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声乐教学与影视表演专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研究

作者

贾冬梅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引言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影视表演行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和变化。声乐人才作为影视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需求特征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影视表演行业对声乐人才的多元化、复合化需求。因此,研究如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实现高职声乐教学与影视表演专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影视表演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视表演行业对声乐人才的多元需求特征

(一)技能需求的多元化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表演行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演唱能力,而是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例如,影视剧主题曲的创作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音乐制作能力,角色配音还需精通方言模仿与情感表达技巧。此外,现代影视作品中常常需要声乐人才进行即兴创作,以适应剧情的临时调整或现场的突发情况。这种对复合技能的要求,使得声乐人才的综合素养面临更高的挑战。

(二)技术融合的加速化

随着虚拟拍摄技术的广泛普及,声音塑造已成为影视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例如,在一些科幻电影或动画作品中,声音设计师需要利用 AI 技术合成出独特的音效,而声乐人才则需要与声音设计师紧密合作,通过声音表演赋予这些音效以情感和生命力。这表明,声乐人才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将传统声乐技能与现代技术手段深度融合,以满足影视行业对声音呈现的高标准要求。

(三)职业素养的综合化

行业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影视剧组在选择声乐人才时,更加倾向于具备剧本理解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单一演唱型”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声乐人才不仅要具备出色的演唱能力,还需要能够与其他演员、导演、声音设计师等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

二、高职声乐教学与行业需求的现存差距剖析

(一)课程体系的滞后性

高职院校的声乐课程体系仍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传统模块为核心,严重缺乏影视配音、声音角色塑造等与影视表演紧密相关的实践课程。与影视表演行业对声乐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行业工作要求,使得他们在进入影视行业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再培训。

(二)教学场景的单一化

声乐教学大多局限于琴房训练,这种单一的教学场景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影视拍摄时,普遍存在“录音棚”和“镜头”恐惧现象,严重影响了其在影视表演中的综合表现。琴房训练无法提供真实的场景体验,学生在镜头前可能会因为紧张而无法准确表达角色的情感。

(三)评价标准的脱节现象

现有的声乐教学考核体系主要侧重于技术指标的评价,如音准、音域等,而对行业更为重视的创意表达、临场应变等软实力评估则严重忽视。这种脱节的评价标准无法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利于培养符合影视表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声乐人才。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重构路径探索

(一)需求驱动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以满足影视表演行业对声乐人才的多元需求:

1. 核心模块 :声乐基础与影视表演理论,为学生筑牢专业根基。核心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旨在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声乐基础知识和影视表演理论。通过系统的声乐基础训练,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技巧、音准控制等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技术模块 :数字音频制作与影视配音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模块主要针对影视表演行业对声乐人才的技术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数字音频处理、影视配音等技术技能。通过学习数字音频制作技术,学生可以掌握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学会对录制的声音进行剪辑、混音、特效添加等操作,提升声音的制作水平。

3. 实践模块 :剧组跟岗实习与项目制创作,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实践模块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剧组跟岗实习和项目制创作,让学生在实际的影视制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项目制创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创作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一个影视项目的声乐部分创作,包括主题曲创作、配音制作等,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拓展模块 :根据合作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保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与前瞻性。拓展模块是课程体系的补充部分,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与影视企业的紧密合作,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变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校企协同的教学场景创新

1. 引入“双导师制” :学校教师专注于声乐技巧教学,影视公司导师则负责指导项目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双导师制是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学校教师和影视公司导师的共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教师在声乐技巧教学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声乐训练。影视公司导师则来自影视行业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实践机会和专业的实践指导。

2. 共建“声效工坊” :模拟影视后期制作场景,配备专业录音设备与虚拟拍摄系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影视声音制作环境。声效工坊是一种模拟影视后期制作场景的实训基地,通过配备专业录音设备和虚拟拍摄系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影视声音制作环境。通过在声效工坊的实训,学生可以熟悉影视声音制作的流程和设备操作,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 开发“案例资源库” :收集优秀影视剧的声效制作案例,供学生学习与参考,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案例资源库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收集优秀影视剧的声效制作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参考的平台。同时,案例资源库还可以作为教学素材,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影视声音制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多维度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包含技术能力(占比 40% )、创意表现(占比 30% )、职业素养(占比 30% )的综合评估模型,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技术能力的评估主要关注学生的演唱技巧、音准、音域等方面,占比 40% ;创意表现的评估则注重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即兴演唱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方面,占比30% ;职业素养的评估包括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剧本理解能力、跨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占比 30% 。通过这种综合评估模型,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结论

产教融合为高职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重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未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新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对影视产业升级的支撑力。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声音分析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技巧;利用元宇宙技术创建虚拟影视拍摄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些创新举措,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声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