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

李杰

烟台科技学院 264006

引言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1]。当前,以短视频平台、社交社群、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以燎原之势深度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交场景——据相关调研显示,我国高校学生日均使用新媒体时长超 4 小时,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社交互动的主要渠道。这种深度渗透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借助新媒体技术,思政教育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更鲜活的案例、更互动的形式增强吸引力,让价值引领更贴近学生认知习惯。但与此同时,挑战亦随之而来。算法推荐机制导致的“信息茧房”加剧了思想固化,不良社会思潮借由娱乐化、碎片化内容隐蔽传播,海量无序信息冲击着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价值判断体系,传统思政教育的话语权与引导力面临考验。

在此背景下,若不能及时回应新媒体环境对思政教育的新要求、破解新难题,将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成效。因此,系统梳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探索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不仅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内容与新媒体融合不足

1. 内容更新滞后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然而,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教材更新周期较长,导致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 [2]。例如,在讲解经济发展相关内容时,未能及时将新兴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崛起等最新经济现象纳入教学,使得学生觉得思政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2. 形式单一枯燥

当前,部分高校将思政教育内容搬到新媒体平台时,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文字、图片资料照搬上去,缺乏对新媒体特点的充分利用。没有制作出如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互动性强的 H5 页面等多样化的内容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些思政课程的线上教学视频,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录像,缺乏剪辑和特效,学生观看时容易感到乏味。

(二)教育方式难以适应新媒体特点

1. 互动性欠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教师在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学时,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例如,在直播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自顾自地讲解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弹幕提问和留言,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2. 个性化不足

新媒体时代,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学习需求也各不相同。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缺乏个性化的设计,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都是统一安排的,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定制,使得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影响学习效果。

(三)教育队伍新媒体素养有待提升

1. 技术应用能力弱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例如,一些教师不熟悉直播平台的操作流程,在进行线上教学时频繁出现技术故障,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

2. 新媒体思维缺乏

有些教育工作者缺乏新媒体思维,不能充分认识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引导和处理,导致舆情扩大化。例如,在校园内发生负面事件后,相关教育工作者未能及时通过官方新媒体账号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使得不实信息在学生中广泛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四)网络舆论环境复杂

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负面言论,煽动学生情绪,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例如,在某些国际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大量不实信息和极端言论,部分学生受到影响,在校园内也出现一些不稳定

的情绪和行为。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教育内容,提升吸引力

1. 及时更新内容

高校应建立思政教育内容更新机制,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及时将其融入教育内容。例如,在疫情期间,迅速将抗疫精神、国家应对疫情的政策措施等内容纳入思政课程,通过分析这些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观。

2. 创新内容形式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形式。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思政知识;开发互动性强的 H5 页面,如知识问答、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制作关于党史的短视频系列,通过动画、情景再现等形式,将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关注。

(二)创新教育方式,增强互动性与个性化

1. 加强互动教学

教师在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学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在线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思政课线上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线上平台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 实现个性化教学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例如,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浏览记录、学习时长等数据,为学生推送适合其学习水平和兴趣的思政课程和学习资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提升新媒体素养

1. 开展技术培训

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新媒体技术培训,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内容包括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技巧、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等 [3]。例如,举办为期一周的新媒体技术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2. 培养新媒体思维

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思维,使其充分认识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探索适合新媒体环境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例如,定期组织新媒体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讨会,教师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创新做法,共同提高新媒体素养。

(四)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1.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对不良信息和负面言论进行及时辟谣和引导。例如,利用舆情监测软件,实时监测与学校相关的网络信息,一旦发现不良舆情,迅速通过官方新媒体账号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2. 完善校园新媒体管理

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发布审核流程,加强对校园新媒体平台的监管。例如,规定校园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正面性。同时,加强对校园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

结束语

新媒体并非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干扰项”,而是必须把握的“关键变量”。面对信息环境的深刻变革,高校思政工作者需摒弃传统思维定式,以主动求变的姿态拥抱新媒体技术——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思政内容,也以科学管理筑牢思想防线,更通过家校社协同凝聚育人合力。唯有如此,才能将新媒体的挑战转化为育人机遇,引导大学生在复杂信息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 2016.

[2] 袁菲 . 浅谈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J]. 成才 ,2024,(19):47-49.

[3] 党素芳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及应对策略 [J]. 文教资料 ,2016,(15):80-81.