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田径课蹲踞式跳远训练方法探究

作者

王学亮

神木市第二小学 719300

蹲踞式跳远作为一项经典的田径项目,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技术环节组成,其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跳远成绩。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的蹲踞式跳远训练不仅能增强其下肢力量、提高爆发力和协调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知能力和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然而,当前部分小学田径课中,蹲踞式跳远训练存在方法单一、针对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技能提升的需求。因此,探究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蹲踞式跳远训练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跑动速度训练方法

跑动速度是蹲踞式跳远助跑环节的核心,直接影响起跳时的初速度和腾起初速度。针对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可采用以下训练方法:

1.30 米加速直线跑训练

选择平坦的跑道,让学生从静止开始进行 30 米加速跑,要求逐渐加大步幅和步频,在终点前达到最大速度。教师可在跑道旁放置标记物,引导学生保持直线前进,避免跑偏。此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起跑加速能力和途中跑速度,为助跑环节奠定基础。每次练习 3-4 组,组间休息 1-2 分钟,确保学生以充沛的体力完成练习。

2. 固定步幅 50 米匀速直线跑训练

先让学生测量自身适宜的步幅(一般为身高的 0.4-0.5 倍),然后在 50 米跑道上用 chalk 画出步幅标记线。学生需按照标记线的指引,保持固定步幅进行匀速跑,强调步频稳定、身体前倾适度。该训练能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助跑步频和步幅节奏,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和可控性。每次练习 2-3 组,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严格按照标记线完成跑动。

3. 后 3 步快速碎步跑训练

设定一段 10 米左右的距离,学生先进行慢跑,在接近终点的后 3 步转为快速碎步跑,要求步幅变小、步频加快,模拟跳远助跑最后 3 步的加速动作。教师可通过口令(如 “快、快、快”)引导学生加快节奏,体会助跑最后阶段的发力感觉。此训练能强化学生对助跑最后 3 步加速的感知,为起跳积累动能。每组练习 5-6 次,组间休息 30 秒 - 1 分钟。

二、跳起训练方法

跳起是蹲踞式跳远的关键环节,需要将助跑的水平速度有效转化为垂直速度,主要依赖下肢爆发力。适合小学生的跳起训练方法如下:

1. 连续蛙跳

学生呈蹲踞姿势,双脚同时蹬地向前跃起,落地时前脚掌着地,迅速屈膝缓冲,接着进行下一次跳跃,连续完成 10-15 米的距离。练习时要求学生起跳有力、腾空时身体前倾、落地平稳。该训练能增强大腿前侧、臀部和小腿肌肉的力量,提升连续起跳的能力。每次练习 3-4 组,组间休息 1-2 分钟,避免过度疲劳影响动作质量。

2. 单足跳深

准备高度为 20-30 厘米的跳箱或台阶,学生单脚站立于跳箱边缘,向前下方跳下,落地后迅速用同侧脚蹬地向前跳起,完成 3-5次后换脚。强调落地时屈膝缓冲,起跳时快速发力,锻炼下肢的爆发力和缓冲能力。此训练能针对性提升单脚起跳的力量和协调性,与跳远起跳动作的发力特点相符。每侧脚练习 2-3 组,每组 4-5 次。

3. 单足跳绳

学生单脚连续跳绳,每次跳跃时要求脚跟离地、前脚掌发力,保持身体平衡,连续跳 20-30 次后换脚。该训练能增强踝关节和小腿肌肉的力量,提高单脚控制身体和快速发力的能力,为起跳时的蹬地动作提供力量支持。每侧脚练习 2-3 组,重点关注跳跃的连贯性和节奏性。

三、腾空训练方法

腾空阶段需要保持身体平衡,形成蹲踞姿势,为落地做好准备,主要考验身体的协调性和核心力量。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 原地连续纵跳摸高

学生原地站立,双脚与肩同宽,连续向上纵跳,每次跳跃时尽力用手触摸上方的目标(如悬挂的皮球,高度略高于学生抬手所能触及的位置),腾空时双手上举、双腿屈膝上提,模拟蹲踞式跳远

的腾空姿势。该训练能帮助学生体会腾空时身体的蹲踞动作,增强腰腹核心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每次练习 15-20 次,组间休息 1 分钟。

2. 原地连续收腹跳

学生原地起跳,腾空时迅速屈膝收腹,使大腿尽量贴近胸部,双臂抱膝,落地时双脚同时着地并屈膝缓冲,接着进行下一次跳跃。强调腾空时收腹动作的快速性和落地的稳定性,锻炼腰腹力量和身体控制能力。此训练能强化学生对腾空阶段收腹动作的掌握,有助于形成标准的蹲踞姿势。每组练习 10-12 次,练习 2-3 组。

3. 连续阻抗挺身跳

学生腰部系上弹性带(另一端固定),原地纵跳,腾空时在弹性带的阻力下尽力挺身展腹,然后迅速收腹屈膝,模拟蹲踞式跳远腾空后的动作转换。该训练能增加腾空阶段身体控制的难度,提升腰腹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增强身体在腾空时的稳定性。每次练习8-10 次,组间休息 1-2 分钟,注意弹性带的阻力不宜过大,避免影响动作协调性。

四、着地训练方法

着地环节的关键是缓冲减震,避免受伤并尽可能延长跳跃距离,需要腿部和核心力量的协同配合。适合小学生的训练方法如下:

1.“螃蟹爬行”

学生呈俯撑姿势,双手和双脚着地,身体呈倒 “V” 字形,然后手脚交替向侧方移动,如同螃蟹爬行,移动距离为 10-15 米。练习时要求保持身体稳定,腹部收紧,锻炼手臂、腿部和核心肌群的力量,提升身体的平衡与协调能力,为落地时的支撑缓冲奠定基础。每次练习 2-3 组,组间休息 1 分钟。

2. 仰卧起坐

学生仰卧于垫上,双腿屈膝,脚平放于地面,双手抱头,通过腹部力量使上半身抬起,胸部尽量贴近大腿,然后缓慢回落。该训练能增强腹部肌肉力量,有助于学生在落地时通过收腹动作缓冲冲击力。每次练习 20-30 次,练习 2-3 组,注意避免用手拉扯颈部。

3. 臀桥

学生仰卧,双腿屈膝,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掌着地,双臂放于身体两侧。通过臀部发力,使臀部抬起至身体呈一条直线,保持2-3 秒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此训练能强化臀部和大腿后侧肌肉的力量,提升落地时髋关节的稳定性和缓冲能力。每组练习 15-20次,练习 3-4 组。

五、结束语

小学田径课蹲踞式跳远训练需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通过针对性的跑动速度、跳起、腾空和着地训练,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技术要领,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训练强度和难度,关注动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培养对田径运动的热爱,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龙世忠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田径训练的有效策略——以二年级立定跳远教学为例 [J]. 新课程 ,2025,(05):149- 152.

[2] 曹颖文 . 小学田径训练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反思 [J]. 体育视野 ,2021,(23):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