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文化交际课程中“中国话语”建构研究

作者

文婧

湖南城市学院

一、 引言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习者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得体沟通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理论框架多建立在西方文化案例和话语体系之上,无形中强化了“西方中心”视角,导致学生在描述和阐释本土文化时,常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这种“中国话语”的缺失,不仅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对称性与有效性,更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中国话语”并非简单的汉语表达,而是指能够清晰、准确、自信地阐述中国道路、解释中国理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能力和体系。如何将这一宏大命题融入微观教学,是当前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的关键。湖南,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摇篮,拥有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等极其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这些资源承载着独特的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国价值理念,是建构“中国话语”的优质素材。本研究尝试将湖南红色文旅案例作为教学载体,通过一项教学实验,探索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培养学生“中国话语”建构能力的有效模式。

二、 教学实验设计

1. 实验对象与目标

实验对象为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 n=42 ),其已修完《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课程。实验旨在通过一学期的项目驱动,检验基于地方红色文旅案例的教学模式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以下能力:

(1)话语挖掘与理解能力:深度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与历史语境。(2)话语转换与翻译能力:将中文红色文化素材转化为符合跨文化传播规律的英文表达。(3)话语阐释与叙事能力:面向虚拟国际受众,创造性地产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叙事文本。

2. 实验内容与流程

实验围绕“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湖南红色故事”这一核心主题,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与案例选择。教师讲授“中国话语”、“跨文化叙事”、“软实力”等相关理论,并介绍湖南红色文旅概况。学生分组,自主选择一个具体案例(如:一件文物、一座故居、一段历史)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阶段:素材搜集与话语分析。各小组深入挖掘所选案例的中文资料(历史文献、纪念文章、导游词等),并重点分析其现有官方英文介绍的优点与不足,从跨文化视角思考“如何重构话语”。

第三阶段:话语重构与内容创作。小组合作,完成三项任务: ① 撰写一份面向外国游客的英文版深度导游词; ② 制作一个英文短视频解说稿(3-5 分钟); ③ 针对一个可能的文化误解点,设计一份问答预案。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与多维评价。各小组进行模拟讲解和展示,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 40% )、小组互评( 30% )及学生自评( 30% ),重点考察其内容的文化准确性、叙事逻辑性、传播有效性和跨文化敏感性。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对学生过程性作品、终期成果及反思报告的分析,发现以下显著效果:

1. 实现了从“文化失语”到“话语自觉”的转变。实验初期,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如难以找到“韶山冲”等地名的标准译法,不知如何向西方受众解释“革命”、“红军”等概念而不引发歧义。通过引导,学生开始主动查阅权威外宣资料、对比中外叙事差异,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建构话语。例如,一组学生在介绍“刘少奇同志故居”时,并未直译“旧居”(Former Residence),而是创新性地提出“The Cradleof a Statesman: 刘少奇 's Early Years”的叙事角度,更易引发国际游客的兴趣。

2. 提升了“政治性话语”的“文化性转换”能力。红色文化话语政治性强,直接字面翻译易生硬晦涩。实验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软性”表达。如在阐述“长征精神”时,学生避免使用冗长的政治术语,而 是 聚 焦 于“ 坚 韧 不 拔(Perseverance)”、“ 理 想 信 念(Ideals andFaith)”、“团结互助(Unity)”等人类共通的价值理念,并结合具体故事来呈现,实现了话语的有效转换与共情传播。

3. 培养了基于受众意识的跨文化叙事能力。学生的作品显示出强烈的受众意识。他们会在导游词开头设置悬念(“Do you know why thissimple rural house became a place of pilgrimage?”),在视频脚本中运用对比手法(“Compare the humble setting with the grand legacy”),并在Q&A 中预设西方游客可能提出的尖锐问题(如关于历史评价),并尝试用事实和故事进行坦诚、温和的回应,展现了初步的跨文化对话能力。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教学实验证明,以地方特色文化案例(如湖南红色文旅)为依托,通过项目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将“中国话语”建构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它成功地将抽象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与鲜活的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将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无声地融入能力培养之中。

本研究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第一,教学内容上,应大胆引入类似红色文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载体,使其成为建构“中国话语”的实践基地。第二,教学方法上,必须从传统的理论灌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创作,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路径,最终成为兼具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沟通者。

参考文献

[1] 姜飞 .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与视角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18(1).

[2] 陈汝东 . 论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与策略 [J]. 北京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2020(5).

[3] 吴赟, 顾忆青. 红色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 , 2021(6).

[4]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资助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助力湖湘文化外宣研究”;项目编号:23WLH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