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水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作者

卢丹

临沂市水利资源开发服务中心 山东省 临沂市 276000

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及极端天气增多,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传统水网在应对复杂水问题时渐显不足。现代水网整合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生态保护等功能,是破解水资源分布不均、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核心。当前,我国现代水网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但存在区域调配效率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城乡建设不均衡、设施与需求脱节、多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影响水资源利用,挑战国家水安全战略。因此,剖析现代水网建设问题并探索解决路径,对完善水网体系、强化水安全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现代水网建设的意义

现代水网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1]。其一,一个完善的现代水网能够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配,让有限的水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合理流动,避免出现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剩而另一部分地区严重短缺的失衡状况。其二,城市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稳定的供水和高效的排水系统。现代水网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减少因缺水导致的生产停滞;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用水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样需要水网的支撑,完善的灌溉网络能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提高农作物产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其三,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现代水网在维系水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合理的水资源调度,可以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维持河流的生态流量,防止水体萎缩和干涸。同时,健全的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能有效减少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生物多样性,让生态系统保持健康活力。其四,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方面,现代水网的作用不可替代。它能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在暴雨等灾害来临时快速排出积水,减少城市内涝和农田渍灾造成的损失;在干旱时期,又能通过跨区域调水缓解旱情,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不受严重影响。

二、现代水网建设的问题

(一)现代水网规划协同性不足

现代水网规划协同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规划衔接不畅,部分地区水网规划仅考虑自身行政区域需求,与相邻区域在管网布局、供水能力等方面缺乏协调,导致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城乡水网统筹不够,城市水网建设较为完善,但农村水网规划往往滞后,管网密度、水质标准等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水网体系,影响水网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水网设施老化与功能滞后

水网设施老化与功能滞后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2]。从设施状况看,部分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管道腐蚀、破损严重,漏损率较高,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影响供水压力和水质;排水管网方面,雨污混流问题较为普遍,部分管网未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难以满足当前水污染防治的要求。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供水安全和水环境质量,制约水网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水网管理机制不完善

水网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主体多元,水利、住建、环保等部门均涉及水网管理,职责交叉重叠,导致部分问题出现时多部门推诿,影响问题解决效率;二是责任划分不明确,部分地区未明确水网运行维护的具体责任主体,导致管网维护、故障抢修等工作落实不到位;三是维护资金不足,部分地区水网维护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难以满足日常维护和设施更新的需求,影响水网的运行效率。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现代水网建设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协同

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协同是提升水网整体功能的关键[3]。首先,政府制定全国统一的现代水网规划导则,明确规划编制的原则、标准和流程,规范各地水网规划的内容与要求,确保规划的系统性与一致性。其次,政府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建立跨区域水网规划协调机制,在管网布局、供水能力等方面统筹考虑相邻区域需求,推动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与管网建设同步实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后,政府统筹城乡水网建设,将农村水网纳入全域水网规划,统一管网密度、水质标准等技术要求,推动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水网体系,促进城乡水资源均衡配置。

(二)加大设施升级与资金保障

加大设施升级与资金保障是解决水网老化、功能滞后的重要支撑。针对设施老化问题,政府加快现有水网设施改造升级,重点对建设年代久远、腐蚀破损严重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换,推广使用聚乙烯、球墨铸铁等耐腐蚀、抗老化的新型管材,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供水安全性;针对资金投入问题,政府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将水网建设与维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优先保障管网改造、设施更新等重点项目;另一方面,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网建设,通过特许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明确投资回报方式与风险分担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这些措施既能推动设施升级,又能解决资金瓶颈,提升水网设施的整体性能。

(三)完善管理机制与协同体系

完善管理机制与协同体系是提高水网运行效率的核心。一是,政府明确管理主体与责任划分,厘清水利、住建、环保等部门在水网建设、运行、监管中的职责边界,确定由水利部门牵头负责水网整体规划与协调,住建部门负责城市管网建设与维护,环保部门负责水环境质量监管,避免职责交叉与推诿。二是,政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水网管理联席会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解决跨区域供水、雨污分流等跨部门问题,提高决策效率。三是,政府完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制定常态化维护流程与标准,明确维护资金的稳定来源,将水网维护资金纳入专项预算,确保管网漏损、设备故障等问题得到及时修复。同时,政府加强运行监测与绩效考核,建立定期巡检制度,及时发现设施老化或故障,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对水网运行效率、维护质量等进行评估,将考核结果与部门绩效挂钩,推动责任落实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水网建设中的问题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需从规划、设施、管理多维度协同解决。其理论价值在于揭示水网建设中问题、成因、对策的逻辑关系,为现代水网研究提供系统分析框架。现实价值在于提出的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设施升级、完善管理机制等对策,可直接指导地方水网建设实践,提升水网运行效率与功能发挥。随着水网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进一步关注水网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推动水网向绿色智能方向升级,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裘晓蕊 , 刘鹏 , 吴心艺 , 等 . 昆山市现代水网建设研究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5,(09):127- 130.

[2] 费晓磊 , 干家欣 , 苏丹 , 等 . 江苏省县级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研究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5,(07):229- 233.

[3] 张良 , 吴天航 , 周悦 , 等 . 宿迁市现代水网建设展望 [J]. 治淮 ,2025,(04):30-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