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单元整体目标的精准定位与实施策略
林秀波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小学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正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传统课时教学因知识点碎片化、情境割裂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大单元教学凭借其整体性、关联性与探究性特征,成为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关键路径。单元整体目标作为大单元教学的“灵魂”,不仅需统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更需明确学生经过单元学习后应达到的认知水平、能力层次与思维品质。
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单元整体目标现状
(一)目标设计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整合
当前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受传统课时思维影响,将单元目标简单拆解为多个孤立的知识点目标,忽视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与能力递进。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教师可能将目标分别设定为“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却未明确各图形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共性方法,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以旧知推新知”的探究路径。这种碎片化目标使学生学习呈现“点状”积累,而非“网状”建构,限制了其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二)目标表述模糊,可观测性不足
部分单元目标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多用“理解”“掌握”等抽象词汇描述预期成果,缺乏具体行为指标与评价标准。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单元中,目标设定为“理解分数的分母与分子含义”,但未明确学生需通过哪些活动或产出来证明其理解程度。这种模糊性导致教学目标与课堂实施“两张皮”,教师难以精准评估学生学习成效,学生也缺乏清晰的努力方向。
(三)目标层次失衡,忽视高阶思维培养
受应试压力影响,部分教师将单元目标过度聚焦于基础计算技能与概念记忆,而压缩了探究性、综合性目标的比重。例如,在“小数乘法”单元中,教师可能将 80% 的课时用于反复练习竖式计算,仅用少量时间引导学生探究“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导致学生虽能熟练计算,却无法解释“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等于因数小数位数之和”。这种目标设计忽视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陷入“机械训练”的低效学习模式。
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单元整体目标实施策略
(一)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统领单元目标设计
学科大概念是连接碎片化知识的纽带,能帮助教师从核心素养视角提炼单元目标。例如,在“图形的测量”单元中,教师可将“测量本质是单位量的累加”作为大概念,设计分层目标:基础层要求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及换算;进阶层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推导等活动理解面积公式的生成过程;拓展层鼓励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设计校园花坛”等实际问题。北师大版教材中“多边形面积”单元即采用此策略,教师通过“平行四边形剪拼长方形”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底× 高”的公式本质,同时渗透转化思想。这种设计使目标从知识记忆转向概念理解,学生不仅能计算图形面积,更能解释“为什么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实现知识迁移。
(二)基于学情分析,制定分层递进目标
单元目标需兼顾学生认知差异,通过前置测评了解学生已有基础,设计“基础—发展—挑战”三级目标。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单元中,教师通过课前问卷发现: 30% 学生能机械背诵分数定义,但仅 15% 能解释“1/2 个苹果”与“1/2 小时”中分数的不同含义。据此,教师将目标分层:基础目标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读写分数;发展目标为通过分蛋糕、折纸等操作,归纳分数的本质属性;挑战目标为设计“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调查报告。人教版教材中“小数乘法”单元亦采用此策略,教师针对计算薄弱生设计“小数点定位”专项练习,对学优生布置“用小数乘法解决超市折扣问题”的探究任务,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三)整合跨学科资源,拓展目标维度
单元目标可突破学科界限,融入科学、艺术等领域资源,培养综合素养。例如,在“圆的认识”单元中,教师结合科学课“齿轮传动”原理,设计“设计自行车轮”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计算周长、分析齿轮齿数与转速的关系,同时用美术技能绘制设计图。北师大版教材中“圆周率探索”单元亦体现此策略,教师引入数学史资料,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自主推导 π 的近似值,并撰写《圆周率的故事》科普小论文。这种设计使目标从数学技能延伸至科学探究与语言表达,学生不仅能计算圆的面积,更能理解“数学是描述自然规律的语言”。
(四)构建动态评价体系,反馈目标达成
单元目标实施需配套多元化评价工具,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分析、反思日志等方式持续跟踪学生进步。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中,教师设计“校园垃圾分类调查”项目,制定评价量规:数据收集环节关注“是否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数据分析环节考察“能否用统计图清晰呈现结果”,结论阐述环节评估“是否提出改进建议”。人教版教材中“条形统计图”单元采用此策略,教师通过“学生自评表”(包含“我能准确绘制统计图”“我能解释数据变化原因”等指标)和“小组互评表”(关注合作态度、问题解决能力),全面评估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动态评价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发现学生在“数据解读”环节薄弱,可补充“根据统计图预测未来趋势”的专项训练,确保目标有效落实。
结语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中,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单元整体目标,不仅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的核心引擎。通过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学情分析为基准、跨学科融合为拓展、动态评价为保障的四大策略,单元目标得以突破传统课时界限,构建起逻辑连贯、能力递进的学习框架。
参考文献
[1] 叶斌斌 . 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23):43-45.
[2] 林 延 鑫 . 小 学 数 学 单 元 整 体 教 学 策 略 [J]. 亚 太 教育 ,2024,(16):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