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户参与视角下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特征及对策

作者

周畅 刘培培 陈召亚

保定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071000

1 引言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秸秆、农膜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造成的区域性、分散性污染。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强度高,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污染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北省在农业污染治理方面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通过加强农药、肥料、农膜等管控,并推进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扩散。同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的全面配套,提高了资源化利用率,减轻了环境压力。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河北省农业污染治理的体系框架,展现了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决心与成效。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过程中,农户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生产行为直接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 [2]。现有研究缺乏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微观实证,需填补“行为动机 - 政策响应”研究空白 [3]。因此,如何提高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农户采取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成为解决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关键。

本文深入了解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情况、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索了适合河北省省情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对策建议,为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基层实践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数据来源于农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河北省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等 11 个地级市,共获取农户有效问卷 1909 份,其中从事种植业 1140 户,养殖业 411 户,种养结合 358 户。调查内容涉及农业生产行为、污染认知、政策反馈等方面,全面反映了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治理需求。

2 农户参与特征分析

2.1 农户基本特征

年轻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关注,青壮年劳动力占比较高。年龄分布以 18-30 岁和 30-40 岁的农户为主,占 67% ;初中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 81.68% ,表明后续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普具备了良好基础。种植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面积大于10亩的占 26.75%。养殖类型呈多元化特征,禽类养殖占比 64.23% ,畜类养殖占 60.10% ,水产养殖占 61.31% , 25.79% 的调查对象各类养殖均有涉足。种养结合模式以“猪 + 果蔬 / 粮食”“牛 + 牧草 /青贮作物”“家禽 + 果园”最为普遍。

2.2 农业面源污染认知情况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普亟需细化推进。农事活动能够产生面源污染在各类农户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识( >50% ),但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概念的了解程度不高。其中,种植户认为农药和化肥是形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养殖户和种养户认为其中畜禽粪便排放、农药和化肥是形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就“农业面源污染”这一概念而言,在农户中并未形成广泛认知,39.39% 的种植户、35.77% 的养殖户和 33.80% 的种养户反映非常了解面源污染,仍各有六成以上反映只听说过或完全不了解面源污染。这表明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具有了较好的基础,但需要针对农业经营者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科普,以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

2.3 政策认知及实施效果

政策覆盖知晓度不足,政策执行分化,实际效果认可度不高。知晓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户不足半数, 45.61% 种植户、35.52% 养殖户和 37.15% 种养户表示知晓当地政府出台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29.74% 完全不了解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政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培训存在不足, 42.11% 种植户、34.79% 养殖户和 37.99% 种养户确认接受过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培训;政策执行效果认可度不高,43.60% 种植户反映当地没有或农药废弃物回收点不便利,对政策执行效果较好和非常好的反馈最高仅有28.42%。养殖户( 17.30% )和种养户( 18.44% )认为政策执行较好和非常好的不足二成。

2.4 污染行为及责任认知

化肥农药使用频率较高,农资选用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不尽合理。种植户单季化肥使用频率大于 3 次的占比 39.91% ,单季农药使用频率大于 3 次的占比 63.42% ;从未使用低毒 / 生物农药占比

28.25% ,实现农药包装回收的占比 34.65% ;农膜使用率 66.49% ,使用可降解农膜占 86.28%,农膜回收率达不足 50% 的占 29.82%;52.54% 的农户采用焚烧或作为家庭燃料的处理秸秆。养殖户中禽畜粪便处理方式中存在直接排放的占比最高达 30.66%,粪污还田养殖户比例仅占 19.22% (79 户),其中仅有 36 户表示粪污还田量达到一半以上;养殖废水排入沟渠 / 河流或直接蒸发 / 渗透的占比 45.74%,仅有略高于半数的农户对废水进行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养殖过程中使用兽药情况显示,很少使用和从不使用的占比36.25%;购买饲料主要关注饲料的价格和品牌,对营养成分(20.19%)和是否添加激素等成分考虑较少(17.27%);54.74% 的养殖户选择将剩余饲料包装直接丢弃或焚烧。种养结合户在 60% 以上选用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进行农业种植,化肥比例为 36.03% ,相对于种植户大幅降低。

农户对自身污染责任有一定的认知,企业污染行为治理应得到关注。种植户认为企业排放( 67.19% )和农民自身行为( 64.39% )是农业污染的主要责任方,自然因素( 23.60% )和政府监督不到位(23.95%)则是次要的责任方。养殖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排放(50.28%)是农业污染的主要责任方,农民自身行为(43.02%)和自然因素(40.22%)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次要的责任方,认为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只占 21.51% 。

2.5 环保意愿及需求

清洁生产方式的接受度有待提高,政府在技术支持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调查显示 44.91% 的农户不愿意为清洁生产付费,30.26% 愿意少量付费。农户对技术培训、资金补贴、市场对接和环保设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需求较高。种植户中,反映需要精准施肥、生物农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节水灌溉等政策技术支持的均超半数。养殖户和种养户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培训、资金补贴、市场对接需求均达到了半数以上。种养户使用农家肥降低了化肥使用量,但超半数反映存在粪肥过量导致作物烧根、未发酵粪肥引发病虫害、施肥后农田异味大、雨季粪水随径流污染沟渠等现象,未出现问题的仅占 35.75%; 50% 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种养结合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粪污处理技术、粪肥用量指导、重金属 / 抗生素残留、施肥与养殖粪污排放时间不一致等问题。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困境的成因分析

3.1 历史欠账与资金投入缺口大

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多元化特点,污染种类繁多,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必需品,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农业副产物,这些污染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其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传统手动喷雾器雾化效果差、漂移率高,导致农药利用率低;农膜自然降解周期长达数十年,但人工回收成本高,机械回收效率低;化肥有效利用率仅 40% 左右。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周期长、见效慢,小规模种养殖导致污染源分散,生产模式落后,导致污染治理工程量大、成本高,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中央和省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金人均投入不足,远低于治理需求。

3.2 技术推广难度高和推广渠道不畅

农户对技术培训、环保设备等具有较高需求,但由于缺乏高效的治理技术、设施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难以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施。一些先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成本较高、操作复杂等原因,难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如,高效堆肥、厌氧发酵等资源化技术处理成本成为养殖场负担;秸秆综合利用收储成本高,秸秆资源化技术(如生物质发电、燃料乙醇、食用菌基料)面临“收储难、运输贵、加工利润低”问题。部分治理技术是针对特定地域和作物研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往往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作物的需求,导致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无法发挥最佳效果。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周期控制、秸秆高效转化等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制约产业化发展。农户的种植规模、收益情况均直接影响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应用。此外,农户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缺乏科学施肥、用药、养殖等知识,受科普资源、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不足的影响,导致农业推广渠道受限,这也导致了农户技术培训需求高,政策和技术需求衔接不畅的苦境。

3.3 监管能力薄弱与激励机制缺失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需要深入、持续的科学研究和系统的管理策略。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尚未全覆盖,部分区域仍依赖人工巡查,难以实现精准管控。随着各类地膜、农药、抗生素、激素、病原微生物等在农田中残留,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新型污染物。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专业人员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政策效果打折扣。同时缺乏足够的补贴和奖励措施,无法有效引导环保行为。

3.4 经济利益驱动导致农民参与度提升困难

农户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执行情况的反馈也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虽然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传统习惯、经济利益等因素,往往难以做到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和妥善处理废弃物。 50% 以上农户户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造成农业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但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却增加了; 40% 以上的农户认为农药 / 化肥价格下降、技术推广不到位、政府补贴不足也是参与度低的重要原因。农户由于担心影响生产效益、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原因,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难以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各级从政策层面制定了多项文件,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导致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措施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农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健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广“集中处理中心 + 合作社+ 农户”畜禽粪污处理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建设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配套管网和田间储粪池。结合河北省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等工作,依托生物质发电、饲料加工企业,建立“县收储中心 + 乡中转站 + 村收集点”的三级收储运体系。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支持治理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将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低毒农药、可降解农膜、农膜回收、实施秸秆还田等纳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贴范围,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设备购置补贴。在优惠税收政策方面,对从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企业和机构给予税收优惠。

4.2 深化技术创新与推广

加大对农业环保技术和设施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降低技术和设施的成本。支持高校、企业联合攻关,研发低成本降解地膜、秸秆高效转化设备等,在生态农业技术、污染防治技术、智能化监管技术等领域加快创新。创新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户采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地方学校和企业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推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学校参与的技术推广网络,重点推广精准施肥、生物农药、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组织专家下乡指导粪污资源化利用,解决粪肥烧根和病虫害问题。推广多样化种养结合模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为农户提供面对面指导。

4.3 优化政策监管体系

完善考核机制,将治理成效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挂钩,对重点流域、生态敏感区实施差异化考核,增加农民满意度等主观指标权重。强化执法监管,重点关注企业和规模化种养殖户,严厉打击偷排粪污、违规使用农药等行为,加强企业监管与责任追究,严格管控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建立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统筹将科学研究、大数据、学校社会调研、农户反馈等信息来源纳入完善政策体系与监管机制,制定和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明确政府、企业和农户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4.4 多方面提高农民参与度

通过行业部门和鼓励各种社会活动举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培训、发放环保宣传资料等方式,使农户深入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掌握区域内农业废弃物回收站点分布。通过“村村响”广播、短视频平台等开展环保科普,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通过设立环保奖励、提供优惠贷款等激励措施,激发农民的农业环境保护热情。扩大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清洁生产农资的补贴范围,在蔬菜、马铃薯主产区广泛开展农膜“以旧换新”试点,将农膜农药包装回收、畜禽粪污规范处置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广泛收集和充分尊重农户的需求和建议,确保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期望,提升农民对治理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结论

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实施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政策执行难度大、技术推广困难、监管机制不完善以及农民参与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多渠道拓宽资金投入,加强农业环保技术和设施研发,优化技术推广方式和政策监管体系,推动政策宣传和培训下基层,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业技能,多方面提升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度。

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统筹意识提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建立政府、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环保事业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主体和社会监督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雨婷 .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研究 [D].河南大学 ,2017.

[2] 周林锦 , 杨君子 , 张利民 , 等 . 基于农户意愿的衡水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研究 [J]. 福建轻纺 ,2023,(08):55-59.

[3] 唐靖 . 公众参与视角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究 [D]. 重庆大学 ,2023.

作者简介:周畅 (2006.3),女,汉,河北承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

* 通讯作者:陈召亚(1990-8),男,汉,河北顺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区域发展。

基金项目:保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农户参与视角下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特征及对策(X2025100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