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生物校本作业在分层教学中的增效作用

作者

王志国

浙江苍南县星汇高级中学

引言

高中生物校本作业应用于分层教学意义重大。它能够精准匹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需求,让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跟得上”。通过针对性练习强化知识理解与应用,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有效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与质量,助力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改革背景下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分层教学展现出其必要性。当下学生个体差异愈发明显,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兴趣偏好各不相同。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易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的困境。分层教学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划分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能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配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

二、高中生物校本作业在分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在高中生物分层教学里,校本作业现存一些问题。一方面,分层标准不够精准科学,多依赖成绩简单划分,未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因素,导致分层不合理,作业适配性差。另一方面,作业内容分层设计难度把控不佳,对基础层作业,有时过于简单重复,缺乏思维启发;对提高层和拓展层,又可能难度过高,超出学生能力范围。此外,作业评价方式单一,多以分数评判,未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给予个性化反馈与指导,难以有效激励学生进步,影响分层教学整体效果。

三、高中生物校本作业在分层教学中的增效策略

(一)精准分层:基于学情动态调整分层标准

例如,在高中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章节教学中,为使校本作业分层更精准,我们开展了基于学情的动态分层实践。

教学初期,依据学生入学成绩和课堂初步表现,将学生分为 A(基础薄弱)、B(中等水平)、C(学有余力)三个层次。但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课堂提问与小练习中发现,部分按成绩分在 B 层的学生,对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困难,而一些 A 层学生在课前预习后,对分裂期特点有较好认知。

于是,我们调整分层标准,综合课前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对染色体形态数目变化图示的识别速度与准确性、课后对有丝分裂意义的阐述深度等多维度学情数据。重新分层后,有 8 名学生从 B 层升到 C 层,他们能快速准确绘制各时期染色体变化简图;12 名学生从 A 层进入 B层,可清晰描述分裂期基本特征。

针对新分层,为 A 层设计观察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实践作业,强化对分裂期的直观认识;给 B 层布置绘制有丝分裂全过程染色体动态变化曲线图的作业,提升知识整合能力;让 C 层学生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规律并撰写小论文,培养科研思维。通过精准分层与适配作业,各层次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提升。

(二)差异化设计:构建梯度化作业内容体系

例如,在高中生物“基因的表达”这一重要且抽象的知识板块教学中,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构建了梯度化的校本作业内容体系。

对于基础层学生,作业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设计了如“请准确写出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模板、原料及产物分别是什么”这类直接考查概念的问题,还安排了根据教材插图填写基因表达过程中各物质名称及作用的填空题。通过这些作业,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因表达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中间层学生的作业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给出一段关于基因突变影响蛋白质结构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分析该突变对生物性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阐述理由。还布置了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某种物质是翻译过程所需原料的任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层学生则面临更具挑战性的作业。要求他们结合基因表达知识,分析癌症发生与基因异常表达之间的关联,并撰写一篇小论文。还让他们尝试构建基因表达过程的数学模型,以探究不同条件下基因表达效率的变化规律,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深度探究能力。

通过这种梯度化的作业设计,各层次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得到锻炼和提升,有效提高了分层教学的效果。

(三)多元化评价:融合过程性与个性化反馈

例如,在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章节教学里,我们采用多元化评价,融合过程性与个性化反馈,以提升校本作业在分层教学中的效果。

对于基础层学生,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其作业完成态度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小李同学,起初他完成作业时错误较多且书写潦草。我们在作业批改中详细标注错误点,并写下鼓励性评语:“虽然这次有不少小失误,但能看出你认真思考了,把能量流动的起点再复习巩固下,相信你会进步!”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性反馈,小李作业书写逐渐规范,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也更准确。

中间层学生注重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小张同学在分析某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作业中,对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出现偏差。我们不仅指出错误,还引导他回顾公式推导过程,并给出个性化建议:“下次遇到这类问题,先画出能量流动简图,再逐步计算,这样思路会更清晰。”经过针对性指导,小张后续作业中类似问题都能正确解答。

提高层学生强调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评价。小王同学撰写关于如何优化人工生态系统能量利用的报告时,提出了独特见解。我们给予高度肯定:“你的想法很有创新性,若能进一步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可行性,会让报告更完善。”在个性化反馈激励下,小王不断完善报告,生物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结论

高中生物校本作业在分层教学中意义重大,但在实践中存在分层标准不精准、作业内容难度把控不佳、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采取增效策略十分必要,如基于学情动态精准分层,构建梯度化作业内容体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以及采用多元化评价融合过程性与个性化反馈。通过这些策略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基因的表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章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各层次学生均取得进步,有效提升了分层教学效果,助力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洪斌 , 李高峰 . 分层式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以高中生物学科为例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 ), 1-5.

[2] 程转霞 . “走班制”下高中生物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甘肃教育研究 , 2022, (04):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