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瓷课的美术教学探究
汪芮阅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400
摘要:当前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开设了陶瓷课,而陶瓷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触觉灵敏度。而就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对于一名陶瓷教师而言,如果想要将陶瓷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那就一定要注重教学方式,并将当前教育以中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落实到美术教学上,而本文就将以基于陶瓷课的美术教学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陶艺教师们提供帮助。
关键词:陶瓷课;美术教学;探究
引言:陶瓷课的学习领域内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陶瓷造型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中包括了形状、线条等关键的特点。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点也是老生常谈了,毕竟就当前的教育环境而言,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各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三是学生情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机械化且理论占据大部分的教学,很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情感淡漠,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无趣的事情,并且很有可能会因此讨厌学习。而陶瓷课程、陶艺活动的开设,则能够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体会到动手制作的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拥有成就感。
一、陶瓷造型的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感
空间立体感其实是一个非常常抽象的内容,教师很难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学生们如果想要全方面发展,那么拥有一定的空间立体感就是必不可少的。而陶瓷造型的设计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感,这主要要是因为在设计相关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将涉及到线条、空间、形状等元素的操作,能够让学生在视觉层面上感受到空间立体感。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只采用画图或者播放画面的这种方式去进行授课,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会有一定的收获,但是他们的空间立体感却不会那么强。而如果能够用实物操作的方式来授课,在操作的过程中注重泥塑的捏制就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让他们感受到一定的空间感,进而提高他们的空间立体感。
比如,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在纸张上画一个瓷瓶,那他们只能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画出瓷瓶的立体感。但是通过陶瓷的制作过程,学生就能够切身的感受到所谓的空间立体感。这样的授课方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也是传统美术课与现代的手工制作课所不同的地方。因为在动手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借助自己的触觉、视觉等多个方面的感官,达到感官协调配合去制作自己的想要陶瓷作品这对学生日后不如工作社会有这期大的好处。
二、陶瓷物品的制作,能提高学生的触觉敏感度
众所周知陶瓷物品的制作需要用到陶泥这种特别的材料,而陶泥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学生在对陶泥进行揉、捏、按、压、搓的过程,也会有不同的触感。具体来说,简单的捏可以让学生的手指触碰到粘土,感受到陶泥的质感,这种奇妙的感觉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所不能达到的。
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陶泥的干湿度选择,陶泥过于干燥,那么制作出来的陶瓷品就很有可能会出现龟裂的情况。但如果陶泥过于湿润,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坍塌的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要一上来就告诉学生什么材质的陶泥才是最适合的,应该让学生通过实践摸索出最适合泥料的温度。
除了需要注意陶泥的湿润程度以外,学生在制作相关瓷器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控制制作的时间。人体的手指其实带有一定的温度,因此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可能会带走一部分的水分,所以学生在捏制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把控好时间,如果捏制的时间过长,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作品的美观。
在完成捏这一步骤以后,学生们还可能会涉及到揉这一环节,揉就是把陶泥放在手掌上进行反复的揉搓牵拉,和制作面团有点相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得把泥里面的气泡全部赶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后续作品的制作。然后就是压这一步,所谓压,就是将陶泥放在工具上进行一个按压,然后制作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其实不论是捏揉还是压,都需要学生把控时间以及泥土的湿度等,所有的这些制作技法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触觉体验,让他们提高触觉的灵敏度。
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学生也可以把这些制作陶瓷的技巧转化成生活的经验,并根据美术学科以陶瓷制作过程的结合完成一个基本的知识系统构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对提升他们的美术成绩有所帮助,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整体成绩。
三、制作陶瓷纹路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其实不论在是陶瓷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还是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都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知道每一个学生最初接触到的美术语言都是点、线、面,而具体的美术手法有夸张、变形以及修饰,这些都属于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观察力。而陶瓷的纹样特点,其实就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这种能,因为每一个陶瓷作品的纹路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纹路不仅能够展示作品的美,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
陶瓷的纹样特点具有非常丰富的造型美感,比普通的纸上画面更具有张力以及表现力。这些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毕竟在不同的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等特色的不同,人们在进行陶瓷制作时,也会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每一个陶瓷作品的纹路,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比如唐代时期的陶瓷纹路与宋代时的陶瓷有着不同的特点。甚至说同一个朝代晚期和早期的陶瓷纹路、特点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当下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
结语:总之,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陶瓷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也像是一块陶泥,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挖掘学生潜在的艺术特质,在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手脑协调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静.基于陶瓷课的美术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216.
[2]李灶莲.陶瓷彩绘在小学农村美术教学中的教学研究[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三届“创新教育与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专题3).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北星小学;,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10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