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伦园石屏风的文化与历史价值研究
刘军
广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四川省广汉市 618300
引言
目前保存于四川广汉文庙内的叙伦园石屏风于上世纪 80 年代由张晓熙宅院迁移至文庙。位于广汉市花市街的张晓熙宅院占地约 30余亩,门匾曰“大夫第”,宅院命名“叙伦园” ① ,笔者推测张晓熙即为张智元的后人。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叙伦园改建为广汉师范学校,如今为广汉市金雁中学万寿街校区。叙伦园石屏风是清代四川广汉士绅张智元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现存诗 10 首,刻于红色砂岩,石屏风不仅记载了园林的修建过程(1872—1876 年),还通过亲友题咏展现了家族的文化追求。本文旨在从历史学、文学与社会学角度,分析其多重价值。
一、历史背景与修建始末
叙伦园石屏风记述了同治十一年壬申岁(1872 年)四川广汉人张智元(字慧伯)在城西郊区修建了一处以家宅为主体的园林(别业),于光绪二年丙子岁(1876 年)仲冬月长至日(冬至日)落成搬入,邀请其弟弟、女婿、侄子、外侄(妻子的侄子)等亲戚撰写诗词,并刻石留念。
碑高2.08 米,宽1.66 米,厚0.05 米。碑身正面镌刻诗词等10 篇,其内容以不忘祖风、祖训、书香传家为主。碑的材质为红色砂岩,碑身表面虽略有风化,但诗词等内容完整,清晰可见。从“慧伯自记”,可知他是户主。虽然其身份和经历无从考证,但从诗文中在“傍城之西隅”“拓地筑名园”“四面渠渠环夏屋”“借叨风雅照庭除”—有雅兴聚集亲朋好友,吟诗抒情,应属家境殷实、阅历丰富的文人或退职闲居的官吏。“叙伦”取“叙天伦之乐”之意,张智元在自记中强调“勿忘祖风之古朴”,反映其以儒家伦理治家的理念。园中牡丹、兰桂等植物的栽种,亦象征家族繁荣与文化品格。
二、石屏风文本的文化内涵
叙伦园记
山水幽深,风月清白,骚人墨士之游览也;楼阁壮丽,珍异丛杂,王宫贵胄之玩娱也。余于壬申岁,傍城之西隅构别业,中为小园,名曰:“叙伦”。夫岂以惠连自居,而仰企青莲之乐事乎?欲使后之人顾名思义,勿图快游览,极玩娱,不忘祖风之古朴,兹幸焉耳!乃园之将成也,牡丹先春以花,兰桂海棠芬芳璀璨,或谓太和所感召,抑曷胜愧,今卜吉就迁其中,爰志之,聊为引玉砖,仅搏风雅之一笑云。
光绪丙子仲冬长至日慧伯自记
作者以山水风月之清幽(文人雅士之乐)与楼阁珍玩之华丽(权贵之娱)对比,暗示自己追求的是前者,体现文人淡泊高雅的志趣。“壬申岁”(1872 年)慧伯在城西建造别业(别墅),其中辟小园,取名“叙伦”。“叙伦”意为遵循伦理纲常,强调对传统道德与古朴家风的传承,而非单纯追求游乐(“勿图快游览,极玩娱”)。作者通过建园记事,强调园林不仅是休闲之所,更承载了文化传承的使命。以“叙伦”之名警醒后人保持古朴家风,反对奢靡享乐。文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亦透露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与谦逊品格。
慧伯岳翁大人叙伦园落成志贺孝友风徽自昔留,名园犹是溯先畴。
龙钟笑传斑衣彩,雁序欢怡棣萼楼。
春暇庭开花似锦,酒阑檐挂月如钩。
往来尽属敦伦客,远胜兰亭禊事修。
愚子婿周廷徵撰稿
这首七言律诗是女婿周廷徵为岳父“慧伯”的园林“叙伦园”落成所写的贺词,表达对长辈的敬意与祝福。全诗通过孝道传承(斑衣娱亲)兄弟友爱(棠棣雁行)园林雅集(花月酒筵)三重维度,歌颂岳父家族“叙伦”(彰显伦理)的园居理想。用典精当,对仗工整,体现传统文人贺寿应酬之作的典雅风格。
忆昔芳园启桃李,天伦乐事叙如此。
今公拓地筑名园,园成锡我兰丝纸。
我见公园名叙伦,此义会从芳园取。
公园匪袭芳园名,我因公园溯自始。
光阴百代之过客,天地万物之逆旅。
但愿年年春夜中,月光长照金尊里。
慧翁姻老伯大人叙伦园落成谨呈七古即希教政 姻如侄李少白未定草
该诗为七言古风,是李少白为庆贺姻亲慧翁新建“叙伦园”落成而作。诗中回忆昔日芳园中的天伦之乐,点明新园命名的深意,并感慨光阴流逝,最后以“月光长照金樽”祝愿慧翁家族永享团圆。全诗情感深厚,融合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传统文人对家
族伦理的重视。
恭次原韵题奉
慧伯姻翁大人移居新构叙伦园之喜 一庭绕屋树扶疏,拓得新居接旧居。
伏枥还存千里志,安巢仍载五车书。
飞英胜会春常在,修禊名园画不如。
宴叙天伦真乐事,邀来风月满阶除。
姻晚胡学安顿首篆书
这是一首应酬诗,通过描绘新居环境、赞美主人志向与学识,并想象未来园中文宴之乐,表达对姻亲长辈迁居的恭贺之情。诗中融合自然景致、人文典故和家族伦理,符合传统文人交往的雅致风格。注:此类诗作常见于清代至民国时期文人圈,注重用典与礼节性表达。
别业重开绿野堂,隔年花信递韶光。人从北阙沾伦诰,月傍西湖醉羽殇。自有家声传孝友,不随世态问炎凉。君今老福真堪羡,庭满芝兰绕膝香。梅花仙骨几生恪,香雪随园第一流。地拓溪山曾十亩,书成金鉴已千秋。熙春仅许隆中驻,好景都从笔底收。文字因缘磨石古,汉儒精合仰西州。
姻愚侄胡学海拜稿并书
该诗是典型的传统酬赠之作,融合了对长者的德业颂扬(仕隐双全、家声清正);对文人理想的寄托(著述传世、园林雅趣);对家族繁荣的祝愿(芝兰绕膝)。整体体现了清代士大夫文化中重视伦理、文学与自然情趣的价值取向。
贺慧伯太姻翁大人新构叙伦园园成 莺迁贺者,诗皆珠玉,晚也琢句,词愧锦囊,聊作短歌尚希教政
叙伦园似金谷,四面渠渠环夏屋,人道刻桷快游观,我道承先增土木,南第偏教北第连,新居斜傍旧居筑,阁对水心亭,亭对琅玕竹,窗映美人蕉,篱补渊明菊,牡丹海棠十万株,瑞兆先春红簇簇,宫袍舞处莱衣斑,花间掩映中郎服,报到平安百忍堂,酝酿太和昭肃穆,晚为太翁歌,且为太翁祝,但愿年年春夜中,尊前月下饶清福。
姻再晚李梦淞拜稿
该诗通过铺陈园林的物理景观(建筑、花木、布局),升华到家族伦理与人文意境,强调“承先、孝亲、和睦”的儒家价值观。艺术上融合比喻(金谷园)、典故(莱衣、百忍堂)、对仗(" 窗映美人蕉,籬補淵明菊 ")等手法,展现骈文的华丽风格。通过描绘园林的华美与家族的和睦,颂扬长者的德行与治家之道,并表达对其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诗中融合景物、典故与伦理,兼具文学性与礼仪性,是典型的传统贺赠之作。慧伯兄卜吉新迁叙伦园恭呈此律
自别犀江卜比邻(癸酉冬,弟自犀江入城,卜居黄氏宅,与兄别业咫尺相望),
隔年先兆百花春(乙亥冬,园中牡丹兰桂海棠,先春向荣,曾与宴贺),
窥园不敢题诗句(园成兄屡索诗,自度无才,颇惭风雅),画竹聊堪赠主人(弟非工画竹?而屏风窗格间多留拙笔),
自有家声承祖业,愿随明月叙天伦,从今种得儿孙福,杖履长游雁水滨。
弟溪元拜题
这首七言律诗是作者(署名“弟溪元”)为祝贺“慧伯兄”迁居新宅“叙伦园”而作的题赠诗,诗中融合了邻里情谊、自然雅趣与家族期许。诗作在谦逊的表白下,透露出对友人迁居的深切祝福,以及对家族传承与自然雅趣的双重颂扬,展现了传统文人题赠诗中的礼仪与真情。
家风应接祖风来,堂构新成费主裁。
为示子孙敦古朴,敢将土木耗赀财。
宴张桃李天伦叙,香毓芝兰世泽培。
最喜满园花木盛,欣欣常向四时开。
贺慧伯堂叔封翁新建叙伦园功成谨呈一律以志贺,非敢云诗也 侄际舒拜擬
这首七言律诗是作者际舒为祝贺其堂叔慧伯新建“叙伦园”落成而作的贺诗,诗中充满对家族传承与人文精神的赞颂。全诗以“叙伦”(伦理敘述)为核心,通过建筑、宴饮、花木等意象,展现了对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视。艺术上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语言典雅庄重,符合贺诗体例。末句“非敢云诗也”的自谦,更显传统文人的礼仪风范。
承先不愧曲江人,前业宏开雒水滨。
女顾楼台环作峰,一时花木绮如春。
香分桂院传阴阳,月对房湖宴叙伦。
最是此间真乐处,室袍堪当舞衣新。
丙子仲冬月奉
慧伯叔大人乔迁叙伦园新构之处
侄梦蛟谨题
该诗为清代文人贺迁居的七律佳作,诗中巧妙融合园林景致与家族伦理,以“曲江”(张九龄故里)喻指叔父继承先贤德业,“雒水滨”(今广汉鸭子河边)点明新居风水之胜。全诗通过典雅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新居的宏丽景致与家族和睦的伦理之乐。
年来世味已荒疏,聊傍西城卜隐居(壬申岁,于正堂之左,卜筑蜗庐),堂构敢忘先世业(先祖父以勤俭持家,今余创此别业,自壬申迄,丙子冬落成,而迁居焉,乃益信守成之不易也),儿孙须读古人书,漫言花瑞频相贺(乙亥冬,天气晴暖,有以牡丹海棠兰桂并开为贺者,自度无德不胜赧然),自叙天伦愧不如,幸得往来题咏客,借叨风雅照庭除。
慧伯附题
这首七律《慧伯附题》以隐逸情怀为主线,融合了家训传承、天伦之乐与文人雅趣,展现了传统士人的精神世界。“花瑞”反常现象在传统文化中常与“天人感应”关联,作者的反应符合“君子畏天命”的儒家训诫。“蜗庐”自称既示谦卑,亦暗含《庄子》“鹪鹩巢林”的哲学意味。此诗可视为明清之际士绅阶层的精神标本,既有物质生活的经营(别业建造),更有精神家园的坚守(诗书传家),在出世与入世、自傲与自省间保持微妙平衡。
综上10 首诗中包含的自然意象:多篇诗词以花木(牡丹、海棠)、月影为意象,体现士大夫“天人合一”的审美。雅集活动:第七篇提及“宴叙天倫”,类比兰亭雅集,显示文人交游的传统。文学形式:诗词体裁多样,包括七律(周廷徵)、七古(李少白)等,语言典雅,用典丰富(如“金谷园”“莱衣斑”),体现晚清诗人创作风格。晚晴诗人主张广泛学习前人的优秀成果,通过“师古”进而达到自由地表达才情性灵的境界。 ②
三、艺术与材质研究
叙伦园石屏风由广汉工匠张顺和镌刻,材料采用红色砂岩,笔者推测石材应当产自广汉附近的金堂等地通过金堂赵镇水运至广汉,此论断有待后期考证。红砂岩主要呈粒状碎屑结构和泥状胶结结构两种典型结构形式,因胶结物质和风化程度的差异,其强度的变化大,易产生风化。石屏风历经 140 余年的风雨,由于露天存放,受到温差变化导致的膨胀收缩、酸雨、盐分结晶,大气污染等因素影响已出现表面部分风化,碑身脱层等问题。广汉市文物部门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完成了碑文拓印、拍照、绘图、尺寸数据采集等基础工作,并建有专档。2024 年 8 月,为有效杜绝人为刻画、触摸等损坏文物行为的发生,采用物理隔断方式,安装了铁质护栏,进一步强化了保护措施。
目前石屏风虽局部风化,但字迹清晰,雕刻精美,展现了四川地区清代石刻技艺。在艺术特色方面,叙伦园石屏风充分展示了我国书法艺术之美。碑身正面所镌10 篇诗词题咏,涵盖了草书、隶书、篆书(小篆、汉篆)、楷书、行书诸体,可谓众美兼具。从整体布局看,其寓参差错落于精整之中,诸篇题咏书法幅面的大小、长短、疏密、方圆关系和不同书体的呼应、组合等处理得颇为考究,安排妥帖,整个碑面书法布局显得饱满而不拥挤,工整而不乏灵动之趣。从碑面整体来看,碑面右端通贯碑面天地的《叙伦园记》和碑面作端通贯碑面天地的勒石、镌刻者落款,因二者字径大体相当且较其他题咏书法字径稍大,又为稳重的行楷,故而构成了整个碑面端庄的大骨架,其余题咏书法则在此间错落、呼应而不显杂乱。特别是两个圆形形式(一为团扇扇面,一为圆形汉印)在其间的穿插,尤生机趣。
具体而言,《叙伦园记》、《慧伯附题》为行楷,源出二王一脉,具雅正端庄之致;《慧伯岳翁大人叙伦园落成志贺》为行书,亦用右军法,沉雄而不失流丽;李少白贺姻亲慧翁新建“叙伦园”落成七古,系以隶书写就,字法特别强调蚕头燕尾,虽无汉隶朴茂雄强之风,但也具流丽秀雅之姿;《恭次原韵题奉》采用了圆形汉印与行书上下组合配套的形式书写同一诗作,前者系缪篆,风格浑厚工整,后者仍是右军一路行书,当从《圣教序》化出;胡学海题咏诗为行书,以王右军行书为底色而融入明代行书字法与章法,彰雄秀俊雅之风;《贺慧伯太姻翁大人新构叙伦园园成》为楷书,清雅刚健,似从欧阳询、文征明化出;《慧伯兄卜吉新迁叙伦园恭呈此律》采用了右篆书和左楷书相结合书写同一诗作的形式,右边小篆谨严端庄,左边楷书古厚雅正,整体颇为协调;《贺慧伯堂叔封翁新建叙伦园功成》为隶书,书风与李少白贺姻亲慧翁新建“叙伦园”落成七古隶书大体相同,楷书款字更佳;《慧伯叔大人乔迁叙伦园新构之处》为草书,颇有明代尺牍书风之风神,潇洒流畅而书卷气浓;《慧伯附题》为行楷,遒劲端雅,气象正大;勒石、镌刻者落款中仅“至”为行书写法,“丙”略带行书意,余皆楷书,可归为楷书,也可归或行楷。
总的来看,叙伦园石屏风的书法兼容诸体而不显杂乱,镌刻细致精到,诸篇书法总体格调较高,碑面整体布局考究,稳重典雅中透出灵动,堪称文辞与书艺双美的石屏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结语
叙伦园石屏风是晚清士绅家族文化的缩影,张智元通过修建园林、刻石纪事,强化家族凝聚力,并借屏风展示其社会地位与文化资本。石屏风文本、工艺与历史背景共同构成多维研究价值。未来可通过数字化保护、石质文物的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等与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挖掘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拓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参考文献:
① 四川省广汉市《广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广汉县志》,第240 页。② 顾瑞雪著:《科举废止前后的晚清社会与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7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