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河文化的小学跨学科“融合 + 创新”实践研究
曹珍
洛阳市启明小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导向:文化传承纳入教育核心目标
2021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提出,要“结合学科特点,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构建跨学科、多场景的传承体系”。黄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涵盖治水精神、农耕文明、民俗艺术等多元内容,其蕴含的“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理念,与小学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
(二)现实需求:破解小学文化教学的“碎片化”困境
当前小学阶段的文化教学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如语文中的古诗、历史中的典故),存在“学科割裂”“重知识轻体验”的问题。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停留在“黄河是母亲河”的浅层概念,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精神价值。跨学科融合能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黄河文化,实现从“知道”到“认同”再到“传承”的转变。
(三)学生发展:培养“文化素养+ 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黄河文化跨学科实践,既能让学生掌握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如黄河流域的地理坐标、治水工程的数学原理),又能培养其观察、合作、创新能力(如设计“黄河生态保护”方案、创作黄河主题艺术作品),为学生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基于黄河文化的小学跨学科融合理论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黄河文化:本文所指的黄河文化,是涵盖黄河流域地理生态、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官渡之战)、民俗艺术(如河南豫剧、剪纸)、精神符号(如“团结治水”“艰苦奋斗”)的文化集合,聚焦“适合小学生理解、可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内容,避免过于深奥的学术概念。
2. 跨学科融合:以“黄河文化”为核心主题,打破语文、数学、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边界,将各学科知识点与文化要素重组,设计具有关联性、实践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理论支撑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实践”建构知识,跨学科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如模拟黄河治水),使其在合作、探究中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2. STEAM 教育理念: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融合,与黄河文化中“治水工程”“农耕技术”“艺术创作”等内容高度适配,为跨学科课程设计提供方法论支持。
(三)融合原则
1. 适龄性原则: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设计内容。如低年级聚焦“黄河故事”(语文)、“黄河绘画”(美术);高年级聚焦“黄河流域生态”(科学)、“治水工程中的数学”(数学)。
2. 关联性原则:各学科任务围绕同一黄河文化主题展开,避免“为跨而跨”。例如“黄河岸边的农耕文明”主题中,语文学习《悯农》并撰写观察日记,数学统计农作物产量,科学探究黄河水灌溉原理,形成“主题—任务—知识”的闭环。
3. 实践性原则:减少“课堂讲授”,增加“动手操作”。通过实验、创作、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黄河文化,如制作“黄河流域地形模型”“设计黄河生态保护海报”。
三、基于黄河文化的小学跨学科融合实践设计
本文以“黄河文化探寻”为总主题,分“黄河之‘史’”“黄河之‘地’”“黄河之‘艺’”“黄河之‘责’”四个子主题,设计适用于小学3-6 年级的跨学科课程,每个子主题涵盖3-4 个学科,形成“1 个主题 +N 个学科 +1 项实践成果”的教学模式。
(一)子主题一:黄河之“史”——走进黄河历史故事
1. 学科融合点
语文:学习《大禹治水》《黄河的传说》等课文,梳理故事脉络,撰写“我心中的大禹”短文;积累与黄河相关的古诗(如王之涣《凉州词》),开展“黄河古诗朗诵会”。
道德与法治:分析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讨论“责任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制定“班级责任公约”。
历史(综合实践):通过动画、绘本了解黄河流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小浪底工程),制作“黄河历史时间轴”。
2. 实践案例:“大禹治水”主题课(小学 4 年级)
(1) 语文导入:教师讲述《大禹治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大禹为什么不用‘堵’而用‘疏’”,梳理故事中的人物品质。
(2)道德与法治延伸: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学习大禹的‘坚持’与‘智慧’”,每组分享 1 个真实案例(如小组合作完成手工、解决同学矛盾)。
(3.)综合实践成果:以小组为单位,用彩纸、木棍制作“大禹治水场景模型”,并在模型旁标注“堵水失败”“疏通河道”“百姓安居”等关键环节,最后进行班级展示与讲解。
(二)子主题二:黄河之“地”——探索黄河地理与生态
1. 学科融合点
数学:收集黄河流域各省份的长度、宽度、流域面积数据(如黄河全长约5464 千米,流经9 个省份),学习“千米与米的换算”“条形统计图”,绘制“黄河流域省份面积对比图”。
科学:探究“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通过实验(模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在透明容器中放入沙土,加水搅拌,观察水质变化)理解“泥沙淤积”的原理;讨论“如何减少黄河水土流失”,设计“生态保护小妙招”。
综合实践:使用地图软件查找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入海口(渤海)及重要水利工程(小浪底、三门峡),制作“黄河流域简易地图”,标注关键地点。
2. 实践案例:“黄河水变清”科学实验课(小学 5 年级)
1. 数学铺垫:教师展示“黄河年输沙量变化数据”(如 20 世纪 50 年代约 16 亿吨,2020 年约 1.5 亿吨),引导学生用条形统计图对比数据,发现“输沙量减少”的趋势。
2. 科学实验: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瓶(2 个)、沙土、清水、棉花、滤网、小石子。
实验步骤: ① 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等量沙土和清水,模拟“黄河水”; ② 在其中一个瓶的瓶口套上“棉花 + 滤网 + 小石子”的过滤层,另一个不套; ③ 静置10 分钟,观察两瓶水质变化。
3. 成果讨论:学生总结“过滤层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什么(如植被、湿地)”,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保护黄河生态的3 条建议”(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减少化肥使用),并撰写实验报告。
(三)子主题三:黄河之“艺”——创作黄河主题艺术作品
1. 学科融合点
美术:学习河南剪纸、泥泥狗(黄河流域传统泥塑)等民间艺术,创作“黄河景色剪纸”“黄河鲤鱼泥塑”;欣赏黄河主题画作(如《黄河颂》),用水彩画表现“黄河日出”“黄河奔腾”的场景。
音乐:学唱《黄河大合唱》选段(如《保卫黄河》),感受歌曲中的“豪迈气势”;了解河南豫剧的唱腔特点,学唱简单的豫剧选段(如《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体会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
语文:为自己的美术作品撰写“解说词”,用文字描述“作品中的黄河元素”(如剪纸中的“羊皮筏子”、泥塑中的“黄河娃娃”),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 实践案例:“黄河剪纸与解说”综合课(小学 3 年级)
(1)美术教学:教师展示河南剪纸中的“黄河题材”作品(如“黄河船夫”“麦田丰收”),讲解剪纸的基本技法(对折、剪轮廓、挖细节),学生尝试剪“黄河波浪”“小渔船”。
(2)语文延伸:学生完成剪纸后,撰写 50 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包含“作品名称”“剪纸中的黄河元素”“我想表达的情感”(如“我的作品叫《黄河上的小船》,剪了波浪和小船,想告诉大家黄河是渔民伯伯的家”)。
(3)成果展示:在班级“黄河文化角”张贴剪纸作品及解说词,邀请学生轮流担任“小小讲解员”,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提升表达与自信。
(四)子主题四:黄河之“责”——践行黄河保护与传承
1. 学科融合点
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保护法”中与河流保护相关的内容,讨论“作为小学生,如何为保护黄河贡献力量”(如节约用水、宣传环保知识)。
综合实践:开展“黄河文化小调查”,采访父母或社区老人“记忆中的黄河”(如“爷爷小时候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样子”),记录调查结果;制作“黄河保护宣传海报”,在学校或社区张贴。
语文:撰写“给黄河的一封信”,表达对黄河的祝福与保护决心;分组编写“黄河保护儿歌”,在校园广播中播放。
2. 实践案例:“黄河文化调查与宣传”活动(小学 6 年级)
1. 调查准备: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含 3 个问题: ① 您知道黄河流经哪些省份吗? ② 您认为黄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③ 您会如何保护黄河?),并教给学生“礼貌采访”的技巧(如主动介绍自己、认真记录回答)。
2. 校外实践:学生利用周末采访家人、邻居或社区工作人员,每组至少采访 5 人,整理调查结果(如“ 80% 的受访者知道黄河流经河南,但只有 30% 知道如何保护黄河”)。
3. 宣传行动:根据调查结果,分组制作“黄河保护宣传海报”,内容包含“黄河小知识”“保护建议”“调查数据”,并在学校门口、社区公告栏张贴;同时,每组编写1 首20 字左右的“黄河保护儿歌”(如“黄河清,鱼儿欢,节约用水我争先”),在班级晨读时分享。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本次研究选取洛阳市启明小学 3-6 年级共 8 个班级(约 320 名学生)开展为期 1 学期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作品分析”“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三种方式评估成效,结果如下:
1. 学生文化认同显著提升:问卷调查显示, 85% 的学生能准确说出“黄河流经的3个以上省份”, 78% 的学生能讲述“大禹治水”“小浪底工程”等故事,较实践前分别提升 42% 、 35% ;在“给黄河的一封信”中,学生多次出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要保护它”“我为黄河感到骄傲”等表达,体现出对黄河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2. 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从学生作品来看, 90% 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黄河历史时间轴”“流域地图”, 82% 的学生能在科学实验报告中准确分析“水土流失原因”, 75% 的学生能在采访中清晰表达观点,说明跨学科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应用、动手操作与沟通能力。
3. 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增强:参与实践的 16 名教师中,14 名表示“通过设计黄河文化课程,学会了整合多学科知识点”,12 名教师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开展跨学科活动”,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 问题: ① 部分低年级学生对“黄河流域地理”“生态原理”等内容理解困难,存在“内容过深”的情况; ② 校外实践受时间、安全因素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参与采访或海报张贴; ③ 跨学科课程需要多学科教师协作,但部分教师因“教学进度”“沟通成本”等原因参与度不高。
2. 改进方向: ① 根据学生年龄分层调整内容,如低年级增加“黄河故事绘本”“手工创作”,减少抽象知识; ② 与社区、博物馆合作,开展“校内模拟采访”“线上博物馆参观”等活动,降低校外实践难度; ③ 建立“跨学科教师备课组”,固定每周1 次集体备课时间,明确各学科教师的职责与分工,提高协作效率。
五、结论
黄河文化为小学跨学科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精神内核,通过“主题引领—任务驱动—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学知识、做实践、悟精神”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认同与综合素养。本次实践表明,小学阶段的黄河文化跨学科教学需遵循“适龄性、关联性、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分层任务,并通过“校内课堂 + 校外实践”的结合,让文化传承从“课堂”走向“生活”。
未来,可进一步拓展黄河文化的教学内容(如融入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黄河工程),并利用信息技术(如 VR 模拟黄河场景、线上文化展厅)丰富教学形式,让黄河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真正“活”起来,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Z]. 2021.
[2] 王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核心素养[J]. 课程·教材·教法 , 2018(01):5- 11.
[3]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9.
[4] 河南省教育厅 . 黄河文化进校园实施指南 [Z]. 2022.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项目2025JY QS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