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艾力曼·巴依达吾来特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学院 830002

引言:近年来,随着 " 一带一路 " 倡议的深入推进,新疆物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面临传统模式固化、产教融合不足等突出问题,导致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新疆物流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达 30% ,尤其是具备跨境电商操作、多语言沟通能力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紧缺。此背景下,校企合作"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主体协同,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课程体系、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教学与产业技术同步升级等创新路径,不仅能够破解传统培养模式中 " 重理论轻实践 " 的弊端,更可依托 " 一带一路 " 沿线企业的真实业务场景,实现人才规格与区域产业升级的动态匹配,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新疆地区物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新疆物流业的独特发展态势决定了其人才需求呈现出鲜明特点。在专业技能方面,由于新疆跨境物流业务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海关通关流程以及具备多语言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他们要能够处理复杂的跨境物流业务,包括国际货运代理、报关报检、跨境电商物流等环节,确保货物在国际间的顺畅流通。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地位则要求人才掌握农产品保鲜、冷藏运输等专业技术,了解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能够根据农产品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物流方案,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能源物流的特殊性使得对掌握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运输、储存和调配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旺盛,他们需要具备应对能源物流安全风险的能力,熟悉相关的安全法规和操作规范。在综合素质方面,新疆地域广阔,物流运输距离长、环节多,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妥善处理物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确保物流运输的高效和稳定。同时,由于新疆物流企业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合作频繁,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此外,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物流业也急需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能够熟练运用物流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校企合作"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

1." 双主体" 协同育人机制

" 双主体 " 协同育人机制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 订单式 "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创新点,通过构建学校与企业平等参与的双元育人体系,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在责任明确化方面,学校与合作企业通过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学校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教授、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企业则重点承担实践教学环节、项目实训指导和职业能力培养。在组织架构设计上,成立由学校领导、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共同组成的 " 校企协同育人委员会 ",下设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就业指导等专项工作组,形成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重大问题。在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方面,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员工培训服务和人才储备渠道,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兼职教师和设备支持,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流失、培养质量不达标等风险,建立责任划分与补偿机制,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边界。特别是对接各地区物流企业特点,建立 " 企业定单、院校培养、岗位接收、分段实施 " 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 " 学校热、企业冷 " 的现实困境,构建起校企双方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的长效协同育人机制。

2. " 三融合 " 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三融合”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岗位适应能力的关键路径。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课上讲理论、课下做实训”的割裂模式,将真实企业案例、跨境物流业务流程、霍尔果斯口岸报关操作等实践元素直接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岗位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同步提升。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也提升国际业务处理水平,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需求。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融合,在完成高职学历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考取国内外认可的物流师、报关员、国际货代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双证”并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该“三融合”

课程体系既兼顾了新疆区域产业特点,又契合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路径,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四协同" 实施路径

“四协同”实施路径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运行机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采取分层次、个性化培养策略,系统构建了从人才选拔到培养全过程的校企深度协同体系,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为新疆物流业培养既懂专业技能又了解区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在招生与招工协同上,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和选拔标准,企业参与学生入学面试,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权责利关系,达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双向选择机制。课程开发与岗位需求协同方面,校企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分析物流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变化,尤其聚焦新疆特色农产品物流、跨境物流、能源物流等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让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师资培养与企业人才协同层面,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和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实行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举办物流管理师资培训班,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区域物流特色知识,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系统理论培训和学历提升通道。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协同中,构建“双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企业实际工作标准引入学生考核评价,采用“职业技能 + 职业素养 + 创新能力”的多维度评价指标,设立“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考核内容,引入“师徒制”跟踪评价机制,由企业师傅全程参与学生实习实训表现评定,并依据企业用人反馈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三、总结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经济与产业背景下,已不再是单一的人力供给问题,而是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教育改革三者交汇的综合命题。该模式的创新不仅取决于育人路径与教学设计的优化,更在于构建兼顾产业结构、区域特质、与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化人才培养生态。从理论层面看,现代物流教育应由传统供需对接走向产业链嵌入型协同,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的动态耦合;从实践层面看,应建立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协作机制,使人才培养能够持续适配产业转型与技术迭代;从长远发展看,这一模式应成为区域经济开放、产业链接全球市场的重要支点。因此,校企合作的目标不应仅是满足岗位需求,更应着眼于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既能支撑本土经济发展,又能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慧敏,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 析 [J],传播与版权 .2025(05)94-97

[2] 王玲霞 , 蒙思静 , 工科类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质效化育人路径探究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06) 5-13

[3] 王杨儒,新媒体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路径探析[J],品牌研究 . 2025(24)0247-0249

[4] 邵建勋,崔丹丹,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2024(24) 164-167

[5] 曹卢 , 王小莉 , 刘佳 , 数字赋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建设的缘起思路、实践迷思与路径优化 [J],当代教育论坛 .2025(02) 98-105

姓名:艾力曼·巴依达吾来特 1974 年 9 月生 性别  :女民族 :哈萨克

籍贯:新疆伊犁 最高学历: 本科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物流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