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2434” 校本研修模式赋能“ 一核四环九步” 信息化项目驱动

作者

黄海琦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兴小学 516007

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校本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路径,需与学科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本文结合区教师发展中心省级重大项目推行的“2434”校本研修模式赋能惠兴小学信息科技教研组构建的 “一核四环九步”项目式学习模式,探索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以项目驱动为导向、以研修赋能为支撑的实践路径,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素养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双模式的核心内涵与关联逻辑

(一)“2434” 校本研修模式的体系框架

区教育发展中心省级重大项目推行的“2434”校本研修模式以“学校内涵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为两大领域,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课程”四大模块,依托“三化策略”(一体化、主题化、系列化)和“四个环节”(发现问题—学习解决—尝试实践—形成策略),构建了“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研修体系。该模式强调“一校一案,一科一策,一师一题”,以“分级管理、专业指导、科学评价”为保障,旨在通过精准研修提升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推动区域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二)“一核四环九步”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核心架构

我校信息科技教研组构建的“一核四环九步” 模式,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项目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成长。其中,“四环”形成完整闭环:项目分析,聚焦主题理解与兴趣选择;前期准备,侧重计划制定与团队分工;项目实施,注重实践探究与问题解决;项目验收,强调成果展示与多元评价。在此基础上细化的“九步”流程,从项目解读到作品修改,明确了每一步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为学生信息化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合作素养。

(三)双模式的内在关联逻辑

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依赖教师的项目设计、指导与评价能力,而“2434” 校本研修模式恰好为教师这些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系统支撑。“一核四环九步”模式中教师所需的项目开发、技术支持、评价设计等能力缺口,可通过“2434”模式的四大模块针对性解决;同时,项目式学习实践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又能成为校本研修的鲜活主题,形成“教学实践—问题凝练—研修提升—质量优化”的良性循环。

二、实践路径:项目驱动下校本研修的融合实施

(一)以项目需求锚定研修主题,实现“一科一策”精准发力

基于“2434”模式“发现凝练问题”环节,以“一核四环九步”项目式学习各环节的教师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研修主题。在项目分析环节,针对教师 “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兴趣选择主题,并明确项目目标”的困惑,开展“项目主题设计与目标分解”主题研修;在前期准备环节,围绕“团队分工合理性与计划可行性”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校本培训;在项目实施环节,聚焦“技术支持有效性与资料筛选科学性”,通过“信息科技工具应用”“资料查找与甄别”等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在项目验收环节,针对“评价量规设计与成果汇报指导”难点,开展“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课例研修。通过将项目式学习的痛点转化为研修重点,确保研修主题与教学实践高度契合。

(二)以模块融合构建研修体系,支撑项目全流程实施

依托“2434”模式四大模块,构建覆盖项目式学习全流程的研修支撑体系。在校本培训层面,采用“专题讲座 + 案例点评 +AI 智能培训”形式,系统培训教师项目设计理论、跨学科整合方法与数字化工具应用,如针对“九步”中的“制作作品” 环节,开展图形化编程、3D ONE 设计、PowerPoint 等制作工具的实操培训;在校本教研层面,以集体备课为载体,聚焦项目式学习课例打磨,例如围绕 “收集资料”环节,组织教师共同设计“资料筛选标准”教学方案并进行对比研磨;在校本科研层面,鼓励教师以“一师一题”参与课题研究,形成实践成果;在校本课程层面,结合项目式学习成果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包,如将学生优秀作品案例、教师指导心得汇编为《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活动集》,优化教学实践。

(三)以策略保障深化研修实效,推动模式落地生根

运用“2434”模式的 “三化策略”与“四位一体”体系,保障研修实效。采用“一体化”策略,将项目式学习教师能力培养纳入学校年度研修计划,确保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贯穿始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记录项目指导日志,教研组每月开展“项目式学习问题会诊”同伴互助活动,每学期邀请专家进行“项目设计与评价”专项指导;通过“主题化、系列化”策略,围绕“项目式学习全流程优化”设置连续研修主题,如从“主题选择—计划制定—作品创作—成果评价”分阶段开展系列研修活动;依托“区、片、校、工作室”四位一体体系,发挥校本研修示范校辐射作用,组织跨校项目式学习研修共同体,通过 “结对帮扶、送教展示”等活动分享实践经验,如我校与薄弱校开展“项目实施环节技术支持”联合研修,共同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初步成效

通过项目驱动与研修赋能的融合实践,我校信息科技教学与教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教师层面,从“教技术”到“育素养”的成功转型,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明显提升,近一年开展了3 节项目式学习公开课;学生层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跃迁,在项目式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作品质量与成果汇报水平显著提高,在区级信息科技竞赛中获奖数量同比增长 40% ;学校层面,从“经验总结”到“模式输出”的升级,学校于2025 年6 月承办区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展示活动,由学生现场展示的“海洋生态保护系统”项目,吸引50 余所学校观摩学习,为区域同类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二)反思与展望

实践中仍存在不足,如研修评价机制对教师项目指导能力的针对性不足,网络研修资源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度有待提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五维度”评价机制,将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的指导成效纳入评价指标;加强“AI 智能培训”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结合,开发针对性在线研修课程;深化校本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更多可“复制”的项目式学习研修策略,推动小学信息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小学信息科技校本研修以项目驱动为导向、以研修赋能为支撑,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有效路径。惠兴小学通过融合 “一核四环九步” 与 “2434” 模式,形成了“教学实践—问题凝练—研修提升—质量优化”的信息化建设良性生态。未来需持续深化双模式的融合创新,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 “助推器”,让项目式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成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