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作者

何林章

陕西省南郑区圣水镇初级中学 723100

摘要:小组合作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增长学生的物理学科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深入探讨物理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现象,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他们在小组内积极交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一、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同伴那里学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同时,通过相互帮助和协作,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难题,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划分小组

科学、有效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与学生间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形成融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遵循小组划分的科学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需求合理划分小组,促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科学搭配,确保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以“光的反射定律”教学为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便他们循序渐进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最终理解光反射遵循的规律,完成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前可以发放一份预习问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光的反射知识的认知填写问卷。教师设置涵盖光反射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等简单的问题,初步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之后,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将学生分为“基础扎实、理解力强”“有一定基础,但需进一步引导”“基础薄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三类,分组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包含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以便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确保各小组之间保持相对均衡的水平,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与合作的机会。分组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水平等,科学合理分组,确保小组内部氛围和谐,促进有效沟通。

(二)引导合作探究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共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是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

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在实验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然后,教师可以分发实验器材,如凸透镜、光屏、蜡烛和刻度尺等,并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调整凸透镜、蜡烛和光屏的位置,观察并记录成像的特点。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发。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总结。每个小组可以派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悟。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还能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创设学习情境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一定的契机。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而言,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还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样具有积极影响。所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合作学习意识,将合作学习贯彻落实到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原理:“假设同学们要外出郊游,此刻正坐在急速行驶的大巴车上,请思考如下两个问题。问题一:行驶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操作才能保证车辆的平稳行驶?问题二:如果下一个路口遇到红灯,司机突然猛踩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乘车经历加以思考后,展开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想法,确保答案的准确性。通过情境创设,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物理概念。此外,教师结合实验步骤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如在桌子上铺一张纸,在纸上放置硬币,快速将纸抽走,观察硬币的变化。学生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设计类似的小实验,在亲身体验中直观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教师鼓励学生在组内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类似现象,并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此类现象,将讨论结果制成组内探究报告,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具体认知。

(四)强化反思总结

合作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合作成果的回顾,更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的深度剖析。通过反思总结,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具体问题,如:“在这次合作中,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可以改进或做得更好?”“你在合作中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或技能?”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表现,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合作中的感受和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经历,通过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升。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和反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表现,并找到改进的方向。通过反思总结,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学生还能在总结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机会,并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探讨,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有所收获,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陆涛.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模式实践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4,(04):31-33.

[2]林艳波.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教育,2024,(24):87-89.

[3]冯雪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04):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