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雷锋精神为引领的农业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
王庆 傅臣家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 271000
一、构建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但农村空心化加剧,农业工程人才紧缺。2020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显示,2019 年农机装备硕士生招生不足700人,2025 年农机化专业人才缺口将达 44 万,复合型人才尤缺。政策层面,十九大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2015 年教育部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为战略举措,2019 年七部门鼓励“互联网 + 农业”众创,雷锋精神是衔接政策与人才培养的纽带。产业需求上,智慧农业需创新型人才,但培养存短板:“一懂两爱”缺失致学生脱离农业,实践与产业脱节。2018年报告显示 61% 认可雷锋精神,然部分学生重个人轻奉献,农业工程专业“学农不爱农”突出,雷锋精神教育可树“以农为荣”导向。
二、雷锋精神的引领价值
雷锋精神“向上”与“向善”维度,与农业工程人才培养高度契合。“向上”的螺丝钉精神、钉钉子精神,对应人才所需的专业专注与技术攻坚能力;“向善”的爱国、奉献精神,对应“一懂两爱”情怀与团队协作能力。
价值引领上,雷锋精神联结“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通过“雷锋精神与乡村振兴”研讨课、“我的农业创新梦”征文,学生明确“创新为农”方向。如“学雷锋家电维修队”30 余年坚持“爱心献社会”,学生在农村服务中感知“农机维修慢”“智能设备难操作”等痛点,将学习目标调整为“解决农户问题”,形成“成长—服务”循环。
实践能力上,依托维修队构建“实践—认知—创新”闭环:学生记录农户反馈,每周梳理痛点形成《农村技术需求报告》,为科创选题提供依据。例如,针对“维修上门慢”研发“便携式农机故障诊断仪”,针对“智能灌溉成本高”用二手锂电池降本 60% ,既提升技术能力,又保障项目实用性。
团队协作上,雷锋精神打破专业壁垒。山东农大“农业智能装备研发小组”中,农业工程、计算机、自动化专业学生分工协作,农业工程学生讲解农机原理,计算机学生指导编程,共同攻克“农机导航优化”等难题,强化集体主义意识。
三、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依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整合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构建“思政引领—层级培养—平台支撑—制度保障—实践赋能”五位一体普惠制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覆盖大一至大三全周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雷锋精神培育深度融合。
3.1 培养机制:三阶递进 + 精准帮扶
以“分层适配、帮扶共进”破解实践参与不均问题,确保 70% 以上学生参与,分三阶段推进。大一“入门阶段”聚焦兴趣与红色启蒙,每周开展“雷锋精神 + 农业工程”工作坊,设技能实训(万用表使用、农机电路检测等)与农村认知实践(每月赴农场调研,填《农业生产观察日记》并写 500 字反思),为每位学生配大二维修队“实践导师”,指导义务维修辅助工作并批改“学习心得”。大二“修炼阶段”侧重专业融合,推行“双选题 + 双指导”:学生从“农村技术需求库”或教师课题选项目,经“解农业问题、融专业知识”审核后,由专业导师(技术)与往届队员(实践经验)每月指导;组建5-6 人跨专业小组,融合多学科学生协作创新。大三“提升阶段”聚焦成果转化,每学期 2 次路演邀企业、农业局点评,为创业团队提供“四步孵化”:协助写商业计划书、开放实验室制原型、对接合作社试用、申请最高5 万元扶持资金。
3.2 思政融入:全流程 + 场景化
避免思政空泛化,将雷锋精神融入全环节。课前建“雷锋精神实践案例库”,收录学生服务农村案例制成短视频,纳入教材;开课初明确思政目标,如《农机维修实训》培养工匠精神。课中引入“思政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 30% ),考核服务态度、责任意识等;搭建“农村农机维修模拟场景”,教师扮农户,学生需解决技术问题并展现良好服务,教师即时点评。课后每次实践后开“反思会”,学生提交含实践内容、不足与改进的《反思报告》记学分;每年3 月开展“雷锋精神宣传月”,办服务故事分享会、农机维修公益赛。
3.3 支撑保障:多元化 + 长效化
师资推行“双培训 + 双考核”:专业导师每年学智能农机前沿( ⩾40 学时),思政导师赴红色基地研修,每月邀行业专家讲座;考核“指导农村服务次数(年均 ⩾8 次)、解农业问题数(年均 ⩾2 项)”,评 10 名“优秀指导教师”并奖励。平台“校内 + 校外”协同:校内建1200 ㎡创新创业实验室,配农机工具、3D 打印机,线上预约开放;校外与 12 家单位建实践基地,学生可参与农机维护、企业项目。制度出台系列文件:《实践学分认定办法》明确义务维修、科创等可折学分;《竞赛奖励办法》对省级以上获奖团队奖最高5 万元,成员获保研加分、奖学金提升。
3.4 校地企协同:资源整合 + 需求对接
为破解校内实践与产业脱节问题,学院构建“高校 + 政府 + 企业”协同机制,深化雷锋精神“服务农业”内涵。政校层面,联合泰安农业农村局开展“农机技术下乡”,春耕秋收组织学生团队配合政府检修农机、培训农户,2022-2024 年服务 800 余户;共建实践站,学生驻点解决智慧农业设备适配难题。校企层面,与10 余家农机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承接真实课题,如 2023 年学生参与的“低成本农机导航模块”已试装100 余台;企业导师驻校授课,接收学生进企实训。校农层面,设“农村技术联络员”对接行政村,更新需求库;邀农户参与科创评审,如简化“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界面,确保成果贴合农户需求。
四、结语
农业现代化的深度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地,其核心支撑在于“德才兼备”的农业工程人才——既需具备攻克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等技术难题的专业硬实力,更需涵养“知农、爱农、兴农”的精神软实力。以雷锋精神为引领构建的农业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恰恰找准了人才培养的关键矛盾点:通过“思政引领与实践赋能同频、创新研发与产业需求共振”的设计,有效破解了传统培养中“思政教育空泛化、实践教学封闭化、创新成果悬浮化”的痛点。
这一体系的价值,在于让雷锋精神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学生可参与、可感知的具体行动——从学雷锋家电维修队的田间义诊,到科创项目的农户需求响应,奉献精神成为驱动实践的内在动力;更在于让创新创业从课堂理论延伸为服务农业的实在成果,学生研发的低成本农机、简化版智能设备,真正解决了小农户的生产难题。的实践印证了这一体系的有效性:学生不仅专业能力显著提升,更建立起对农业农村的情感认同,成长为“愿扎根基层、能解决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领域注入了鲜活力量。
展望未来,随着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体系仍需持续迭代:一方面要深化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实践场景从“传统农机服务”向“无人农场运营、农业大数据应用”等智慧场景拓展;另一方面需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优化培养内容与实训模块,让雷锋精神在“科技助农”的新实践中焕发时代活力。唯有如此,才能持续为农业现代化输送兼具技术素养与奉献精神的人才,为破解“三农”难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人才根基,也为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