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白鲳鱼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刘漪彤 梁东懿 李鑫 蒋沁孜
湛江科技学院 广东省湛江市 524000
一、引言
农业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做强农业新质生产力才是我国农业实现战略突围的关键 [1]。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白鲳鱼产业已超越传统“资源—劳动”线性范式,正演变为以数据、算法和绿色低碳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协同系统。草潭海洋牧场深远海智能化网箱与海上风电耦合方案,更可输出“零碳渔业”标准,为全国 40 万亩海洋牧场提供可复制的能碳双控模板。同时,白鲳鱼种质芯片、AI 选育及疫苗芯片的引入,有望缩短育种周期 30% ,并建立国内首套海水鱼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体系,显著提升出口溢价。
本研究不仅能为草潭构建“蓝色粮仓 + 蓝色能源 + 蓝色金融”三链融合的新质渔业生态,也可为湛江市乃至全省海洋渔业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攀升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实践样本,从而在全球水产价值链中塑造具有中国话语权的标杆范式。
二、遂溪草潭白鲳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优势
从天然禀赋到数据要素 , 草潭镇位于雷州半岛西侧,海域开阔、水质优良,天然饵料密度达 1.2×105cells/L ,为白鲳鱼深水网箱养殖提供了“类野生”生长环境 2020 年内,遂溪县 3—6 月季节性撂荒耕地总面积为 6 188.87 hm2,6—9 月为 2 884.03 hm2,9—12 月为 7076.64hm2,总体呈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撂荒耕地地块分布较为零碎,呈零星状分布 [2]。目前,全镇已确权海域 3.2 万亩,建成深水网箱 626 口。然而,亟需通过 5G 浮台基站实现全域网箱联网,将传统“水域资源”升级为可计量、可交易的“数据资源”。
(二)产业链构成
从线性分工到智能协同, 全镇现有白鲳鱼产业主体183 家,以“家庭渔场 + 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形成“种苗—养殖—捕捞—初加工—销售”五大环节。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可通过建设“链主企业 + 数字中台”,打通苗种芯片、网箱传感器、冷链 IoT 与零售端扫码数据,构建需求反向驱动的柔性供应链,实现产业链整体跃迁,推动产业链从“补短板”向“锻长板”、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跨越,为“十五五”时期产业链向高端化、低碳化发展提供支撑[3]。
(三)技术现状
从单点示范到融合创新, 当前科研与产业合作仍停留在“项目制”阶段,尚未形成常态化“生态制”。智能装备方面,已部署的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仅实现“数据可视化”,尚未触发AI 投喂模型;下一步,应设立“科研—企业—政府”三元主体共同持股的渔业技术公司,将科研成果、专利与数据资产打包为可交易的“技术模块”,实现从示范到量产的闭环。
(四)市场表现
2023 年草潭白鲳鱼塘头均价 46 元 /kg,较海南低 8% ,根源是品牌溢价不足。“草潭金鲳”集体商标已注册,但扫码溯源覆盖率仅12%,信息仅含“产地 + 批次”;借助新质生产力可为鱼赋码上链,记录水质、饵料、动保及碳足迹数据,实现“一条一码一价”。
三、存在问题与挑战
(一)科技支撑能力不
草潭无常设专业渔业科研机构,技术攻关依赖专家下乡或寄样进城。病害防治靠养殖户经验,良种更新滞后致抗逆性下降。因缺本地化实验平台,新技术等需外地小试后运回海上验证,周期长、风险大,打击企业创新积极性。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渔排养殖多是五十岁以上“老把式”,擅长传统经验却不懂数据、基因知识,年轻人不愿从事致产业后继乏力。传统经验在现代高密度、资本化养殖场景难应对复杂变量,懂物联网、营养的复合型人才又不愿到一线,形成“老人用老法,新人不愿来”的恶性循环。
(三)数字化水平滞后
从投饵到巡箱,记录仍靠纸和笔;风浪一大,数据本常被海水浸透,字迹模糊。技术员想追溯某口网箱的历史水质,只能翻箱倒柜找台账,效率低下。智慧渔业平台虽已提上日程,却因缺乏统一标准、接口不一而进展缓慢。各家的传感器互不兼容,数据孤岛林立,精准养殖无从谈起。数字化的缺位,让“靠天吃饭”变成了“靠运气吃饭”。以往较少有文献将数字化水平和产业协同集聚纳入同一个研究系统 , 深入分析两者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4]。
(四)生态可持续风险加大
网箱过密致水流变缓,残饵、排泄物滞留,水面现油膜异味。养殖户为防减产加密增氧、加大换水,却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因缺乏全湾区生态监测与预警机制,赤潮或病原爆发时只能被动应对,绿色理念滞后让产业扩张与海洋承载力矛盾愈发尖锐。
四、白鲳鱼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建议
(一)构建“科技+”驱动的养殖系
依托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平台,设立白鲳鱼联合育种中心,重点突破种质退化、疫苗化和抗逆品系三大瓶颈。同步建设“科技特派员 + 养殖户”双向积分制度,将科研成果转化率、养殖户增收率纳入特派员考核,实现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二)引育新型渔业人才
实施“蓝色工匠”计划,对返乡大学生给予最高 30 万元创业贴息贷款。与湛江市的各类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共建“渔业微专业”开展智能网箱维护、电商直播、短视频剪辑等模块化培训,每年培养新型渔民1000 人以上。
(三)打造数字渔业平台
以草潭镇为试点,建设“1 张海图 +1 朵云 +1 个码”的数字孪生海洋牧场。通过北斗 +5G 实时回传水温、溶氧、流速等 12 类数据,AI 算法自动生成投喂曲线。同步开发“一鱼一码”追溯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捕捞批次、药残检测、冷链温度等全生命周期信息,增强品牌信任。要加快现代农业“智改数转网联”,支持智慧农林牧渔场建设,推进标准化、智慧化农业设施改造[5]。
(四)强化绿色发展机制
率先制定《白鲳鱼养殖生态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上线“养殖碳足迹”监测平台。通过以上措施,力争三年内使单位产量碳排放降低 25%,把白鲳鱼产业打造成全国生态渔业标杆 , 打造优质农业产业链条,夯实农业绿色转型产业基础[6]。
六、结论与展望
白鲳鱼作为区域特色优势品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推动科技创新、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和人才引领,是提升白鲳鱼产业质量效益、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构建新质生产力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实现“水中养鱼、云上管鱼、链上卖鱼”的现代化渔业模式,为广东乃至全国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与新动能。把握好、利用好海洋这个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在海洋强国建设上走在前、挑大梁[7]。
七、参考文献
[1] 王星飞 . 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与区域差异化研究——基于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农业生产的历史数据 [J/OL]. 中国农机化学报 ,1-11[2025-08-24].
[2] 刘耀楷 , 张靖琳 , 王友情 , 等 . 遂溪县季节性撂荒耕地的空间格局与空间自相关分析 [J]. 安徽农学通报 ,2023,29(13):116-122.
[3] 程远 , 侯宇琨 .“十四五”到“十五五”时期产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基于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低碳融合视角 [J/OL].价格理论与实践 ,1-6[2025-09-05].
[4] 李丹 . 数字化水平与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2023.
[5] 洪叶 . 创新 + 改革,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N]. 新华日报 ,2025-03-10(009).
[6] 赵向豪, 杨景淳. 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农业绿色转型的逻辑、挑战与对策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5,44(04):56-63.
[7] 李勋祥 .“科创引领”塑造海洋新质生产力 [N]. 青岛日报 ,2025-08-29(001).
【
作者简介】刘漪彤(2006-3),女,汉族,广东汕尾人,本科学历,学生,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基金课题:(本文系 2025 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白鲳鱼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遂溪草潭海洋牧场的调查。项目编号:2025ZKGLDC0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