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湘西南民族歌谣在小学语文中的教育功能

作者

谢佳玲 杨雅芳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一、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并列为课程资源,强调“充分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湘西南地区位于湖南西南部,与广西、贵州接壤,汉、侗、苗、瑶等多民族在此杂居,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象,孕育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谣。这些歌谣以其独特的音韵节奏、幽默诙谐的语言、朴实真挚的情感以及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小学生的审美认知相契合,因此非常适合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其潜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二、湘西南民族歌谣在小学语文中的教育功能

(一)语言习得

湘西南民族歌谣在语音方面经常出现高频押韵,例如流传于凤凰、吉首境内的《张打铁,李打铁》:“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学打铁。”整首 4 句,句句落在“ie”韵,比如铁tiě、姐jiě、歇 xiē 等,这种连锁押韵可使儿童在无意识中完成声母辨听、韵母归位。其次,湘西南民族歌谣在词汇维度呈现出“滚雪球机制”,如永顺地区的《大月亮,小月亮》:“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起来舂糯米,一舂舂到大天亮。”[1] 形容词与名词组合、名词与动词组合,意象具体,呈现出具象化、视觉化的效果,有利于儿童积累与扩大词汇量。句式上,以短句为主,每句 5 至 7 字,并以时间顺序展开,月亮升——哥哥学木匠——嫂嫂舂米——天亮,形成“起—承—转—合”的微型时间线,帮助儿童建立因果逻辑。再次,句式层面暗含“语法暗线”。如苗族《老虎也被黄鼠狼骑》以“连……也……”提供固定句式模板,儿童可直接套用于新语境,生成诸如“连苗鼓也敲不碎黑夜”等创新表达。

由此可见,湘西南民族歌谣以高频押韵、丰富的词汇与模板化句式等维度,为儿童构建了从语音到篇章的完整语言习得路径。

(二)文化认同

在湘西吉首、凤凰、花垣一带的民族童谣以“篾篮、粑粑、腊肉”等日常器物为符号,把文化认同的根基锚定在最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拜年谣》仅用四句:“一个篾篮两面黄,好提粑粑好提糖,好提腊肉和细面,提送外婆尝一尝。”[1] 便让孩子在唱诵间自然习得物品的名称、形状与用途,更通过“先拜大舅和二舅,后拜老表和舅娘”的固定顺序,将“长幼有序”的礼序路线刻入记忆,完成从器物认知到伦理认同的第一次编码。每逢立秋,国家级非遗“赶秋节”以祭秋公秋婆、荡秋千、赛苗鼓、吃新米等仪式展开,而《赶秋谣》正是这一盛会的“有声程序单”。儿童在反复唱玩中,知晓仪式流程,增进族群情感,实现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同频共振[2]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儿歌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几代人之间循环,祖辈的嗓音成为孙辈的节奏口令,同一旋律跨越时空,完成“歌在、人在、文化在”的可持续代际传承。

(三)审美启蒙

首先,湘西南民族歌谣善用“比兴、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兴能建立“联想链”,如《大月亮,小月亮》,孩子先听到“月亮”,马上想到“哥哥起床”,学会把眼前景物与后续情节挂钩。比喻与拟人则构成儿童“思维触发器”,以《螃蟹歌》为例,“一只螃蟹八只脚,两把钳子横着跑”将螃蟹的脚比喻为钳子,将螃蟹拟人化为横行将军,儿童在“八只脚——八条腿大将”的拟人想象中,习得由具象到抽象的跨域映射能力。其次,在“意象”的层面,《月亮巴巴》借助“月亮——屋笆——挑水——纺纱”的连续意象,把湘西夜色转化为可触可视的画面序列,儿童在脑内完成由语音到图像的跨模态映射,不仅训练了意象整合能力,也初步习得“以象寄情”的传统美学法则[3]。

(四)品德养成

湘西南民族歌谣不仅朗朗上口,更是一座“行走的德育课堂”。它把“大道理”唱成“小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小学生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培育。苗族童谣《小猫吃饭用小碟》中:“小猫吃饭用小碟,小狗吃饭用小槽;烧一壶热水两人洗,煮一瓦罐米饭两人吃”[1],通过“共享器具”与“共享食物”的重复表述,将“好东西一起用”的平等分享观念植入儿童认知。湘西南民族歌谣善于通过极简的日常画面,把“孝亲敬老”这一宏大伦理主题转译为可触可感的儿童生活经验。如土家族《推粑粑》:“推粑粑,推粑粑;推得多,给哥哥;推得少,给嫂嫂……”[1]歌词里“多给哥哥、少给嫂嫂”表面是数量分配,内核是“一家人不计较”。通过学唱儿歌,儿童易于将具体的意象迁移至家庭情境,学会共分享、不计较,在真实行动中完成从歌谣接受到情感体认,再到道德实践的闭环,实现德育认知——情感——行为的内化与整合[4] 。

三、结论与展望

湘西南民族歌谣似只是几句押韵的“顺口溜”,实质是一套“土生土长”的微型课程,对儿童的语言、认知、情感乃至文化认同都有系统而深刻的教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语文教育功能。将其系统纳入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更能促进地方文化的活态传承。未来研究可延伸至数字技术赋能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进一步释放民族歌谣的教育潜能。

参考文献

[1] 刘魁立 .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 [M]. 北京 : 中国 ISBN中心 , 2009.

[2] 龙炳文, 麻勇斌. 湘西苗族童谣的口传特征与文化记忆[J].民族艺术研究 , 2020, 33(2): 105-112.

[3] 张应华 . 湘西土家族儿歌的审美教育功能研究 [J]. 中国音乐教育 , 2021(4): 85-90.

[4] 段超 . 民间歌谣在小学语文德育中的运用策略——基于湘西地区的实证分析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22, 42(8): 96-102.

谢佳玲1,女,汉族,2004 年9 月生,教育科学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学部)2022 级小学教育一班学生。

杨雅芳2,女,汉族,1981 年6 月生,教育科学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学部)教师。

* 基金项目:湖南省 2025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湘西南地区民族歌谣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编号:S20251054802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