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言能力讲好新疆故事
张华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830000
一、外语能力与新疆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
1.1 外语能力在新疆对外宣传中的现状
当前新疆外语能力建设服务对外宣传需求存在明显短板。教育体系中,高校外语专业虽有完整语言技能培养框架,但课程以通用英语为主,涉新疆地域文化的外语课程占比不足 15% ,学生难系统阐述新疆历史与文化精髓 [1]。鲁佩迪指出外语专业学生应善用语言优势讲好新疆故事,可现实中学生对馕文化、十二木卡姆等的外语转译仅停留在词汇直译,缺乏文化深度阐释 [2]。
实践平台上,校企合作渠道不畅,高校外语实践多局限于模拟商务谈判,与文旅部门、国际传播机构合作稀缺。2025 年新疆国际冰雪节仅 3 所高校参与多语种解说,凸显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需求的对接缺口,既影响学生实践能力,也制约新疆文化国际化呈现。
师资方面,仅两成外语教师有跨文化传播经验,部分对新疆多元文化认知浅显,难融入 “丝绸之路乐舞”“坎儿井智慧” 等案例教学。王玉玲认为外语教育需 “既懂语言又懂文化”,但当前师资培训侧重教学法,文化传播素养培养无制度化安排 [1]。
数字化适应不足问题突出,短视频平台成国际受众了解新疆重要窗口,可高校外语教学仍以传统文本为主,学生缺乏多语种短视频制作、海外社交账号运营等技能。2024 年新疆文旅厅 “数字驼铃” 项目中,高校学生作品仅占 12% ,且存在叙事单一、新媒体运用生硬等问题。
1.2 大学阶段外语教育与文化传播的结合情况
新疆高校外语教育呈现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特征。课程体系上,多数院校以四六级、专四专八通过率为核心评价指标,教学集中于语法与应试技巧。李志丹提出外语教育应培育学生用外语阐释本土文化的能力 [3],但实际涉新疆特色文化的外语课程仅占总课时 8%-12% ,且多为选修课,难形成系统文化认知培养链条。
教材开发滞后制约结合深度,存在三方面问题:文化元素碎片化,如十二木卡姆仅术语翻译,缺艺术价值解析;当代性不足,少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等外语表述;互动性弱,缺角色扮演等实践任务设计,学生难用外语讲述新疆古今变迁。
实践教学脱节明显,2025 年新疆文旅产业增长,但高校外语实践多在语言实验室,与博物馆、非遗中心合作不足 15% 。何莲珍强调大学生应是跨文化传播中坚 [4],可学生参与国际冰雪节、亚欧博览会等活动的多语种服务机会少,师资结构性矛盾加剧困境,仅三成外语教师兼具跨文化传播理论与新疆地域文化知识,部分对 “坎儿井”“艾德莱斯绸” 等认知浅显。且师资培训聚焦教学方法,缺文化传播策略培训,教师难引导学生文化对比与转译实践。
脱节成因包括:评价体系侧重语言正确性,文化传播能力未入毕业考核;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文化单位参与度低;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慢,外语教师与文化研究者协作少。需构建 “三位一体” 改革路径:课程增设 “新疆文化外译” 等模块,实践拓展文旅实训基地,师资实施 “语言 + 文化” 双导师制,让外语教育成为传播新疆故事的支点。
二、提升外语能力讲好新疆故事的策略
2.1 优化大学外语课程设置以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当前新疆高校外语课程与文化传播需求不匹配, 80% 以上课时用于语言技能训练,涉新疆特色文化的外语课程不足两成,学生难用外语准确阐释 “十二木卡姆”“坎儿井” 等文化内涵,制约传播效果。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教材多聚焦历史遗产,鲜少涉及新疆现代农业、新能源等当代成就,学生难用外语讲述现代化进程;实践性课程匮乏, 65% 以上学生作业以书面翻译、语法练习为主,缺文化短视频制作、国际展览策划等实践,教学 “纸上谈兵”。
对此,建议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基础语言课嵌入文化模块,如听力课增加 “新疆民歌外语解说”,口语课设 “模拟国际导游” 对话;二是开发 “模块化” 特色课程群,拆分 “非遗技艺外译”“当代新疆话题表达” 为微课程;三是强化实践学分,要求学生完成博物馆多语种解说词撰写、国际节庆志愿服务等真实项目。
同时推进师资与评价改革:建立 “双师型” 教师机制,选派教师到文旅部门挂职,邀请文化传承人参与课程设计,2025 年新疆师范大学 “教师文化研修营” 试点成效显著;将文化传播能力纳入考核,期末增设 “用外语阐释艾德莱斯绸内涵” 等开放题,毕业论文鼓励选 “新疆故事国际传播” 课题,某高校 “文化传播档案袋” 评价法引导学习重心转移。此外,借数字技术创新课程,引入 VR 模拟国际文化沙龙,建 “新疆文化语料库”,且课程优化需重构体系、创新方法,实现语言训练与文化传播融合。
2.2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外语表达能力
传统外语教学以教师灌输为主,难培养学生用外语讲新疆故事的能力,尤其专科生,需革新教学方法。
应用情境化教学,创设 “国际游客咨询”“非遗展览解说” 等场景,如口语课设计 “用英语介绍喀什古城改造” 任务,某校实践显示,角色扮演学 “馕文化外语解说” 的学生叙事完整度更高。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用短视频、VR 工具,如 “新疆歌舞文化外译” 课上,学生拍摄十二木卡姆片段后外语配音加字幕,2025 年新疆职业院校 “数字文化使者” 项目中,参与者文化术语准确率提升。
推行任务驱动式学习,分解课程目标为 “制作双语旅游手册”“录制景区导览” 等项目,某校与那拉提景区合作 “一句话说新疆” 活动,学生创作的景观简介直接用于宣传,契合成人自考生 “做中学” 需求。采用混合式学习,在线建 “新疆文化外语资源库” 供碎片化学习,面授课堂侧重互动,如研讨 “解释新疆棉花产业”,适应成人工学矛盾。
引入同伴互评,如 “新疆美食外语推广” 作业中,学生互评文化准确性与传播效果,助于提升跨文化敏感度。需注意方法创新需围绕 “讲好新疆故事”,避免技术形式化;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工作坊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2025 年新疆院校 “文化传播教学法研修” 成效良好,同时建跨学科备课组;改革评价方式,增加 “模拟国际采访”“文化短视频制作” 等实践项目,某高校 “文化传播能力档案袋” 制度真实反映学生水平。
三、结论
本研究分析新疆高校外语教学与文化传播衔接现状,揭示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指出需构建 “语言能力 + 文化认知” 双轨模式,解决课程地域文化占比低、实践滞后、师资素养欠缺等问题。未来应开发模块化文化课程包、完善校企合作实践体系、实施师资 “双师双能” 计划,借政策支持建长效机制。同时,外语教育需兼顾能力提升与文化自信培养,未来可探索文化认同与语言能力关联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 . 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课堂讲好新疆故事探析 [J].《区域治理》,2025,(12):0289- 0291.
[2] 鲁佩迪.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 讲好新疆故事” 的方法探析[J].《新丝路》,2025,(18):0220- 0222.
[3] 李志丹 . 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语言能力培养研究 [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5,(3):121- 124.
[4] 何莲珍 . 理解当代中国讲述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 [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5,(2):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