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心理委员胜任力的“认知 - 技能 -情感”三维作用机制

作者

常淑芝 赵绪鹏 陈呈祥

天津体育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引言​

心理委员胜任力包含角色认知清晰度、朋辈支持技能、情绪调节能力等核心要素。传统培养模式多以讲座、手册学习为主,存在“知而不行、行而不持久”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以“人际互动”为核心载体,通过创设安全的实践场景,实现认知更新、技能内化与情感唤醒的统一。研究显示,参与系统化团体心理辅导的心理委员,其胜任力测评得分较传统培养组提升 32.6% ,且在危机识别、情绪支持等关键指标上表现更优。参考胜任力冰山模型与高校心理委员岗位需求,本研究将心理委员胜任力划分为三个核心维度:认知维度、技能维度、技能维度,并从“认知- 技能- 情感”三维作用机制进行讨论。

一、基于认知维度的角色重构与知识内化

认知是胜任力的基础,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解构 - 重构 - 固化”三阶过程优化心理委员的认知体系。在解构阶段,团体带领者通过“角色澄清”专题讨论,引导成员反思“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重构阶段依托案例研讨实现知识内化。团体辅导中呈现的“朋辈倾诉被拒”、“危机信号误判”等真实案例,通过“问题树分析”、“解决方案共创”,将抽象的心理知识转化为具体工作框架。如某案例中,针对“同学情绪低落不愿沟通”的场景,成员共同提炼出“陪伴- 倾听-转介”三步应对模型,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脚本。

固化阶段通过“团体契约”强化认知共识。成员共同制定《心理委员工作准则》,明确“保密例外”、“转介标准”等核心原则,形成集体认知锚点。追踪数据显示,参与契约制定的成员,其角色认知保持度比传统培训组高 40% 。

二、基于技能维度的行为训练与反馈优化

技能是胜任力的核心,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模拟 - 反馈 - 迁移”闭环实现技能提升。模拟训练聚焦两项核心技能:朋辈沟通与团体带领。在沟通技能训练中,“共情回应”角色扮演活动设置“同学抱怨学业压力”等场景,成员交替扮演助人者与求助者,带领者通过“镜映技术”回放互动过程,指出“回应中的评判性语言”、“非言语信号缺失”等问题。

团体带领技能训练采用“微带领”模式。成员轮流主持 15 分钟小型团体活动(如“情绪温度计”分享会),其他成员从“流程设计”、“氛围调控”等维度提供即时反馈。这种“实践- 观察- 反思”的循环,使成员逐步掌握“破冰技巧”、“话题引导”等实用技能。一项高职院校数据显示,参与该训练的心理委员,成功组织班级心理活动的比例提升 56% 。

技能迁移通过“真实任务跟进”实现。团体辅导中设置“校园心理活动设计”任务,成员分组完成方案策划并在实践后回团体分享。某“宿舍关系调解”主题活动后,成员反馈“团体中练习‘中立倾听’技巧,在实际调解中能有效减少对立情绪”,验证了技能从团体到现实的迁移效果。

三、基于情感维度的动力培育与韧性构建

情感是胜任力的动力源,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支持- 赋能- 共融”培育心理委员的情感资本。支持性氛围缓解职业焦虑,团体中的“情绪树洞”环节允许成员倾诉“担心做错事”、“被同学误解”等压力,其他成员的共情回应形成“被理解”的情感体验。

自我效能感通过“成功经验积累”提升。带领者有意识地安排“小成功”任务,如“主动关心一位同学”、“组织一次 3 人小分享”,并在团体中强化“你做到了”的积极反馈。某案例中,一位内向成员完成首次宿舍走访后,团体成员用 “具体行为描述”(如“你记录同学反馈的细节很专业”)替代笼统表扬,使其自我效能感得分提升19 分。

共情能力在情感互动中自然生长。“情绪卡片”、“生命故事”等活动促进成员深度联结,当成员分享“自己曾因考试失利陷入低谷”的经历时,其他成员不仅理解“求助者的脆弱”,更能体会“助人者需先接纳自身局限”。这种情感共鸣使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更易做到“真诚回应而非刻意安慰”。

四、三维协同与实践启示

认知、技能、情感并非孤立作用:认知为技能训练提供方向,情感为技能运用提供动力,而技能实践又会反哺认知深化与情感巩固。某高校构建的“三维联动”培养模式显示,当团体活动同时包含认知讨论(如“危机边界认知”)、技能训练(如“转介沟通技巧”)与情感分享(如“面对危机的压力感受”)时,胜任力提升效果比单一维度活动高2.1 倍。

实践中需注意三点:一是避免“重技能轻情感”,可在技能训练后增加“情绪体验分享”;二是强化认知与现实的联结,结合校园真实场景设计案例;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将团体辅导与“月度督导团体”结合,防止技能退化。

五、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认知维度的角色锚定、技能维度的行为塑造、情感维度的动力供给,构建了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的完整路径。这一机制突破了传统培养 “知易行难” 的困境,为高校心理委员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院校(如本科与高职)、不同阶段(如新生与毕业班)心理委员的差异化需求,优化三维机制的适配性。

参考文献

1. 王洁,陈伟娇。强化心理委员胜任力,共促学生心理健康——艺术与新媒体学院召开 24 级心理委员工作会议 [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4 (12):1-3.2. 张露丹 , 吴明证 , 胡信奎 .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 19 (6):839-841.3. 王娟 .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干预研究 [J].心理科学进展 , 2022,30(4), 987-995.4. 卞庆华, 吴梦琳. 团体辅导对提升高职院校朋辈疏导员胜任力的成效分析 [J]. 师资建设 , 2020,36(12), 89-93.5. 李雪果.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相关影响因素[J]. 教育探讨,2023,74, 45-50.6. 刘春燕,赵静波,解亚宁,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胜任力特点 [J]. 中国学校卫生,2011, 32 (9):1067-1068.

天津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专项任务项目,《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影响研究》(2023YBG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