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管理策略探究
苏彩萍
保山公路局 云南省保山市 67800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出行环境的要求日益提升,公路不仅要满足交通通行功能,还应具备生态美观、服务优质等多元属性。普通国省道作为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美公路建设对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意义重大。在国家聚焦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深入探究其建设管理策略,成为当下交通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遵循生态环保原则,科学规划设计
(一)生态优先的路线选线
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规划初期,路线选线至关重要。要以生态优先为核心原则,充分考量沿线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湿地等敏感区域的分布。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在滇西地区的公路建设中,若路线穿越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应优先选择对生态影响最小的方案,可采用桥梁、隧道等工程形式,减少对山体植被的破坏,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地形、地貌、植被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模拟不同路线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优路线,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降低后期生态修复成本,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二)植物配置的生态科学性
植物配置是绿美公路建设的关键环节,需遵循生态科学性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对本地环境适应性强,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且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和较低的养护成本。像云南常见的滇朴、清香木等乡土树种,在普通国省道绿化中广泛应用,它们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为本地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同时,根据不同路段的立地条件,如土壤类型、光照强度、坡度等,合理搭配乔、灌、草植物群落。在光照充足的路段,可种植高大乔木如杨树、柳树作为行道树,下层搭配紫薇、木槿等花灌木,再结合麦冬、葱兰等地被植物,形成多层次、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搭配不同季节开花、结果或变色的植物,使公路沿线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观效果,提升视觉美感。
二、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创新建设技术
(一)应用低碳材料
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低碳材料是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重要举措。在路面铺设方面,可采用温拌沥青技术,与传统热拌沥青相比,温拌沥青能降低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2]。同时,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热拌沥青相当,能够保证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在道路防护工程中,使用新型环保材料。例如,生态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防护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将生态混凝土应用于边坡防护,不仅能起到稳固边坡的作用,还能在混凝土孔隙中种植植物,实现绿化与防护的双重功能,减少传统硬质防护材料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推广绿色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贯穿于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的全过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比如,使用智能化的摊铺机、压路机等设备,能够精确控制施工参数,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能源浪费。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声等污染防治。施工现场设置洒水降尘设备,定期对场地进行洒水,减少扬尘污染;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高噪声作业,如必须进行,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如设置隔音屏障等,降低公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建设目标。
三、立足服务人民宗旨,优化公路功能
(一)完善服务设施配套
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要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完善服务设施配套。在公路沿线合理布局服务区、停车区等设施,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休息、餐饮、加油、充电等便利服务。服务区的建设应注重功能齐全和人性化设计,除基本服务功能外,还可设置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景点附近的路段,设置观景台、游客咨询中心等,方便游客欣赏沿途风景、获取旅游信息。例如,在大理洱海周边的普通国省道上,设置了多个观景台,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洱海美景,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提升公路安全性能
安全是公路建设的首要目标,绿美公路建设也不例外。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等指标。定期对路面进行检测和维护,及时修复破损路面,确保行车安全。在弯道、陡坡等危险路段,设置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如警示标志、防护栏等。应用智能交通技术提升公路安全管理水平 [3]。例如,在公路沿线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路况等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理交通事故和拥堵情况。通过交通诱导系统,为司乘人员提供准确的路况信息,引导车辆合理行驶,提高公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四、坚持因地制宜方针,彰显地域特色
(一)融合地域自然景观
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中,要充分融合地域自然景观,实现路景交融。在山区路段,利用山峦起伏的地形,打造错落有致的公路景观。通过合理设置弯道、边坡绿化等,使公路与周围山体景观相协调。在经过河流、湖泊等水域的路段,注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可建设滨水景观带,种植水生植物,打造亲水平台,让司乘人员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水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绿化。在干热河谷地区,种植耐旱、耐高温的植物如仙人掌、龙舌兰等,形成独特的植物景观;在湿润的山区,种植喜阴植物如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等,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二)挖掘地域人文内涵
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应深入挖掘地域人文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公路景观中。在沿线设置文化展示区,展示当地的历史名人、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例如,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公路沿线,设置彝族文化雕塑、图腾柱等,展示彝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打造文化主题路段。如在滇西抗战遗址附近的公路,以抗战文化为主题,设置抗战文化墙、纪念雕塑等,让人们在出行过程中能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挖掘和展示地域人文内涵,提升公路的文化品位,使公路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加强建设管理,保障长效发展
建立健全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计划和标准,明确养护责任主体,落实养护资金,确保公路养护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植物养护技术、道路设施维护方法等。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养护管理平台,对公路的运行状况、绿化效果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定期巡查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养护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公路沿线植被的生长状况,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测道路设施的运行状态,实现养护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率。
六、结语
总之,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服务提升、地域特色彰显以及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遵循生态环保原则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创新建设技术、立足服务人民优化公路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以及加强建设管理协同保障长效发展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打造出生态优美、功能完善、独具特色的绿美公路,不仅有助于提升公路交通的整体形象,还能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苏彩萍 女 1984 年1 月5 日 云南施甸人 汉职称:高级工程师 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公路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