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变更对造价偏差影响的成因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

作者

易震韬

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8

在现代工程建设过程中,造价控制是确保项目投资效益和运行效率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由于项目周期长、参与主体多、外部因素复杂,工程变更已成为影响造价偏差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工程变更的诱发机制及其在不同阶段对造价产生的具体影响,探索系统有效的控制对策,不仅有助于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也为提升建设单位的风险预控能力提供了支持。

一、工程变更与造价偏差的基本概述

(一)工程变更的定义与分类

工程变更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技术调整、功能优化、外部环境变化或其他管理需求,对原有设计文件、施工方案、合同内容等所作的修改。变更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它不仅涉及设计图纸的调整,还包括施工方法、技术参数、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更动,进而对项目整体造价产生影响。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变更主要可以划分为设计变更、材料替换、工艺调整、设备变更以及因外部因素引起的政策性变更等多种类型。设计变更是最为常见的类型,通常由于设计深度不足或建设单位需求变化所致;材料替换和工艺调整则多发生于施工过程中,为满足施工条件或降低技术风险而采取的应对措施;而设备变更和政策性变更则往往属于外部推动型,具有较强的不可控性。这些类型的变更在工程造价形成过程中表现形式多样、影响链条复杂,若管理不当,极易引发造价偏差乃至预算失控。

(二)造价偏差的表现形式

工程变更引起的造价偏差具有显著的直接性与扩散性,其最直观的体现是项目直接费用的增加,包括新增工程量、施工难度提升、材料与人工成本上升等方面。此外,变更还可能导致间接费用的膨胀,如工期延长引起的管理成本增加、施工组织调整所需的临时投入以及现场协调成本的上升。在变更处理不及时或决策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施工中断、资源浪费、重复作业等问题,进一步拉大实际造价与原计划之间的偏差 [1]。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工程变更虽未直接导致支出增长,但由于其影响了工程进度、合同执行效率或竣工验收程序,也会通过工期索赔、合同调整、运营延迟等方式间接推高成本。长期来看,频繁或非必要的变更还将降低项目的整体效益,使建设单位面临预算超支与投资收益下降的双重压力。因此,必须重视工程变更对造价偏差的综合影响,建立系统化、前瞻性的变更管理机制,以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与风险的有效防范。

二、工程变更导致造价偏差的成因分析

(一)前期阶段的变更诱因

在工程项目的前期阶段,工程变更的诱因主要源于立项、规划与勘察环节的准备不足。项目立项阶段若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功能需求分析,易造成建设目标定位模糊,建设规模、投资额度、使用功能等内容反复调整,进而在后续阶段引发设计与施工方案的频繁变更。此外,项目规划深度不够、片面追求进度、缺乏对整体资源条件的统筹考虑,也会埋下变更隐患。许多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能充分识别环境、地质、交通等客观条件,导致后续施工中不得不重新调整原有设计与施工组织,形成大幅造价偏差。

勘察资料不完整或精度不够也是前期阶段的影响因素,尤其在一些地质复杂或场地条件特殊的项目中更为突出。若地质勘探深度不足、地下管网未完全探明、土壤承载力估算偏差较大等问题存在,就容易在施工阶段因现场条件与设计预期不符而频繁变更施工方案,增加工程量和成本。在前期阶段中,设计与施工单位往往未能有效参与项目策划与技术对接,导致项目早期目标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脱节,进而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改,成为影响造价稳定的因素之一[2]。

(二)设计阶段的变更诱因

设计阶段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其质量与深度直接决定了后续工程的变更概率。在实践中,因设计单位对项目功能理解不充分和变更审批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设计阶段出现反复修改和图纸不统一等问题,进而引发施工变更。部分设计单位为赶进度提前出图,忽略了与建设单位、使用单位的充分沟通,未能准确把握实际使用需求与现场施工条件,最终造成设计与实际脱节,需要在施工阶段通过多次变更予以纠正,严重影响造价的稳定性与控制效果。

同时,设计深度不足也是导致变更频发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存在关键节点未详尽表达、专业之间协调不充分、细节构造缺乏完整逻辑等问题,往往需要在实际施工中通过临时调整和二次设计来补充完善。在设计阶段缺乏对项目成本的动态控制手段,设计优化工作滞后于工程进展,也容易使设计变更带来非必要的造价上浮。

(三)施工阶段的变更诱因

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后,现场条件、技术执行和管理协调的不确定性都会成为影响造价波动的因素。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因施工现场与设计图纸存在不符,或地质条件、结构接口等实际情况未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导致施工单位必须调整施工方案或对部分设计内容进行修正。而部分项目在开工后发现原材料、设备规格与实际需求不符,或存在施工难度超出预估的问题,也需要临时提出变更申请并重新核算费用。这类现场驱动型变更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影响工程节奏,诱发后续工序的连锁延误,进而加剧成本压力。施工单位内部的技术准备不足、施工方案调整频繁以及管理流程不完善,也常常导致变更不断。如技术交底不清、劳务队伍组织不合理、施工设备进场延迟等问题,均可能迫使现场进行临时更改。一些本可以通过事前协调避免的问题,最终以工程变更的形式体现,进一步增加项目造价的不确定性。

三、控制工程变更对造价偏差影响

(一)前期策划阶段的控制对策

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是控制工程变更和造价偏差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强化可行性研究、提高设计前期准备的深度、明确合同变更边界,是有效控制造价偏差的关键措施。强化可行性研究是前期策划的基础,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技术分析、经济评估和风险预测,可以全面了解项目的可行性,避免因信息不全、需求不明确等因素导致的设计变更。如果某工业工程项目在实施前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识别出潜在的地质风险和市场需求变化,提前调整了设计方案,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后期的重大变更,降低项目成本。工程项目还可以通过提高设计前期的深度,前期准备包括详尽的勘察、精确的测量、全面的需求分析和多方案比选。此外,还需要明确合同变更边界,在合同中详细规定变更的适用范围、审批流程和费用调整机制,可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有效约束非必要变更,减少因合同条款不清引发的争议和造价偏差。

某市政工程项目在初设阶段组织多方联合现场踏勘,发现原设计中车库基础埋深过大,导致大量土方需外运,既增加运输成本,又可能引发工期延误。项目部迅速联合设计单位开展优化工作,将车库标高整体抬高1.2 米,并将可用土方用于小区景观堆坡造型。设计单位据此调整图纸,并在清单中新增“微地形处理”及“基础标高调整”项。最终,项目减少外运土方约18,500 立方米,节约运输费用214 万元,虽增加景观造价32 万元,但总体成本下降182 万元,同时提高了工程质量与景观层次感,体现了前期策划阶段变更前置的显著优势。

(二)施工阶段的策略

在施工阶段,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与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工程变更的识别、控制和响应效率。BIM 技术的集成能力和数据关联性,为现场施工管理提供了可视化、数据化和集成化的支持。通过 BIM 三维建模和动态仿真技术,实现图纸、进度与施工现场同步联动,可提前发现冲突和设计误差,减少由图纸不一致或协作断层引发的变更。建立标准化的变更管理制度,设置多层级审批机制与费用调整程序,有助于规范各参与单位的变更行为,杜绝随意性和利益性变更,增强合同履约刚性。将变更记录纳入统一的台账系统并配套预警机制,能够实现变更数据的历史追踪、实时分析与趋势预测,提前干预潜在风险。

平台化制度下,施工过程中各类变更可在系统内预先模拟评估其对造价和进度的影响,辅以成本联动分析模型,对重大变更进行敏感性测算,有助于施工方与建设单位科学决策。还可以通过建立标准化的 BIM 数据接口和共享机制,强化与企业 ERP、造价软件的协同,使 BIM 不仅停留在图形表达层面,更嵌入到造价、采购、招标和进度计划的核心管理环节,实现“技术 + 管理”双重保障体系下的全过程变更管控 [3]。

以某区保障性住房项目为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2 万平方米,地库面积约 5.6 万平方米,涉及土方工程量超45 万立方米。由于项目地处老城区边缘,场地形态复杂、地下管网密布,土方开挖及调配难度较大,变更频发,对工程造价控制形成较大压力。项目部为此引入 BIM 技术辅助施工过程变更管理,构建了“设计 - 进度 - 造价”一体化协同机制。在项目实施阶段,基于 BIM 平台的变更台账模块与施工现场同步运行,BIM 系统预警数据显示二期北侧弃方计划受周边道路限行影响,实际运距将由预期的9km 增长至 。经系统测算,此变更将导致单方弃运单价上涨 11.6 元,总体成本增加约 96 万元。用,实际外运减少 12,700 方,避免新增成本 92.8 万元。

(三)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作为工程变更最为高发的环节,应依靠科学合理的过程控制措施确保工程造价的稳定可控。设立严格的变更审批流程是基础保障。通过制定变更的申请、审核、复核和批准等环节的统一标准,明确变更发起人、审批权限、审核内容和时限要求,有助于防止随意性变更,确保每一次调整都有充分的技术依据和成本评估支持。例如某公路工程项目在现场发现地质层偏移后,需调整基础桩布置。项目管理团队立即按流程提交变更申请,设计、预算、监理三方同时参与评估变更影响,确保调整既符合法规也在造价控制范围内,有效规避了设计调整导致的索赔风险 [4]。

实施动态造价管理机制,是保障造价实时可控的重要措施。通过项目管理平台或造价系统对各类工程量、材料单价、人工消耗等要素进行每日更新与记录,结合进度计划动态比对偏差来源,可实时预警成本风险。部分企业在工程管理实践中设置“变更预警红线” 一旦单月变更累计金额超出合同预算的5 % ,系统自动生成报告推送至项目负责人和财务部门,确保关键节点及时干预。此外,将造价偏差与工期、质量同步分析,可以辅助管理层做出更科学的调度与资源配置决策。

加强施工图纸的联合审查和现场核查,是预防图纸错漏引发变更的关键环节。在施工准备阶段,组织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多方开展图纸会审,并对重点部位如结构节点、设备接口、地下管网等实施现场核对,提前发现图纸与现场条件不匹配的问题。某医院项目在地下管网施工前,发现结构图中未充分预留设备井口尺寸,若按原图施工将导致设备无法吊装入场。通过图纸预审及时调整结构设计,避免了高成本的后期拆改和变更费用 [5]。

总结 :

工程变更作为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其对造价偏差的影响不容忽视。面对当下工程项目日益复杂、管理要求不断提升的现实,可以通过前置干预、过程严控与技术赋能,构建一套覆盖全周期、全环节的系统性应对机制,实现对变更行为的科学引导与成本风险的有效遏制。项目管理应从源头控制立项逻辑和设计基础,强化早期决策的理性化,施工阶段则需依托数据化平台和标准化制度形成闭环管控路径,将“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控”,从而提升工程实施的韧性与造价管理的可控性。在全过程动态协同的管理逻辑中,造价不再是静态的结算结果,而是贯穿每一次决策与执行行为的过程变量,只有持续优化变更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与管理效率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管洪涛 . 基于实景三维的交通场景模拟与可视化研究 [D]. 重庆交通大学 ,2024.DOI:10.27671/d.cnki.gcjtc.2024.000117.

2. 王晶 . 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的分析研究 [J]. 城市建筑 ,2024,21(24):207-210.DOI:10.19892/j.cnki.csjz.2024.24.54.

3. 毕金金 . 基于 BIM 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策略探讨 [J]. 中华建设 ,2023,(05):36-38.

4. 沈楠 . 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及标准化管控措施 [J]. 大众标准化 ,2024,(14):63-64+67.

5. 宫语晨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运用分析 [J]. 城市建 设 理 论 研 究 ( 版 ),2025,(08):136-138.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08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