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术单元整体教学中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作者

诸珈航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横林实验初级中学 213101

一、紧扣单元目标,实现作业目标的深度契合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作业目标必须与单元目标深度契合,作业应成为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支撑。要构建 " 单元总目标—课时子目标—作业具体目标 " 的清晰体系,让每一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指向,为单元目标的实现逐步积累。

例如,在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营造之美”单元中,单元总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建筑与环境艺术的设计原理,掌握空间布局与装饰元素的分析方法,体会传统与现代营造艺术的文化内涵。据此,作业目标可分解为:

审美感知:在“传统建筑之美”课时后,选取自己家乡的民居,分析其房屋结构、屋顶形式、装饰纹样等美术特征,并说明与功能、文化的关联;

艺术表现:以“我的未来居住空间”为题,绘制 1 幅彩色设计效果图,并撰写300 字设计说明,阐述功能分区、美学风格及创新点。

创意实践:在“居住空间设计”课时后,运用立体构成原理,以“理想校园一角”为主题,通过卡纸、泡沫板等材料制作 1 个小型空间模型,体现采光、动线等设计要素。

这些作业目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共同服务于单元总目标,最终实现对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整合单元内容,促进作业内容的进阶整合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内容的内在联系,作业内容设计应打破单课时的界限,围绕单元主题对不同课时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业序列。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单元内容的难易程度,可将作业内容分为基础巩固层、综合应用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础巩固层作业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学生掌握单元的核心内容。以七年级上册 " 校园的光影"单元为例,基础层作业可设计为:观察教材中呈现的光影表现作品,临摹 3 组不同光影效果的校园景物速写;在校园中寻找 5 处具有光影美感的角落,用相机或平板拍摄下来并标注光影形成的原理。这类作业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合应用层作业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的灵活迁移,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挑战。在 " 校园的光影 " 单元中,综合应用层作业可设计为:根据教材中光影原理的讲解,为校园摄影展设计一组光影主题海报;运用光影知识,为校园文化墙绘制一幅具有光影立体感的壁画草图。这类作业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其艺术表现能力。

三、呼应单元主题,推动作业形式的探究创新

单元整体下的初中美术作业形式应摆脱单一、僵化的模式,结合单元主题和初中生的兴趣特点,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创造。

主题探究式作业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例如,在初中美术七年级“文明印记”单元,可设计“家乡文明符号探秘”作业,让学生分组调研家乡的传统建筑、特色手工艺、民俗活动等承载文明印记的事物,通过实地考察、拍摄影像、访谈传承人等方式收集资料,制作成主题明确、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并在班级开展文明印记分享会。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能深刻体会文明传承与地域文化的关联,锻炼探究能力与协作能力。

跨界融合式作业打破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文明印记”单元,可设计“历史文明与艺术表达”作业,学生需结合历史课中学习的本地历史事件或文化名人,分析其蕴含的精神内涵,运用油画棒、彩铅等材料创作一幅主题插画,并附上历史背景与创作思路说明。这类作业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维度,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数字媒体式作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作业的表现形式。在“文明印记”单元,可引导学生使用剪映、快影等视频编辑软件,将收集到的家乡文明素材剪辑成 3-5 分钟的纪录片,添加字幕、音乐和特效;或利用 Canva 等平面设计工具,制作“文明印记”主题电子海报,融入动态元素和交互设计,通过校园公众号进行线上展览。

四、聚焦单元发展,构建作业评价的多元互动

单元整体下的初中美术作业评价应突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互动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作业过程的关注和个性差异的尊重,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建立单元作业成长档案,收集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的各类作业成果,包括草图、半成品、最终作品以及创作思路、反思笔记等。以七年级上册 " 忙碌的身影 " 单元为例,档案中可收录学生从最初观察人物动态的速写草稿、校园或社区中捕捉忙碌场景的摄影记录,到创作动态人物组合画的构思草图,再到最终完成的水彩或拼贴作品,配合" 成长足迹" 电子档案袋,完整呈现学生对人物动态捕捉、构图与表现手法从理解到应用再到创新的过程。通过成长档案,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轨迹和进步情况,学生也能直观看到自己的成长,增强学习自信。​ 实施多元主体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侧重人物动态表现的生动性与画面构图的合理性;学生自评引导反思创作过程中人物动态的处理方式,如 " 我在画面中如何通过线条表现工人搬运重物的力量感 ";同伴互评通过小组讨论,聚焦 " 作品是否清晰传达出忙碌场景的氛围" 等问题;家长评价可设计" 家庭劳动观察表",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中观察家人忙碌身影(如烹饪、打扫、修理物品)的过程及细节描述,与教师评价形成家校协同。这种多元评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参与度和成长变化,真正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结束语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初中美术作业设计,是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路径。通过紧扣单元目标、整合单元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完善作业评价,能够使美术作业更好地服务于单元教学整体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不断探索与优化作业设计策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助力学生美术素养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子钰 .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美术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 [J]. 教师 ,2025,(06):104- 106.

[2] 牟岩平 . 小学美术作业管理方法的实践探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20):148-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