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背景下高中生物学与体育健康融合探究

作者

高欣

辽宁省抚顺市 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113000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明确提出,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主题。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发挥协同效应,是当前教育探索的热点。将生物学与体育健康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其健康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以此契合新时代育人目标。

一、生物学与体育健康融合的价值

生物学与体育健康相互交融,这既体现出学科间的互补长处,又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就学科价值而言,生物学给体育健康赋予了科学根基,使得运动过程中的心肺功能、能量转化、神经调节等现象得以科学诠释 [1]。体育健康课程则为生物学知识的应用给予真实情境,让学生把抽象的生命规律同切身感受联系起来,从育人价值角度来讲,这种融合可以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命关怀,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二、高中生物学与体育健康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运动情境导入,提升生物知识理解与应用

在学科融合教学中,运动情境导入可以有效提升生物知识理解与应用。生物学知识较为抽象且宏观,而体育健康课堂中的运动情境真实且直观,可以将理论与体验相结合。通过运动情境引出生物学原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本质,提升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2]。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 4 章《人与环境》为例,教师可在体育课上布置一场“绿色健康跑”,让学生在校园操场或者周边公园低碳环保跑步,要求学生分组记录跑步时的心率、呼吸频率、体力消耗等情况,并结合跑步过程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如植被覆盖度、空气质量、垃圾分布等进行观察,在生物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运动数据与环境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空气质量好的地方运动时呼吸更顺畅,植被多的地方能降低噪声和粉尘污染,运动体验感更好,以此加深学生对生物学中呼吸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同时也能让他们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对身体健康和运动体验的影响。

(二)实验探究结合,促进运动实践与科学探究融合实验探究是生物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体育健康课程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两者在跨学科融合时存在天然的契合之处,借助于在体育活动中开展科学实验,学生可以把运动过程当作研究对象,采用科学手段实施测量,比较并推理,从而帮助他们领悟生物学原理,塑造严谨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高中生物必修二第 5 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开展“耐力与抗逆性实验”,将学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进行中长跑之前,进行“杂交育种”的思考,选择具有不同运动特长的学生,如一些学生耐力好,一些学生爆发力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接力跑。对照组是体能水平相近的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组学生的运动表现差异,从而理解“杂交”带来的优势互补,最后引出“诱变育种”的概念,增加跑步的负重或者改变运动场地,如沙地、草地等,观察不同“环境突变”带来的影响。

(三)课程资源共享,拓展跨学科学习与健康发展

课程资源共享属于跨学科学习的主要推进手段,生物学与体育健康在教学目标上有非常高的互补度,生物学强调对生命的规律及机体功能开展科学认知,而体育健康重视身体素质的形成与维持,通过彼此共享实验室、运动场所、课程案例等教学资源,可突破学科间的壁垒,给学生塑造综合性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教师可以同体育教师联手开展“运动与稳态调节”的主题活动,体育课上安排分组实验,一部分学生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跳绳或者慢跑,另一部分学生做高强度的间歇性运动,像冲刺跑,然后学生用生物实验室里的仪器量一量,记一记运动前后的心率,体温,血糖水平有什么变化,再通过数据对比和跨学科讲解,学生就能明白稳态维持在生命活动里头的重要作用,也能体会到科学运动给健康带来的好处。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和体育健康课的融合,不只是学科知识上的互补,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运动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领悟抽象的生物学原理,实验探究结合,让学生在实践里培育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课程资源共享,让学生开阔跨学科视野,做到知识迁移和健康素养共同提升,以此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晶 .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探析[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教育 ,2025(3):115-118.

[2] 次旦卓嘎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索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4):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