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议“教学评一致性”对小学语文课堂的促进作用

作者

梁坛

泗水县高峪小学273200

(一)引言

作为一名深耕小学语文课堂二十余年的教师,我常常在课后反思: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带领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问题产生于课堂,再回归于课堂,实践中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手段是否形成合力。

一节课,如果把教师比作舵手,引领课堂学教学的方向,学生就是航船,跟着教师去进行学习活动并且达到目的地,评价则是航标,是测量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的工具。三者一致,才能到达彼岸。

当三者各自为战时,课堂就像失去航向的船;而当它们围绕学生发展形成一致时,课堂便有了清晰的脉络与蓬勃的生命力,尤其在多元化评价的支撑下,更能让每个学生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成长的坐标。

(二)感悟

一、目标一致,让语文课堂有“魂”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魂”,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教学活动就成了漫无目的的漂流。“教学评一致性”的第一步,就是让目标从“模糊表述”变成“可感可测”的具体指引,而且这个目标必须贯穿课堂始终,成为活动与评价的核心依据。

以一二年级学段的识字课为例,我曾走过弯路。最初教一年级学生“清、请、情”等字时,目标写的是“让学生掌握生字”,结果课堂上又是做卡片又是编儿歌,学生看似热闹,课后却仍分不清“请坐”和“清坐”。后来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我把目标细化为:“能说出‘氵、讠、忄’的含义,正确区分‘清、请、情’的用法,并在3 个句子中准确填空。”这个目标有三个特点:一是紧扣课标的学段要求,低年级识字教学重视音形义的结合;二是包含可观测的行为,“说出”“区分”“填空”对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全面检测;三是有明确的达成标准,分别“正确区分”和“准确填空”。目标清晰后,教学活动便有了方向。我设计了三个阶梯式活动:先让学生给生字“找偏旁朋友”,说说“氵”和水有关、“讠”和语言有关;再玩“词语找家”游戏,把“清水、请问、心情”贴到对应的偏旁房子里;最后完成句子填空“小鱼在( )水里游来游去”“我( )同学帮个忙”。每个活动都直指目标,避免了无效环节。

可见,目标一致的课堂,教师教得更聚焦,学生学得更明白。就像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学习地图”,他们知道要去哪里、怎么去,课堂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评价是教学的“温度计”,能及时反映目标的达成度。但传统的“课后一张卷”难以捕捉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无法体现语文学习的丰富性。“教学评一致性”倡导的多元化评价,强调“嵌入课堂、形式多样、主体多元”,让评价像空气一样融入教学,既检验效果,又激发兴趣。

在语文组进行的三四年级学段的阅读课《掌声》的教学中,执教教师设计的目标是“能结合课文语句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并体会掌声的含义”。为了全面评价这个目标,课堂设计了“三维评价体系”。

一是观察性评价。学生默读时,教师巡视记录谁能快速圈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语,如“低头、犹豫、微笑”;小组讨论时,关注谁能结合“第一次掌声、第二次掌声”的不同语境分析变化。这种评价不需要专门时间,却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是表现性评价。执教老师设计了“小小讲解员”活动,让学生拿着课文插图,向同桌介绍“英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评价标准是“能用上圈画的词语、能提到掌声的作用”。学生讲解时,老师用星级贴纸进行即时反馈。

三是反思性评价。课后让学生填写“学习小卡片”:“我找到的英子的变化词语有 ”“我觉得掌声代表 ”“我还想知道_”。这既能让学生梳理收获,也能让老师发现他们的困惑,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多元化评价的妙处在于,它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留下“痕迹”。对于不善表达的学生,观察性评价能发现他们默默圈画的认真;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表现性评价能让他们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就像给不同的种子给予不同的养分,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协同发力,让语文素养有“长”

“教学评一致性”的终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生长。当目标引领方向、活动提供路径、评价反馈调整,三者协同发力时,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学习语文的信心与能力。

回想三年前,我带六年级语文课时,在一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伯牙鼓琴》一课。当时,设定的核心目标是“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知音难觅的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活动一:对照注释读明白。学生自主借助注释翻译课文,我用自己设计的《课堂评价量表》进行了测评:“是否圈出了‘善哉’‘巍巍乎’等关键词?”“是否理解了‘破琴绝弦’的原因?”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会提示“先找认识的字,再猜不懂的词”。

活动二:“创设情境讲生动”。让学生扮演“说书人”,用现

代语言讲述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评价时,我设计了“我喜欢他说的,因为 _”的评价语,并请其他学生用来点评,引导他们

关注“是否讲清了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否加入了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联系生活悟情感”。讨论“生活中有没有像子期一样懂你的人”,并写一句“知音感言”。课后,有学生在课堂收获中写道:“原来文言文不难,只要抓住关键词,就能读懂故事。我还想找更多古人交朋友呢!”这正是素养生长的体现——不仅学会了课文,更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兴趣。

四、实践反思,让教学智慧有“升”

推行“教学评一致性”的过程,也是我不断成长的过程。最初,我曾陷入“为一致而一致”的误区,比如严格按照预设的评价表打分,忽略了课堂生成;也曾因担心时间不够,简化了评价环节。但随着实践深入,我逐渐摸索出一些优化策略。

一是目标要“抓大放小”。语文课有很多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等,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核心目标,如低段识字课的“识字写字”,高段阅读课的“思维训练”,其他目标作为辅助,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是评价要“有趣有用”。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喜欢游戏化评价,我常用“闯关印章”“彩虹评价卡”等形式,让他们觉得评价是件好玩的事。

三是灵活要“守住底线”。课堂生成很重要,但不能偏离核心目标。有一次教二年级《雷雨》时,学生突然讨论起“闪电是怎么形成的”,我没有直接打断,而是说:“这个问题很有趣,但我们先完成今天的目标——找出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句子,课后我们再开科学小讲堂讨论闪电,好吗?”既保护了兴趣,又守住了目标。

(三)结语

这条路或许需要不断探索,但每当看到学生从“不知道学什么”到“清楚怎么学”,从“害怕被评价”到“期待展示自己”,我就深知:一切努力都值得。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看见自己、成为自己,而“教学评一致性”,正是实现这一本质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林静 “双维”观察量表 : 设计要点与具体运用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课堂观察 );2020 年 06 期

〔2〕] 赖金虎 .  基于信息技术的识字教学模式研究——以 H 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 (Doctoral dissertation, 河南师范大学 ).2021-07

〔3〕夏慧言 ; 王志宇 ; 三语习得中的二语迁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 西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 05 期

本文系济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项目)“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KGXM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