制保障策略
健全政策与人才引育。建立跨部门(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委等)的协同管理机制与数据共享制度,破除行政壁垒。创新投入机制,探索“以数据换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实施人才引育计划,一方面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操作智慧监测平台和运用数据指导工作的能力,确保体系长效运行。
五、结论与展望
构建生态智慧监测体系是沧州迈向高质量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战略性举措。它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项涉及技术突破、管理革新和政策协同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打通数据壁垒、并深度赋能于扩绿规划、实施与评估各环节,该体系能够显著提升沧州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精准度,从而科学助力“扩绿”与“增长”的深度融合与螺旋上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场景的深化,沧州的生态智慧监测体系还可进一步与数字孪生城市、碳账户管理等结合,实现更智能的模拟推演和更精细化的管理,最终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沧州样板”。
参考文献
[1] 倪永, 郑明清 , 郝千婷等.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类分级规则研究
[J]. 中国环境监测 ,202541(02):1-7.
[2] 苏尤勒 , 都乐 , 李斌 .“双碳”目标下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监测
现状与监测技术发展研究 [J]. 环境与发展 .2025,37(01):54-57+65.
[3] 张振波 , 何思昆 . 数智赋能国家生态安全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5,24(01) :111-124.
[4] 张婧纯 , 彭飞 , 朱英洁. 北三县时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及空间趋
势分析 [J]. 科技与创新 .2025(05):184-186.
[5] 张引, 陈丽, 王小红等.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合肥市生态环境动
态变化监测分析 [J]. 安徽农学通报 .2025,31(05):73-79.
[6] 蔡志丹 .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智能监测技术探索与研究——以新
都区某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例 [J]. 绿色中国 .2025(05):161-163.
作者简介:
姓名:崔金龙(1989.3),性别:男 ,民族:汉,籍贯:河北黄骅 ,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单位:,省市 邮编:061199
姓名:高贝贝 ,单位:姓名:郭宝军,单位: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沧州生态智慧监测体系助力扩绿增长的关键技术支撑与策略研究”(202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