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
杨勇
临沂职业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 276017
引言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快迈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中国制造202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主动对接产业升级与职业标准,亟需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岗课赛证”融合作为一种集工作任务、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职业证书于一体的育人模式,正契合了政策所倡导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向,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机电一体化等典型制造业相关专业中,该模式能够将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紧密衔接,既服务于人才培养,也回应了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现实需求。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要实践性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现场作业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的重任。在智能制造车间、柔性生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该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更要通过“岗课赛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学习与企业真实工作情境、职业技能竞赛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深度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从而推进课程教学与行业企业需求的紧密融合。
一、“岗课赛证”融合理念下课程改革的背景与价值
当前制造行业加快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自动化生产线成为企业核心生产方式。《中国制造2025》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均强调,要加快培养适应产业转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据教育部统计,2024 年全国高职毕业生中,机电一体化及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就业对口率超过 78%,但企业满意度调查显示,仍有近 40% 企业认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生产线安装调试、设备协同与故障处理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表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
“岗课赛证”融合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通过岗位导向明确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实施夯实学生基础技能,通过技能竞赛驱动提升综合水平,通过职业证书认证验证能力水平,最终实现“育人与用人”“教育与产业”的有机对接。在课程层面推行“岗课赛证”融合,能够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碎片化、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并推动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技能竞赛项目及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使学生学习路径清晰化、岗位化和目标化,全面提升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实践性。
二、高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岗位需求分析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是智能制造行业的重要岗位,涉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系统集成、参数设置、故障诊断与优化等多个环节,对从业人员提出较高的技能要求。通过对某地区 12 家智能制造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对新入职技术人员的能力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其一是专业基础能力,如电气控制系统识图、PLC 编程与调试、传感器安装与使用、伺服系统应用等;其二是综合实践能力,包括现场故障判断与处理、生产线逻辑优化和设备协同操作等;其三是职业素养能力,如团队协作、岗位责任心和安全规范意识。在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制造相关赛项占比超过 15%,其内容高度贴合企业岗位需求,体现了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现实期待。因此,课程设计必须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将真实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任务,推动教学过程职业化、项目化和情境化,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目标的融合重构
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理念,课程内容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模块化、项目化、层级化的教学体系。课程可划分为基础认知、专业技能、综合项目和拓展提升四个层次,逐步引导学生由理解到掌握,再到综合运用和提升。在基础认知阶段,学生学习自动化生产线结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与元器件应用;在专业技能阶段,重点培养 PLC 控制程序设计、人机界面编程、气动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技能;在综合项目阶段,结合企业真实生产线案例,实施完整的安装与调试训练,使学生在模拟任务中实现技能的综合运用;在拓展提升阶段,课程对接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帮助学生开展高阶训练和认证准备。课程目标强调知识、技能、素养三位一体,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与技能,又要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形成正确价值观与职业精神。例如,课程教学中引入工匠精神案例、安全生产规范和国家智能制造战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从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四、教学实施路径与“岗课赛证”深度融合策略
课程实施要遵循“教—学—练—赛—证”一体化路径。首先,在课程内容上依据职业技能标准与竞赛技术要求设计项目任务单,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岗位全过程。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法,强化实训与现场操作,注重过程性考核与成果性评价的结合。再次,在竞赛融入方面,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赛项中的关键任务引入课堂,例如生产线组装与调试项目,学生完成率超过 92% ,实战能力显著提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评”。在证书方面,课程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改革后学生证书通过率达到 85% 以上,证书与岗位能力高度对应,成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层面,学校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实训项目开发和考核标准制定,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2024 年合作企业反馈显示,学生在实习期内完成岗位适应时间缩短 30% ,就业对口率提升至82%,校企深度融合的成效凸显。
五、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与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评价机制是课程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传统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方式已无法全面反映学生能力,应建立以能力为导向、多元融合的评价机制。在过程评价中,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实训表现、任务完成情况与协作能力的评价,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在成果评价中,突出实际操作、项目完成质量与创新能力的检验,采用现场考核、成果展示与岗位模拟等方式;在校企联合评价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项目考核与竞赛评审,实现教育评价与行业标准统一。质量保障方面,应建立课程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收集学生、教师与企业的意见并进行数据化分析,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方法,确保教学与行业需求持续对接。
结论
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理念的高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竞赛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学目标与职业证书的统一。数据表明,改革后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超过 85%,对口就业率达到 82% 以上,岗位适应周期缩短30%,实践性和就业导向的成效显著。教师教学理念实现了由单一讲授向项目驱动的转变,校企合作从形式性对接走向深度共建,课程思政也通过安全教育、工匠精神与国家战略引领融入教学全过程。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与考核体系,强化教师团队建设,拓展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岗课赛证”模式在更多专业课程中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EB/OL]. 2023- 06.
[2]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落实的通知》[EB/OL]. 2023- 07- 1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人民政府公报 , 2024- 12- 21(近三年范围内引用).
[4]DDI 德翎咨询 . 《2024 智能制造人才发展趋势报告》[R ].2024- 06. hulianhutongshequ.cn+1
[5]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 相关编委会. 《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R ]. 2024.
[6] 史永. 《三驱三引的“ 岗课赛证业”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Applied Education/ 现代教育应用 , 2025- 03.
作者简介:杨勇(1987- )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教师,山东省技术能手,
研究方向:自动控制、电气控制、工业机器人技术单位: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